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命整合心理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吴正荣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978755310929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76页
- 文件大小:68MB
- 文件页数:495页
- 主题词: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命整合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现实困境与反思突围:生命整合心理学的渊源及其前景3
第一章 人的自我探索——人文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的巡思3
第一节 现代心理学面临及有待解决的问题3
一、人类意识进化与现代心理学的诞生背景3
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困境6
第二节 科学实验心理学到人文主义心理学8
一、科学实验心理学的性质及其特点8
二、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兴起10
第三节 人文主义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2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2
二、华生与行为主义心理学13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建构15
四、肯·威尔伯与超个人心理学16
第四节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再到心本主义心理学17
一、立足于本心的生命哲学17
二、训练心理,提升心性品质20
第五节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与文艺心理学22
一、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22
二、文学是人类心灵的镜子23
第二章 柳暗花明——现代心理咨询的困境与出路27
第一节 现代心理治疗学的困境与反思27
一、现代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定义27
二、现代心理学治疗方法的弊端29
第二节 现代心理咨询面临的困境31
一、心理咨询的尴尬现状31
二、现代心理咨询存在的缺陷33
第三节 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为现代心理咨询展开的新出路35
一、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35
二、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特点37
三、肯·威尔伯的整合之道38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咨询的新突破39
一、佛教生命疗愈的起源39
二、禅的智慧与实践方法的生命价值所在41
三、中华传统修养文化的实质42
第三章 传统的法宝——禅宗的心性修证对身心整合生命提升的作用44
第一节 生命有达到完美境界的可能44
一、最完美的人格——佛的境界44
二、佛当下即可成就45
第二节 你活在哪一层——生命的层次46
一、生命存在结构层次46
二、真实的我——生命的本源层51
第三节 禅宗提升生命的实践之道53
一、顿悟——看清生命的本源53
二、回归——活在生命的第五季55
第四节 禅宗对现代心理咨询的补位56
一、调整心理,回归本真56
二、自性自度,自主调节57
第四章 自我拯救——生命整合心理学对解决人类当前生命危机的光明前景61
第一节 人类对生命提升的探索61
一、西方:理性逻辑的推导62
二、东方:生命体验的实践64
第二节 生命整合心理学的探索之道65
一、生命整合心理学的理论源头65
二、生命整合心理学的技术源头69
三、生命整合心理学的实践原理71
第三节 生命整合心理学的整合方法及整合的层次75
一、整合的方法75
二、整合的层次78
第四节 生命整合心理学对解决当前生命危机的意义80
一、生命对本真状态的遗忘、迷失81
二、生命中充满了种种的缺憾、不完满82
三、生命在意识层面早就不堪重负84
第二篇 自我缺陷与心理分析: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走向更深入的认识集体自我89
第一章 怨恨的迁怒——虐待心理分析89
第一节 虐待心理及行为表现89
一、导入:温岭虐童事件89
二、虐待行为及其分类89
第二节 现代心理学对虐待心理的深层揭示92
一、集体记忆与虐待心理92
二、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缺失94
三、自我认识误区导致的虐待行为96
第三节 佛教对虐待的心理根源索解99
一、虐待心理来源于深层的业力积淀99
二、业力与心理模式的运作之谜100
第四节 破除虐待心理的思路和方法103
一、对治思路104
二、对治方法105
第二章 失败者之根——受挫心理分析109
第一节 受挫心理概说109
第二节 受挫心理的形成与根源110
一、佛教对受挫心理的深层根源分析110
二、深层心理学对受挫心理的探究113
第三节 受挫心理与自我人格120
一、自卑型人格120
二、防卫型人格121
三、攻击型人格122
四、强迫型人格122
五、抱怨型人格123
第四节 瓦解受挫心理125
一、觉起——自我察觉,阻断心理动力125
二、反观——自我观察,生命活在第几季126
三、追根——反复训练、追根溯源128
四、照破——原形毕露,识破、照破129
五、转念——转换思维、立处皆真130
第三章 自卑与超越——兼谈大学生的自卑心理133
第一节 阿德勒理论的贡献和局限133
一、自卑心理的起源134
二、自卑心理的分类及形成过程135
三、阿德勒理论的局限137
第二节 自卑的深层心理根源139
一、人类的集体记忆139
二、种族、民族的共同经历139
三、家族心理的遗传140
四、自我成长的经历141
第三节 青春期自卑心理分析143
一、青春期是形成自我的关键时期143
二、青春期的自我确证与自卑情结144
第四节 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146
一、自卑心理与自我防卫机制146
二、自卑心理对现实人生的灼伤147
第五节 自卑与自我超越148
一、自信不是替补性的心理满足148
二、自信是生命在本心层面的圆满149
第四章 心灵创伤的后遗症——第三、四代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崩溃153
第一节 第三、四代群体与心理崩溃153
一、什么是第三、四代群体的心理崩溃153
二、造成第三、四代群体心理崩溃的因素155
三、第三、四代心理崩溃的表现与危害158
第二节 第三、四代群体心理崩溃的深层心理根源161
一、来自集体无意识的心理记忆163
二、人人都有的“痛苦之身”164
三、深层的业力积淀165
第三节 解决第三、四代群体心理崩溃的原理167
一、生命有清净无染的空性存在168
二、虚幻迷执对自性的遮蔽169
三、彻见本心,回归生命本然170
第四节 第三、四代群体心理崩溃的典型案例172
一、婚恋中的挫折与虐待174
二、挫伤型的家庭教育177
三、人生事业的受挫与失败180
第三篇 生命积淀与精神分析:深层心理对人生的影响及生命超越的可能185
第一章 心为根本——从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到佛教心本心性学185
第一节 从“以人为本”到“以心为本”185
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理论缺憾185
二、佛教心性学对现代心理学的补位186
第二节 需要层次理论与佛教的贪欲论189
一、马斯洛与需要层次理论189
二、需要层次与匮乏心理190
三、佛教的贪欲论192
四、生命存在及其超越性需要193
第三节 存在性世界与涅槃空性的比较194
一、马斯洛对存在性世界的描述194
二、涅槃空性与生命终极境界195
第四节 自我实现与“破我执”197
一、马斯洛与自我实现理论197
二、我执是生命之苦的根源198
三、自我实现理论与破除我执的比较200
第五节 高峰体验与极乐境界206
一、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阐释206
二、极乐是生命破除执着之后的自然显化207
三、极乐是生命在本心层面的安顿208
第二章 决定婚恋苦乐之法——潜意识心理原型对婚恋的下意识支配214
第一节 导入:现代婚恋状况214
第二节 潜意识理论与婚恋问题的根源215
一、深层心理积淀与婚恋模式215
二、性心理发育对婚恋模式的影响218
第三节 潜意识对婚恋和人生的支配221
一、心理积淀对下意识的掌控221
二、痛苦之身的相互吸引223
三、心智发育滞后对婚恋的作用226
第四节 如何解决婚恋当中的问题230
一、觉起,阻断心理动力230
二、照破,转染为净231
三、隔离出来,学会自我观察233
四、识心用心,训练出驾驭心灵的能力233
第三章 破除幸福的障碍——托尔《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中的“痛苦之身”说与佛教“苦论”思想的比较和阐释237
第一节 佛教的“苦论”和托尔“痛苦之身”概说237
一、佛教对生命之苦的揭示237
二、托尔对“痛苦之身”的阐释241
第二节 生命痛苦的真相——我执250
一、产生“我执”的根源251
二、“我执”形成的人格类型255
第三节 对痛苦之身根源的分析257
一、人有肉体的存在与局限258
二、自我意识积淀对生命的束缚260
第四节 生命的出路:破除障碍,走向幸福262
一、自我层面的有限性262
二、破除我执,回归生命本真264
三、由苦入乐,开启生命266
第四章 生命终极的永恒追问——人生是一个自我确证的过程269
第一节 千古第一问——我是谁?269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历史积淀及其范畴271
一、自我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积淀过程271
二、自我是主体的一种心理幻相272
三、我执是产生苦的根源274
第三节 自我其实就是一种意识276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276
二、自我意识的非恒定性278
第四节 人生即自我确证的过程280
一、人类认识自我的误区281
二、生命的终极存在286
第四篇 经验与深层心理:心理原型对艺术境界的束缚与跨越291
第一章 心理意象分析——兼谈文学的意象思维及其无穷意味291
第一节 意象的概念和源流292
一、意象在西方的研究和运用情况292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概念294
第二节 意象思维及其特点297
一、什么是意象思维297
二、意象思维的特点298
第三节 意象思维在文学中的具体表现300
一、意象思维与文学意象300
二、作家的心理意象与文艺创作302
第四节 意象思维与心理意象305
一、意象思维与心理意象的形成与积淀305
二、意象思维与心理意象的重建307
第二章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从作家创作的母题以及成人心理反应机制的角度考察309
第一节 几乎所有的性格都不完美309
第二节 童年经历如何影响人的一生311
一、经验是对经历的思想总结311
二、童年经验对心理反应机制的影响313
三、童年经验的类型317
第三节 童年经历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318
一、作家的缺失性体验与作家心理人格的形成318
二、作家的心理缺失与作家创作母题的重复320
三、作家的心理缺失与生命的升华超越323
第四节 从童年经验的束缚中解脱325
一、生命在自我层面超越的有限性325
二、破除深层的心理原型327
第三章 人神相恋模式——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心理的神话原型分析329
第一节 人神相恋模式在文学中的体现330
一、文学是对人类心灵的记录330
二、人神相恋模式的作品类型331
第二节 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在人神相恋故事中的表现332
一、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332
二、心理模式的形成与运作334
三、心理原型的唤醒与表现335
第三节 人神相恋故事背后的深层生命意蕴336
一、中华民族弱小的心理原型336
二、佛教生命价值观对现实人生的关怀338
第四节 人神相恋模式折射出的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心理341
一、中华民族沉重的痛苦心理341
二、匮乏心理的幻想性补偿343
三、中华民族集体心理发育的不成熟347
第四章 禅诗之美—传统文人心灵的疗愈与安顿之道349
第一节 禅诗的生命意味350
一、禅诗是对生命本原的揭示350
二、禅诗中的非逻辑化思维351
三、禅诗是生命破除障碍之后的自然显化353
第二节 一朝风月,万古长空——禅诗追求的生命境界356
一、对禅诗意境的误读356
二、平淡中见真淳359
三、空灵的生命境界364
第三节 诗歌的意味——无限的空间感367
一、装置艺术概说368
二、装置艺术营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370
第四节 禅意的栖居——禅诗对文人生命安顿之启示373
一、转恶为善、转染为净的疗愈功效373
二、对官场失意的调适374
三、主动契入山水,涵养生命之灵性376
第五篇 艺术内蕴与生命哲学:文学经典所传承的生命价值挖掘381
第一章 《变形记》与《东廊僧怠招魔》的比较解读——根植于人类潜意识的深层恐惧心理对现实人生的灼伤381
第一节 生命的角度:全新的视野381
第二节 荒诞式写作:西方经验式与东方直觉式382
一、《变形记》与西方经验式荒诞382
二、《东廊僧怠招魔》与东方直觉式荒诞384
第三节 压抑与被压抑:恐惧的根源388
一、意识活动与文学创作活动388
二、恐惧心理的概念、现象与来源390
三、生存恐惧:《变形记》的主题393
四、性恐惧:《东廊僧怠招魔》的主题394
第四节 破除恐惧心理对现实人生的桎梏398
一、恐惧是人人都有的心理398
二、破除恐惧心理的思路399
第二章 《红楼梦》和《观无量寿佛经》的比较研究——生命哲学的意蕴探讨401
第一节 《观无量寿佛经》与《红楼梦》中的生命状态401
一、《观无量寿佛经》中的生命状态401
二、《红楼梦》中的生命状态404
第二节 生死轮回与悲剧主题406
一、轮回中的悲剧命运406
二、生命苦恼的来源408
第三节 生命悲剧的解脱与超越410
一、神性就是一种自在410
二、生命的觉悟与寻求升华412
第四节 文学角度的比较研究416
一、对人生空幻的揭示416
二、对空幻人生的一种补位417
三、悲悯的人文情怀419
第三章 匮乏与受挫——《红楼梦》家族婚恋的心性心理分析421
第一节 匮乏心理与受挫心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421
一、匮乏心理421
二、受挫心理423
三、匮乏心理与受挫心理对人类心理的影响424
第二节 从宝黛互动模式看两种心理的表现425
一、贾宝玉的受挫心理425
二、林黛玉的匮乏心理427
第三节 宝黛爱情的背后:受虐与施虐的典型428
一、匮乏心理与受挫心理对“宝黛”爱情的支配和影响428
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心性模式对命运的支配430
第四节 匮乏心理与受挫心理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431
一、匮乏心理与受挫心理的普遍存在431
二、匮乏心理与受挫心理对现代人的影响436
三、走出匮乏心理和受挫心理的思路438
第四章 主题的深层性意识及其悲剧意义——《三言》《二拍》情欲谈440
第一节 人与仙狐相恋的潜意识秘密440
第二节 潜意识活动的“白昼梦”442
一、幻觉式作品的内部结构442
二、幻觉式作品的潜意识内蕴443
第三节 幻觉式的心理满足444
一、集体被压抑的性意识444
二、压抑之后的心理偿还445
第四节 弱小使人恋母,自卑使人崇拜446
一、中华民族弱小、自卑的心理情结446
二、中华民族的恋母原型和崇拜原型448
第五节 象征世界的三重含义449
一、压抑禁忌的神圣化450
二、主体的自我惩罚机制451
三、生命原欲的反动与成功451
第六节 悲剧的永恒452
总结455
附录一:生命存在结构运作图463
附录二:生命整合心理学操作技术结构及路线纲要464
参考文献468
后记473
热门推荐
- 1862305.html
- 1436711.html
- 2918209.html
- 1096837.html
- 2770726.html
- 1220597.html
- 3429227.html
- 745362.html
- 1181611.html
- 93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70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82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15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21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01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32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99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97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24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9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