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9 文化现代化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9 文化现代化研究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4875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现代化建设-研究报告-中国;文化-建设-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9 文化现代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文化现代化研究5

第一章 文化领域现代化的历史事实5

第一节 文化现代化的研究方法6

一、文化现代化研究的研究对象6

二、文化现代化研究的基础数据14

三、文化现代化研究的基本方法17

第二节 文化现代化的时序分析27

一、独立文化领域的三百年时序分析28

二、交叉文化领域的三百年时序分析40

三、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的时序分析49

第三节 文化现代化的截面分析54

一、文化领域的2001年截面分析54

二、文化领域的其他七个截面分析68

三、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的截面分析72

第四节 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分析75

一、文化现代化的历史阶段75

二、文化现代化的一般过程80

三、文化现代化的国家过程84

本章小结88

第二章 文化领域现代化的理论研究90

第一节 文化研究与文化现代化91

一、文化研究与文化理论91

二、文化变迁与文化现代化94

三、文化经济与文化现代化96

第二节 文化现代化的专题研究98

一、文化现代化的概念研究98

二、文化现代化的实证研究101

三、文化现代化的应用研究103

第三节 文化现代化的理论解释106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文化论述106

二、后现代化理论的文化论述108

三、新现代化理论的文化论述112

第四节 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115

一、文化现代化理论的客观基础116

二、文化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120

三、文化现代化理论的政策含义153

本章小结157

第三章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理性思考160

第一节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国际环境161

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环境161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实环境166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未来环境169

四、小结175

第二节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客观条件176

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概述176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状概述188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景概述198

第三节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203

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204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运河路径”211

三、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215

四、本节小结223

第四节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要点224

一、文化生活现代化是重中之重224

二、文化内容现代化是关键所在237

三、提升文化竞争力是长期任务246

本章小结: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257

下篇 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评价第四章 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263

第一节 文化现代化的水平评价263

一、文化生活现代化的评价模型263

二、主要国家的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267

三、中国的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269

第二节 文化现代化的竞争力评价271

一、文化竞争力的评价模型271

二、主要国家的文化竞争力指数274

三、中国的文化竞争力指数276

第三节 文化现代化的影响力评价277

一、文化影响力的评价模型277

二、主要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指数280

三、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282

本章小结283

第五章 2006年世界和中国现代化指数285

第一节 2006年世界现代化指数286

一、2006年世界现代化指数286

二、2006年世界现代化水平评价294

第二节 2006年中国现代化指数296

一、2006—2007年中国现代化指数296

二、2006—2007年中国现代化水平评价297

第三节 2006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299

一、2006—2007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299

二、2006—2007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302

技术注释306

参考文献315

数据资料来源333

附录337

附录一 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的数据集337

附录二 世界现代化水平评价的数据集380

附录三 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的数据集416

图表目录3

图一 文化变迁和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之一)3

图1-1 人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分析结构示意图5

图1-2 文化内涵的宽与窄8

图1-3 文化定义的一种推演9

图1-4 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操作性界定9

图1-5 现代化进程的三维模型(时间、空间和领域维度)11

图1-6 文化生产链模型(或文化周期模型)15

图1-7 1870—2006年成人识字率的变化(单位:(%))32

图1-8 1970—2001年广播普及率(收音机数/1000人)33

图1-9 1970—2002年电视普及率(电视机数/1000人)33

图1-10 1990—2005年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用户/1000人)34

图1-11 1995—2005年人均国际旅游支出(单位:美元)36

图1-12 1970—1997年人均文化用纸(单位:千克)36

图1-13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单位:(%))36

图1-14 文化产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单位:(%))36

图1-15 1980—2005年人均文化商品贸易(单位:美元)37

图1-16 1970—2000年日报发行比例(单位:份/1000人)37

图1-17 1981—1999年人均年看电影次数(单位:次)37

图1-18 25个国家家庭文化消费占GDP的比例(2005年或最近年值,单位:(%))39

图1-19 1960—2005年政府消费比例(政府消费/GDP,单位:(%))42

图1-20 20世纪后50年采用民主政治的国家个数42

图1-21 1990—2005年国防支出比例(国防支出/GDP,单位:(%))42

图1-22 1960—2005年劳动生产率(GDP/劳动力,单位:美元/人)43

图1-23 1960—2005年工业劳动力比例(单位:(%))43

图1-24 1960—2005年文化消费比例(单位:(%))44

图1-25 1970—2001年离婚率(离婚人数/100位结婚者)45

图1-26 1960—2005年总和生育率(单位:个)45

图1-27 1960—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45

图1-28 1987—2001年高教劳动力比例(单位:(%))46

图1-29 1990—2004年男性吸烟率(单位:(%))47

图1-30 1970—2004年国家保护区比例(单位:(%))48

图1-31 1960—2004年能源使用效率(单位:2000年价格美元/千克标准油)48

图1-32 1970—2005年森林覆盖率(单位:(%))48

图1-33 1996—2005年人均文化贸易(单位:美元)49

图1-34 1970—2005年人均信息贸易(单位:美元)50

图1-35 纯粹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关系58

图1-36 文化设施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关系58

图1-37 文化产业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关系59

图1-38 政治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关系62

图1-39 经济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关系62

图1-40 社会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关系63

图1-41 个人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关系63

图1-42 生态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关系63

图1-43 文化互动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关系66

图1-44 文化政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关系66

图1-45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阶段划分76

图1-46 文化内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文化生活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示意图81

图1-47 发达国家文化现代化的两次转向84

图1-48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87

图2-1 文化现代化的理论定位(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结构图)90

图2-2 文化变迁与文化现代化的结构关系(示意图)96

图2-3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结构变化101

图2-4 选举分析的文化现代化模型105

图2-5 从现代化到后现代化110

图2-6 反思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现代化——反思现代化的一种示意图113

图2-7 一般现代化理论的结构模型117

图2-8 文化现代化是文化变迁与现代化的交集123

图2-9 文化现代化的三个维度:时间、领域和内容维度125

图2-10 文化变迁和文化现代化的坐标系129

图2-11 文化变迁和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之二)129

图2-12 文化现代化过程与科技革命(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130

图2-13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文化场和文化网络空间131

图2-14 第一次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时空结构132

图2-15 第二次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时空结构132

图2-16 文化内涵的结构和功能示意图133

图2-17 文化要素现代化的超循环模型136

图2-18 文化要素创新多样性的结构示意图136

图2-19 知识创新的结构示意图136

图2-20 制度创新的结构示意图137

图2-21 观念创新的结构示意图137

图2-22 文化选择多样性的结构示意图137

图2-23 文化传播多样性的结构示意图137

图2-24 文化退出多样性的结构示意图138

图2-25 文化内容创新的多样性138

图2-26 文化形式创新的多样性138

图2-27 文化现代化的复合互动模型139

图2-28 文化现代化的截面结构(左)和剖面结构(右)的示意图140

图2-29 文化生活现代化的多样性140

图2-30 现代文化形成的三条路径140

图2-31 传统文化的三种作用141

图2-32 文化创新的多样性141

图2-33 文化内容和文化载体的创新组合142

图2-34 文化发展和文化现代化的三个判据142

图2-35 文化转型的多样性142

图2-36 文化互动的多样性143

图2-37 文化和文化现代化的二重性143

图2-38 文化现代化的动力来源147

图2-39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动力因素147

图2-40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创新驱动模型148

图2-41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双轮”驱动模型148

图2-42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联合作用模型148

图2-43 21世纪文化现代化的基本路径149

图2-44 综合文化现代化的示意图(文化结构变化)153

图2-45 综合文化现代化的要素配方的变化(示意图)156

图3-1 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综合文化现代化的“运河路径”160

图3-2 长江流域文化现代化的地理分布190

图3-3 2001年前后中国纯粹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190

图3-4 2001年前后中国文化设施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191

图3-5 2001年前后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192

图3-6 2001年前后中国政治文化和生态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193

图3-7 2001年前后中国经济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193

图3-8 2001年前后中国社会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194

图3-9 2001年前后中国个人行为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195

图3-10 2001年前后中国国际文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195

图3-11 2001年前后中国文化政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196

图3-12 21世纪的文化现代化“运河路径”——综合文化现代化路径示意图212

图3-13 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图之一——基本路径(“运河路径”)215

图3-14 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图之二——战略目标216

图3-15 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图之三——基本任务217

图3-16 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图之四——监测指标217

图3-17 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图之五(1)——文化生产指标218

图3-18 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图之五(2)——文化消费指标219

图3-19 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图之五(3)——文化设施指标220

图3-20 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图之六(1)——文化资源指标221

图3-21 中国生态现代化路径图之六(2)——文化产业指标222

图3-22 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图之六(3)——文化贸易指标223

图3-23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要点示意图224

图3-24 文化生活现代化的选择和路径225

图3-25 文化生活现代化的三个标准227

图3-26 文化生活现代化的多样性示意图227

图3-27 文化生活现代化的供求关系228

图3-28 文化政策现代化的网络结构图228

图3-29 中国文化内容现代化的三个战略示意图237

图3-30 2000年长江流域的文明水平(人类文明进程的“长江模型”)241

图3-31 文化创新体系的网络结构243

图3-32 提高文化竞争力的路径示意图247

图二 现代化评价的结构261

图4-1 文化生活现代化的结构264

图4-2 文化竞争力的结构示意图272

图4-3 文化影响力的结构示意图278

图5-1 2006年世界现代化水平的坐标图285

图5-2 2000—2006年根据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分组287

图5-3 2006年世界现代化的地理分布(工作简图)294

图5-4 1980—2006年世界综合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分布296

图5-5 2007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特点297

图5-6 2006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特点298

图5-7 2007年中国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分布(工作简图)299

图5-8 2007年中国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302

图5-9 2006年中国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水平304

图a 第一次现代化阶段评价的信号指标变化310

表1-1 文化现代化研究的研究单位和研究范围的结构矩阵6

表1-2 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zation)的基本词义7

表1-3 文化(culture)的理论含义7

表1-4 文化领域的一种部门结构(基于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9

表1-5 现代化的理论含义10

表1-6 文化现代化研究的案例10

表1-7 文化现代化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和空间维度)11

表1-8 现代化研究的六个领域及其主要相关部门12

表1-9 现代化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的结构矩阵简表12

表1-10 文化现代化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的结构矩阵简表13

表1-11 文化现代化研究的基本内容13

表1-12 UNESCO推荐的文化统计简化框架15

表1-13 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的统计框架15

表1-14 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时间和范围16

表1-15 文化现代化研究的数据来源16

表1-16 现代化研究的坐标分析方法18

表1-17 现代化研究的坐标系18

表1-18 文明时间与历史时间的对照表19

表1-19 社会类型与文化范式20

表1-20 人类文化史上的基本文化范式及其代表性特征21

表1-21 2001年文化现代化时序分析的国家样本22

表1-22 2001年截面分析的国家分组23

表1-23 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水平的国家分组23

表1-24 文化现代化的分析因素和分析变量24

表1-25 文化现代化的定量指标25

表1-26 文化现代化的定量变量的趋势分类(根据长期趋势和变化特点)26

表1-27 1700—2006年独立文化领域的文化变迁28

表1-28 文化变量的相对可比性29

表1-29 10种语言使用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30

表1-30 1900—2000年世界人口信奉主要宗教的百分比31

表1-31 1800—2006年四家国家图书馆图书收藏量的增长32

表1-32 1981—2001年加入教会组织人口的百分比33

表1-33 1890—2005年电话普及率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34

表1-34 1980—2005年计算机普及率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35

表1-35 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变迁35

表1-36 文化生产和有关产业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38

表1-37 文化产业就业和版权产业就业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38

表1-38 2000年创意职业(creative class)占就业劳动力比例的国际差距39

表1-39 1980—2005年人均文化商品贸易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39

表1-40 1996—2005年人均文化服务贸易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40

表1-41 1700—2006年交叉文化领域的文化变迁40

表1-42 人类经济史上的基本经济制度(举例)43

表1-43 人类社会史上基本社会制度的代表性特征(举例)44

表1-44 关于孩子应具备的11种主要品质的支持率46

表1-45 人类文明史上的生态思想的演化47

表1-46 人类文明史上国际制度的变迁(举例)49

表1-47 基本文化制度的时序变迁(特征举例)51

表1-48 文化思想观念的时序变迁(特征举例)52

表1-49 2001年国家经济水平的分组(人均GNI的国家分组)55

表1-50 文化变量的截面特征及其与时序特征的关系55

表1-51 2001年独立文化领域60个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56

表1-52 2001年独立文化领域60个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的分类58

表1-53 2001年独立文化领域的文化变量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9组国家平均值之间的比较)59

表1-54 2001年独立文化领域的文化变量的截面特征与时序特征的关系60

表1-55 2001年交叉文化领域42个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61

表1-56 2001年交叉文化领域42个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的分类62

表1-57 2001年交叉文化领域的文化变量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9组国家平均值之间的比较)64

表1-58 2001年交叉文化领域的文化变量的截面特征与时序特征的关系65

表1-59 2001年文化互动和文化政策16个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65

表1-60 2001年文化互动和文化政策的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的分类66

表1-61 2001年文化互动和文化政策的文化变量的世界前沿和国际差距(9组国家平均值之间的比较)67

表1-62 2001年文化互动和文化政策的文化变量的截面特征与时序特征的关系67

表1-63 2001年截面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关系分类68

表1-64 文化变量2001年截面特征与时序特征的关系分类68

表1-65 1980年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的分类68

表1-66 1980年文化变量截面特征与时序特征的关系分类69

表1-67 1960年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的分类69

表1-68 1960年文化变量截面特征与时序特征的关系分类69

表1-69 1960、1980和2001年文化变量截面特征的差异70

表1-70 1900年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的分类70

表1-71 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关系分类70

表1-72 1870年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71

表1-73 1820年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71

表1-74 1750年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71

表1-75 1700年文化变量与国家经济水平的特征关系72

表1-76 1700—2001年基本社会形态的世界分布72

表1-77 人民对他们的生活与政府的满意程度(非常满意或尚满意的百分比)74

表1-78 经济、社会和文化现代化的主要阶段77

表1-79 文化组织、文化类型和文化赞助79

表1-80 文化现代化的三个领域82

表1-81 文化设备和电信技术的重要发明83

表1-82 现代西方文化变迁的多路径85

表1-83 部分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规模超过农业(1999—2004年)87

表1-84 国际竞争的三种模式88

表1-85 文化领域现代化的54个长期趋势和基本事实88

表2-1 文化学的主要理论流派92

表2-2 当代文化研究的主要理论93

表2-3 文化现代化理论一些基本观点的思想溯源94

表2-4 文化变迁的类型和理论解释95

表2-5 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结构97

表2-6 现代文化模式与后现代文化模式的区别109

表2-7 西方15个国家的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111

表2-8 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111

表2-9 文化现代化三百年进程分析的12个启示118

表2-10 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对人类价值的影响119

表2-11 文化现代化理论的结构120

表2-12 文化现代化的一般理论(元理论)121

表2-13 文化现代化的四层含义和综合表述121

表2-14 文化现代化的多种定义122

表2-15 文化的内涵、外延和文化现代化122

表2-16 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123

表2-17 文化现代化的两个判据和三个标准123

表2-18 文化现代化的基本范畴124

表2-19 文化现代化的分层结构124

表2-20 文化现代化的基本类型125

表2-21 文化现代化的基本要求125

表2-22 文化现代化的三个来源126

表2-23 文化现代化的几个相关概念126

表2-24 文化现代化的概念模型127

表2-25 文化变迁和文化现代化的周期表——文化形态的变化128

表2-26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两大阶段和六次浪潮(根据文化变迁前沿的时间轨迹划分)130

表2-27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领域结构132

表2-28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部门结构132

表2-29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文化生活结构133

表2-30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12个特点134

表2-31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整体特点和分阶段特点135

表2-32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10个原理135

表2-33 文化创新的15种新组合142

表2-34 传统文化的合理保护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144

表2-35 人类发展的过程146

表2-36 第一次文化现代化的一般理论151

表2-37 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一般理论151

表2-38 综合文化现代化的一般理论152

表3-1 世界文化现代化的简史(阶段划分和地理分布)161

表3-2 文化现代化的内涵和原理162

表3-3 美国的原住民和少数民族164

表3-4 世界文化现代化的现状167

表3-5 2005年世界文化生活现代化的地理分布167

表3-6 2005年世界文化竞争力的地理分布168

表3-7 2005年世界文化影响力的地理分布168

表3-8 21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种估计170

表3-9 21世纪文化生活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标杆值的一种估算(一种计算方法)171

表3-10 21世纪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一种估算(一种计算方法)171

表3-11 21世纪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平均值的一种估算(一种计算方法)172

表3-12 21世纪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标杆值的一种估算(一种计算方法)173

表3-13 21世纪文化竞争力指数的一种估算(一种计算方法)173

表3-14 21世纪文化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标杆值的一种估算(一种计算方法)174

表3-15 21世纪文化影响力指数的一种估算(一种计算方法)174

表3-16 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举例177

表3-17 16—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文化名人举例178

表3-18 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文化名人举例179

表3-19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阶段180

表3-20 中国文化领域现代化的起步180

表3-21 16—17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的科学传播183

表3-22 中国中学普及率的国际比较184

表3-23 中国发明专利数的国际比较185

表3-24 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和文化竞争力的国际地位185

表3-25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86

表3-26 反映中国人的传统行为特征的成语187

表3-27 目前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结构特点189

表3-28 中国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196

表3-29 综合现代化指数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世界前10名国家197

表3-30 中国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197

表3-31 中国文化贸易和文化政策领域的文化指标的国际比较198

表3-32 21世纪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一种估算和国际比较201

表3-33 21世纪中国文化竞争力指数的一种估算和国际比较201

表3-34 21世纪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的一种估算和国际比较202

表3-35 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时间分解(一种可选的方案)205

表3-36 21世纪前50年世界和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一种估算206

表3-37 21世纪前50年世界和中国文化竞争力指数的一种估算206

表3-38 21世纪前50年世界和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的一种估算206

表3-39 21世纪前50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分阶段目标207

表3-40 中国24个文化评价指标的实际增长率和达到目标值所需的增长率(按当年价格计算)207

表3-41 21世纪前50年中国文化评价指标的一种估计208

表3-42 21世纪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概率的一种估算210

表3-43 21世纪中国文化竞争力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概率的一种估算211

表3-44 21世纪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概率的一种估算211

表3-45 文化生活现代化的选择和责任226

表3-46 目前中国文化供给能力的国际比较229

表3-47 中国目前的文化相关法规和政策举要231

表3-48 免费开放的消夏文化节制度232

表3-49 文化设施的分类开放和免费开放制度233

表3-50 目前中国文化消费水平的国际比较234

表3-51 知识时代的中国职业文化塑造工程的基本内涵236

表3-52 知识时代的中华礼仪之邦塑造工程的基本内涵237

表3-53 21世纪中华传统文化鉴别工程的标准和分类提纲239

表3-54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类型和形式239

表3-55 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类型和形式240

表3-56 民族文化现代塑造工程的基本内容240

表3-57 中华民族文化的六个保护工程241

表3-58 目前中国文化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242

表3-59 文化创新工程的主要项目和支持方式244

表3-60 世界文化遗产和创新型国家的分布245

表3-61 中国国民文化素质的国际比较247

表3-62 “全民人文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基本内容249

表3-63 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比较250

表3-64 发达国家职工工作时间的缩短251

表3-65 世界和中国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分配251

表3-66 世界文化贸易大国和中国文化贸易伙伴254

表3-67 中国文化贸易水平和实力的国际比较255

表3-68 2005年中国文化商品贸易结构的国际比较(文化商品贸易占世界总量的比例)255

表4-1 文化生活现代化评价的概念模型265

表4-2 文化生活现代化的评价指标265

表4-3 文化生活现代化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标杆值266

表4-4 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世界排名267

表4-5 亚洲国家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世界排名268

表4-6 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国际结构268

表4-7 文化生活现代化的国际地位的转移概率(马尔可夫链分析)269

表4-8 世界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国际差距269

表4-9 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世界排名270

表4-10 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国际差距270

表4-11 中国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的结构变化271

表4-12 文化竞争力评价的概念模型272

表4-13 文化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权重273

表4-14 文化竞争力指数的世界排名274

表4-15 亚洲国家文化竞争力指数的世界排名275

表4-16 文化竞争力指数的国际结构275

表4-17 文化竞争力的国际地位的转移概率(马尔可夫链分析)276

表4-18 文化竞争力指数的国际差距276

表4-19 中国文化竞争力指数的世界排名和国际差距276

表4-20 中国文化竞争力指数的结构变化277

表4-21 文化影响力评价的概念模型279

表4-22 文化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279

表4-23 文化影响力指数的世界排名280

表4-24 亚洲国家文化影响力指数的世界排名281

表4-25 文化影响力指数的国际结构281

表4-26 文化影响力的国际地位的转移概率(马尔可夫链分析)282

表4-27 文化影响力指数的国际差距282

表4-28 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的世界排名和国际差距282

表4-29 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的结构变化283

表4-30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三个指数的比较284

表5-1 世界现代化指数的组成286

表5-2 2006年20个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指数287

表5-3 2006年25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指数288

表5-4 2006年37个初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指数288

表5-5 2006年49个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指数289

表5-6 2006年处于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期的国家291

表5-7 1990—2006年世界现代化水平的国际差距291

表5-8 1960—2006年世界现代化的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国家292

表5-9 1960—2006年世界现代化的国家地位的转移概率(马尔可夫链分析)293

表5-10 2006年世界现代化的国家分布和不平衡性293

表5-11 2006与2000年世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国家295

表5-12 2006年世界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五大洲分布295

表5-13 2000—2007年中国现代化指数296

表5-14 1980—2006年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298

表5-15 2006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300

表5-16 1990—2006年中国内地地区现代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的差距301

表5-17 2006—2007年中国34个地区现代化的阶段和不平衡性301

表5-18 中国内地地区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时间估算302

表5-19 2006—2007年中国内地“三大片”和“八大区”的现代化水平的比较304

表a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的国家分组307

表b 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标准值(1960年工业化国家指标平均值)308

表c 第一次现代化信号指标的划分标准和赋值309

表d 第二次现代化信号指标的标准和赋值3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