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针灸百日通【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针灸百日通
  • 胡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03076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针灸疗法-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针灸百日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经络篇2

第1周2

经络的基本知识2

一、经络的作用2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4

三、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5

四、经脉分布概况6

认识十四经8

一、手太阴肺经8

二、手阳明大肠经10

三、足阳明胃经11

四、足太阴脾经14

五、手少阴心经15

六、手太阳小肠经17

七、足太阳膀胱经18

八、足少阴肾经20

九、手厥阴心包经22

十、手少阳三焦经23

十一、足少阳胆经24

十二、足厥阴肝经27

十三、任脉28

十四、督脉29

腧穴篇32

第2周32

腧穴的基本知识32

一、腧穴的种类32

二、腧穴的命名规律33

三、腧穴的定位取法34

(一)骨度分寸法34

(二)体表标志法36

(三)指寸比量法38

(四)简易取穴法39

四、腧穴的功用主治39

五、特定穴43

(一)五输穴43

(二)原穴45

(三)络穴46

(四)俞募穴47

(五)郄穴48

(六)下合穴48

(七)八会穴49

(八)八脉交会穴50

(九)交会穴50

第3周52

十四经主要腧穴52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腧穴52

中府Zhōngfǔ(LU1)52

天府Tiānfǔ(LU3)53

尺泽Chǐzé(LU5)54

孔最Kǒngzuì(LU6)55

列缺Lièquē(LU7)56

太渊Tàiyuān(LU9)57

少商Shàoshāng(LU11)58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腧穴59

商阳Shāngyáng(LI1)60

合谷Hégǔ(LI4)61

阳溪Yángxī(LI5)61

偏历Piānlì(LI6)62

手三里Shǒusānlǐ(LI10)63

曲池Qǔchí(LI11)64

肩髃Jiānyú(LI15)65

扶突Fútū(LI18)66

迎香Yíngxiāng(LI20)67

三、足阳明胃经主要腧穴68

承泣Chéngqì(ST1)68

四白Sìbái(ST2)69

地仓Dìcāng(ST4)70

颊车Jiáchē(ST6)70

下关Xiàguān(ST7)71

头维Tóuwéi(ST8)72

人迎Rényíng(ST9)73

缺盆Quēpén(ST12)74

乳根Rǔgēn(ST18)75

天枢Tiānshū(ST25)75

第4周77

水道Shuǐdào(ST28)77

归来Guīlái(ST29)77

气冲Qìchōng(ST30)78

伏兔Fútù(ST32)78

梁丘liángqiū(ST34)79

犊鼻Dúbí(ST35)80

足三里Zúsānlǐ(ST36)81

丰隆Fenglóng(ST40)81

解溪Jiěxī(ST41)82

内庭Nèitíng(ST44)83

厉兑Lìduì(ST45)83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腧穴84

隐白Yǐnbái(SP1)84

太白Tàibái(SP3)85

公孙Gōngsūn(SP4)86

三阴交Sānyīnjiāo(SP6)86

地机Dìjī(SP8)88

阴陵泉Yīnlíngquán(SP9)88

血海Xuèhǎi(SP10)89

大横Dàhéng(SP15)90

食窦Shídòu(SP17)91

大包Dàbāo(SP 21)92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腧穴93

极泉Jíquán(HT1)93

少海Shàohǎi(HT3)94

通里Tōnglǐ(HT5)95

阴郄Yīnxì(HT6)96

神门Shénmén(HT7)96

少府Shàofǔ(HT8)97

少冲Shàochōng(HT9)98

第5周100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腧穴100

少泽Shào2é(SI1)100

后溪Hòuxī(SI3)101

阳谷Yánggǔ(SI5)102

养老Yǎnglǎo(SI6)102

小海Xiǎohǎi(SI8)103

肩贞Jiānzhēn(SI9)104

天宗Tiānzōng(Sl11)105

曲垣Qǔyuán(SI137)105

肩中俞Jiānzhōngshū(SI15)106

颧髎Quánliáo(Sl18)106

听宫Tīnggōng(SI19)107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腧穴108

睛明Jīngmíng(BL1)108

攒竹Cuánzhǔ(BL2)109

通天Tōngtiān(BL7)110

天柱Tiānzhù(BL10)111

大杼Dàzhù(BL11)112

风门Fēngmén(BL12)113

肺俞Fèishū(BL13)114

心俞Xīnshū(BL15)114

膈俞Géshū(BL17)115

肝俞Gānshū(BL18)116

脾俞Pǐshū(BL20)117

肾俞Shènshū(BL23)117

气海俞Qìhǎishū(BL24)118

关元俞Guānyuánshū(BL26)118

膀胱俞Pángguāngshū(BL28)119

次髎Cìliáo(BL32)120

会阳Huìyáng(BL35)121

承扶Chéngfú(BL36)121

委中Wěizhōng(BL40)122

膏肓Gāohuāng(BL43)123

秩边Zhìbiān(BL54)123

第6周125

承山Chéngshān(BL57)125

飞扬Fēiyáng(BL58)126

昆仑Kūnlún(BL60)126

仆参Púcān(BL61)127

申脉Shēnmài(BL62)128

至阴Zhìyīn(BL67)128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腧穴129

涌泉Yǒngquán(KI1)129

然谷Rángǔ(KI2)130

太溪Tàixī(KI3)131

照海Zhàohǎi(KI6)131

复溜Fùliū(KI7)132

交信Jiāoxìn(KI8)133

阴谷Yīngǔ(KI10)134

大赫Dàhè(KI12)134

商曲Shāngqū(KI17)135

腹通谷Fùtōnggǔ(KI20)136

幽门Yōumén(KI21)137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腧穴137

天池Tiānchí(PC1)138

郄门Xìmén(PC4)139

间使Jiānshǐ(PC5)140

内关Nèiguān(PC6)140

大陵Dàlíng(PC7)141

劳宫Láogōng(PC8)142

中冲Zhōngchōng(PC9)143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腧穴143

关冲Guānchōng(TE1)144

液门Yèmén(TE2)145

中渚Zhōngzhǔ(TE3)145

阳池Yángchí(TE4)146

外关Wàiguān(TE5)146

支沟Zhīgōu(TE6)147

第7周149

天井Tiānjǐng(TE10)149

肩髎Jiānliáo(TE14)149

翳风Yìfēng(TE17)150

瘈脉Chìmài(TE18)151

角孙Jiǎosūn(TE20)152

耳门?rmén(TE21)152

丝竹空Sīzhúkōng(TE 23)153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腧穴153

瞳子髎Tóngzǐliáo(GB1)153

听会Tīnghuì(GB2)154

上关Shàngguān(GB3)155

曲鬓Qūbìn(GB7)155

率谷Shuàigǔ(GB8)156

头窍阴Tóuqiàoyīn(GB11)157

风池Fēngchí(GB20)157

肩井Jiānjǐng(GB21)158

渊腋Yuānyè(GB22)159

日月Rìyuè(GB24)160

带脉Dàimài(GB26)161

环跳Huántiào(GB30)162

阳陵泉Yánglíngquán(GB34)163

悬钟Xuánzhōng(GB39)164

丘墟Qiūxū(GB40)164

足临泣Zúlínqì(GB41)165

足窍阴Zúqiàoyīn(GB44)166

十二、足厥阴肝经主要腧穴166

大敦Dàdūn(LR1)167

行间Xíngjiān(LR2)168

太冲Tàichōng(LR3)168

中封Zhōngfēng(LR4)169

蠡沟Lígōu(LR5)169

曲泉Qūquán(LR8)170

阴廉Yīnlián(LR11)171

期门Qīmén(LR14)172

第8周174

十三、任脉主要腧穴174

会阴Huìyīn(RN1)174

曲骨Qūgǔ(RN2)175

中极Zhōngjí(RN3)176

关元Guānyuán(RN4)176

气海Qìhǎi(CV6)177

神阙Shénquè(RN8)178

水分Shuǐfēn(RN9)178

下脘Xiàwǎn(RN10)179

中脘Zhōngwǎn(RN12)180

上脘Shàngwǎn(RN13)180

鸠尾Jiūwěi(RN 15)181

中庭Zhōngtíng(RN16)182

膻中Tánzhōng(RN17)182

天突Tiāntū(RN22)183

廉泉Liánquán(RN23)184

承浆Chéngjiāng(CV24)184

十四、督脉主要腧穴185

长强Chángqiáng(DU1)185

腰俞Yāoshū(DU2)186

腰阳关Yāoyángguān(DU3)187

命门 Mìngmén(DU4)188

筋缩Jīnsuō(DU8)189

至阳Zhìyáng(DU9)189

灵台Língtái(DU10)190

身柱Shēnzhù(DU12)191

大椎Dàzhuī(DU14)191

哑门Yǎmén(DU15)192

风府Fēngfǔ(DU16)193

强间Qiángjiān(DU18)194

百会Bǎihuì(DU20)194

神庭Shéntíng(DU24)195

水沟Shuǐgōu(DU26)195

龈交Yínjiāo(DU28)196

刺法灸法篇200

第9周200

一、刺法灸法概论200

二、毫针刺法200

(一)针具200

(二)毫针的针刺练习202

(三)针刺前准备204

(四)针刺方法208

(五)行针、留针、出针方法213

(六)补泻手法217

(七)针刺意外的预防处理220

第10周226

三、灸法226

(一)艾灸的材料226

(二)常用灸法226

(三)灸法的适用范围230

(四)灸法的注意事项230

四、拔罐法231

(一)罐的种类231

(二)拔罐法的操作232

(三)拔罐的适用范围234

(四)拔罐的注意事项234

五、三棱针法235

(一)三棱针的操作方法235

(二)三棱针的适应用范围236

(三)三棱针的注意事项236

六、皮肤针236

(一)皮肤针的操作237

(二)皮肤针的适应用范围238

(三)皮肤针的注意事项238

七、水针238

(一)水针的操作238

(二)水针的适应用范围240

(三)水针的注意事项240

八、火针240

(一)火针的针具241

(二)火针的操作241

(三)火针的适用范围242

(四)火针的注意事项242

第11周243

九、电针243

(一)电针仪器243

(二)电针的操作方法243

(三)电针的适用范围245

(四)电针的注意事项245

十、耳针246

(一)耳廓的结构246

(二)耳穴的分布248

(三)耳针的操作248

(四)耳针的适用范围257

(五)耳针的注意事项258

十一、头皮针258

(一)头针标准线258

(二)头皮针的操作方法258

(三)头皮针的适用范围262

(四)头皮针的注意事项262

治疗篇266

第12周266

一、治疗概论266

(一)针灸的治疗作用266

(二)针灸的治疗原则267

(三)针灸治疗辨证268

(四)针灸处方规律269

二、内科病证270

(一)感冒270

(二)中暑272

(三)咳嗽273

(四)哮喘276

(五)呃逆279

(六)胃痛280

(七)呕吐282

(八)腹痛284

(九)泄泻286

第13周289

(十)痢疾289

(十一)便秘290

(十二)脱肛291

(十三)胁痛292

(十四)水肿294

(十五)消渴295

(十六)心悸296

(十七)失眠297

(十八)癫狂298

(十九)郁证300

(二十)癃闭300

(二十一)遗精302

(二十二)头痛303

(二十三)眩晕304

(二十四)中风305

(二十五)面瘫307

(二十六)痹证307

(二十七)痿证308

(二十八)腰痛309

(二十九)落枕310

(三十)肩周炎310

第14周312

三、妇儿科病证312

(一)月经不调312

(二)痛经313

(三)经闭315

(四)崩漏315

(五)绝经前后诸症317

(六)带下病317

(七)阴挺318

(八)遗尿319

(九)惊风319

(十)疳积320

四、皮肤骨伤外科病证321

(一)瘾疹321

(二)蛇串疮322

(三)丹毒322

(四)痄腮323

(五)乳痈324

(六)乳癖324

(七)扭伤325

(八)腱鞘囊肿326

(九)牛皮癣327

(十)斑秃327

(十一)痤疮328

五、五官科病证329

(一)目赤肿痛329

(二)麦粒肿329

(三)耳鸣,耳聋330

(四)鼻渊331

(五)牙痛332

(六)咽喉肿痛332

(七)近视3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