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班风与中学生人格养成【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班风与中学生人格养成
  • 范勇,邓锦执行主编;成都市锦江中学课题组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5764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班风与中学生人格养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黄希庭1

前言4

第一章 班风3

第一节 概述3

一、有关“风”的论述3

二、班风4

三、班风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4

(一)规范和约束作用5

(二)导向和激励作用5

(三)筛选和过滤作用6

(四)凝聚作用6

第二节 班风的形成过程7

一、班风建设的主体7

(一)班主任8

(二)学生9

(三)任课教师9

二、班风的形成阶段9

(一)确立班风建设的目标阶段10

(二)建立群体规范阶段10

(三)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阶段11

(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阶段11

第三节 班风的特点12

一、潜在性和情境性12

二、弥散性和整体性13

三、稳定性和发展性13

四、群体性和参与性14

第四节 班风与校风的关系15

一、校风15

二、校风的构成要素15

(一)领导作风15

(二)教风16

(三)学风18

(四)规章制度21

(五)校园文化23

三、班风与校风的关系25

第二章 人格及其养成26

第一节 概述26

一、人格的定义26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29

(一)整体性29

(二)稳定性30

(三)独特性30

(四)社会性31

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31

(一)遗传素质32

(二)环境因素33

四、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35

(一)反应的交互作用35

(二)唤起的交互作用35

(三)超前的交互作用36

第二节 班风在中学生人格养成中的重要作用36

一、班风与中学生人格养成的关系36

(一)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36

(二)班级是中学生成长的最直接的微观环境38

二、班风影响中学生人格养成的心理机制39

(一)从众心理及集体舆论的作用39

(二)社会的促进作用和情绪感染41

(三)暗示作用和标准化倾向42

(四)模仿和社会比较作用43

第三节 班风建设与学生人格养成关系研究的意义43

一、选题依据43

(一)现实依据43

(二)理论依据45

二、班风建设与学生人格养成关系研究的理论意义46

(一)教育环境与学生人格养成关系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46

(二)班风建设与学生人格养成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49

三、班风建设与学生人格养成关系研究的实践意义51

(一)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51

(二)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52

(三)对学校的班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3

(四)为学生的人格养成提供理论指导53

(五)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54

四、本研究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54

(一)班风与中学生人格养成的关系54

(二)找准中学生人格养成的着力点54

(三)如何通过班风建设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55

五、本研究的特点及在同类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55

(一)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新视野55

(二)班风建设与学生人格养成关系的研究具有开创性56

(三)班风建设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56

(四)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56

(五)建设优良的班风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57

第三章 班风与中学生人格的关系61

第一节 班风的描述性研究61

一、班风的界定61

二、班风的有关研究63

三、班风的一般状况研究64

(一)本研究的实验程序64

(二)结果与分析66

(三)讨论67

第二节 不同班风下的中学生应对方式之研究69

一、前言69

二、研究方法71

(一)被试71

(二)工具72

(三)程序72

三、结果与分析73

(一)所有学生应对方式的描述性统计73

(二)应对方式的多元方差分析73

四、讨论76

(一)所调查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的总体特点76

(二)不同班风下中学生的应对方式77

(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特点78

(四)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特点78

五、结论78

第三节 不同班风下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79

一、前言79

二、研究方法80

(一)被试80

(二)工具80

(三)程序80

三、结果与分析81

(一)三类班风中中学生自我价值感总体特点81

(二)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在三类班风中的差异82

四、讨论83

(一)总体自我价值感发展的总体特点83

(二)三类班风的总体自我价值感84

(三)三类班风的个人一般自我价值感87

(四)个人家庭自我价值感的发展趋向88

(五)性别比较89

五、结论89

第四节不同班风下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特点的初步研究90

一、前言90

二、研究方法93

(一)被试93

(二)工具93

(三)程序93

三、结果与分析93

(一)描述性统计93

(二)方差分析95

四、讨论97

五、结论98

第五节 不同班风下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的初步研究99

一、前言99

二、研究方法101

(一)被试101

(二)工具101

(三)程序101

三、结果与分析101

(一)班风的一般状况102

(二)描述性统计103

(三)多元方差分析结果104

四、讨论108

(一)不同班风下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特点108

(二)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性别特点109

(三)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年龄特点109

五、结论110

第六节 不同班风下中学生控制源特点的研究110

一、前言110

二、研究方法112

(一)被试112

(二)工具112

三、结果与分析113

(一)班风的一般状况113

(二)班风与控制源的关系114

四、讨论117

五、结论118

第七节 班风与中学生成就动机关系的初步研究118

一、前言118

二、研究方法119

(一)被试120

(二)工具120

(三)程序123

三、结果124

(一)描述性统计124

(二)多元方差分析125

四、分析讨论127

(一)班风与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关系128

(二)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128

(三)中学生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129

五、结论129

第八节 班风与中学生价值观的初步研究130

一、前言130

二、研究方法131

(一)被试131

(二)工具132

(三)程序132

三、结果与分析132

(一)中学生价值观的一般特点132

(二)不同班风中学生价值观的比较135

(三)各年级价值观的比较137

四、讨论139

(一)中学生价值观的一般特点139

(二)中学生价值观的班风特点139

(三)中学生价值观的性别特点140

(四)中学生价值观的年级特点141

五、结论141

第九节 班风与中学生兴趣的初步研究142

一、前言142

二、研究方法143

(一)被试143

(二)工具143

(三)程序144

三、结果与分析144

(一)中学生兴趣的一般特点144

(二)不同班风中学生的兴趣特点146

(三)各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147

四、讨论149

(一)中学生兴趣的一般特点149

(二)中学生兴趣的班风特点150

(三)中学生兴趣的性别特点150

(四)中学生兴趣的年级特点151

五、结论151

第四章 在班风建设中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155

第一节 概述155

第二节 建设优良班风157

一、良好班风的形成157

(一)班风形成的过程157

(二)优良班风形成的标志161

二、班风建设途径163

(一)建立班级目标164

(二)建立班级核心165

(三)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168

(四)提高教师的素质170

(五)加强学生养成训练173

(六)组织班级教育活动176

三、班级建设个案179

第三节 中学生健康应对方式的培养186

一、应对方式186

二、培养中学生健康应对方式的意义188

(一)对学生今后适应社会具有重大意义188

(二)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建立189

(三)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190

三、不同阶段班风建设及学生健康应对方式的培养191

(一)初始年级班风建设及学生健康应对方式的培养策略191

(二)二年级班风建设及学生健康应对方式的培养策略200

(三)毕业年级班风建设及学生健康应对方式的培养策略208

第四节 中学生自尊的培养212

一、自尊及影响自尊发展的因素212

(一)自尊及自尊的发展变化212

(二)当代中学生自尊心理的特点214

(三)培养中学生自尊的意义215

二、不同阶段班风建设及学生自尊培养的策略218

(一)初始年级班风建设及学生自尊的培养策略218

(二)二年级班风建设及学生自尊的培养策略220

(三)毕业班班风建设及学生自尊的培养策略225

第五节 中学生自我控制意识的培养227

一、自我控制意识及影响自我控制意识发展的因素227

(一)自我控制与自我控制意识的发展227

(二)影响自我控制意识发展的因素228

二、自我控制意识的培养232

(一)初始年级班风建设及学生自我控制意识的培养策略232

(二)二年级班风建设及学生自我控制意识的培养策略240

(三)毕业班班风建设及学生自我控制意识的培养策略242

第六节 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244

一、自信心及中学生自信心发展的特点245

(一)自信心及其作用245

(二)中学阶段学生自信心发展的特点246

二、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意义247

(一)社会意义247

(二)教育意义247

(三)心理意义248

三、不同阶段班风建设与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策略248

(一)初始年级班风建设与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策略248

(二)二年级班风建设与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策略251

(三)毕业班班风建设与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策略253

第七节 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255

一、创造性人格255

(一)创造力255

(二)创造性人格特征:255

(三)学校、教师在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257

二、不同阶段班风建设与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策略260

(一)初始年级班风建设与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策略260

(二)二年级班风建设与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策略261

(三)毕业班班风建设与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的策略262

第五章 创设班风建设的环境——建设优良校风265

第一节 概述265

第二节 优良校风形成的标志266

一、完整、准确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266

二、形成优良的领导作风267

三、形成优良的教风268

四、形成优良的学风268

五、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产生三重效应269

六、全面反映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水平,并显示出自身的特色269

第三节 建设优良校风的原则271

一、在建设优良校风的认识上应遵循的原则271

(一)传统性原则271

(二)创新性原则272

(三)稳定性原则272

(四)整体性原则273

二、在建设优良校风的实践中应遵循的原则273

(一)阶段性原则273

(二)渗透性原则273

(三)具体、形象性原则274

第四节 构建优良校风的途径276

一、领导作风建设276

二、教风建设278

(一)以师德建设促教风建设278

(二)以组织同化发展教风建设279

(三)抓教师言行树教师良好形象280

三、学风建设280

四、校园文化建设281

(一)确立素质教育观念281

(二)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机制282

(三)抓住活动契机,多渠道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282

五、规章制度建设283

六、构建教育网络285

(一)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开展社区教育285

(二)正式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286

(三)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社区教育:287

(四)学校与社区相互配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288

(五)学校与社区共同参与,建设社区精神文明289

(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90

深化教育改革 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295

主要参考文献300

附录1:《学生手册》306

附录2:社区教育基础网络图334

后记3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