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制度经济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新制度经济学
  • 罗必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ISBN:780636789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764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787页
  • 主题词:新制度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制度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1

第一章 新制度经济学的特点3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3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与体系3

二、新古典经济学面临的挑战5

第二节 旧制度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0

一、旧制度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0

二、旧制度经济学的主要观点12

三、旧制度经济学的发展15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背景、假设与流派17

一、新制度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7

二、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基于假设前提19

三、新旧制度经济学的比较:语义、联系与区别27

四、新制度经济学不同流派的一个概述37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48

第二章 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49

第一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范式49

一、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逻辑结构49

二、经济学的理论范式51

三、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55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中心命题与分析框架58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三大命题58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59

第三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64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64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实证观点70

三、科斯理论的方法论73

四、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新发展78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80

第二部分 制度的起源与变迁82

第三章 制度与制度系统83

第一节 制度的含义83

第二节 制度的正式定义:博弈论的观点86

第三节 制度的分类91

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91

二、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93

三、核心制度与边缘制度95

第四节 制度系统与社会秩序96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99

第四章 制度的起源及功能101

第一节 合作的起源101

一、控制社会的三种办法101

二、合作的缘起:“囚犯困境”模型103

三、合作问题:引入非经济因素104

第二节 财产制度的起源:一个思想实验106

第三节 关于制度起源的不同解释109

一、科斯的制度起源:交易费用109

二、诺思的制度起源理论109

第四节 制度的功能及其缘由113

一、关于制度功能的不同界定113

二、四类问题与制度的功能115

第五节 案例研究:一个村庄内部的互助合作与制度选择122

一、背景与问题122

二、博弈结构123

三、博弈模型125

四、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与公社制度构成博弈的纳什均衡解126

五、村民支持公社制度的三项主要原因128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130

第五章 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131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理论要点131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133

一、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133

二、制度变迁的源泉及适应效率137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方式139

一、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139

二、渐进式变迁与突进式变迁140

三、主动式变迁与被动式变迁140

四、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141

第四节 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分析141

一、政府因素143

二、决策者因素144

三、意识形态因素145

四、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因素145

五、学习机制146

第五节 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149

一、均衡与制度均衡149

二、制度的“纳什均衡”状态150

三、制度变迁的起点151

四、制度变迁的时滞153

五、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154

六、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157

第六节 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163

一、关于制度变迁的效率评价163

二、一致性同意:作为效率评价标准165

三、关于制度变迁的若干政策建议167

第七节 案例研究:一套低效率制度为何能够长期生存下来170

一、问题的提出170

二、应对市场竞争的办法:核心制度收缩与边缘制度创新172

三、公社体制改革的底线:稻田必须集体耕作174

四、为什么要坚持公社体制:公社体制背后的思想观念176

五、小结177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178

第六章 制度变迁的发生机理:进一步的说明179

第一节 凡勃伦:思想习惯构成制度系统的基础179

第二节 哈耶克:思想观念决定制度系统的形成机制与演进方向184

第三节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理性选择模型188

一、关于制度变迁的理性选择模型188

二、对理性选择模型的修正:将价值观引入行动者的主观模型189

三、对理性选择模型的补充190

第四节 格雷夫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文化信念与制度演进191

第五节 对四位经济学家理论的简要评述193

第六节 制度变迁的精英理论195

一、社会主流思想观念的形成与演变195

二、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与自我实现动机197

三、从主流思想观念到制度安排的建构过程199

四、制度变迁的四种类型及其变迁机制202

第七节 案例研究:一个村庄的精英人物与制度变迁207

一、人生路向的选择208

二、1980年崖口村面临的制度选择问题:是否分田到户212

三、党支部书记陆汉满的人生路向与制度选择214

四、村民的人生路向及面临的共同风险219

五、村民支持公社体制的条件222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226

第三部分 产权理论227

第七章 财产和产权229

第一节 财产的概念229

一、作为客体的财产229

二、法律意义上的财产232

第二节 产权的含义、属性与分类234

一、关于产权的几个案例234

二、产权的定义236

三、产权的基本属性238

四、产权的类别240

第三节 产权的功能244

一、减少不确定性245

二、外部性内部化245

三、产权的激励功能250

四、产权的约束功能250

五、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252

六、产权的收入分配功能253

第四节 产权结构与产权制度254

一、产权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254

二、产权制度256

三、产权结构与产权制度结构259

第五节 所有权、产权和法人产权261

一、所有权与产权的区别与联系261

二、法人产权263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265

第八章 产权作用的理论依据267

第一节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267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性267

二、外部性的概念及分类271

三、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276

四、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共同特性276

第二节 明晰产权的作用:基于公地悲剧的说明278

一、公地悲剧:一个概述279

二、公地悲剧的形式化281

第三节 公共物品的提供问题285

一、庇古均衡285

二、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局部均衡分析287

三、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一般均衡分析288

四、公共物品供给的实证分析:林达尔均衡291

五、公共物品供给的均衡障碍292

第四节 外部效应的解决办法295

一、外部效应与非效率295

二、外部效应的纠正:经济措施及其他297

三、外部效应的纠正:排放标准299

四、外部效应的纠正:庇古税301

五、排污税与排污标准的效果比较303

六、外部效应的纠正:排污权交易303

第五节 产权的最优配置307

一、产权与外部性307

二、产权、交易成本与外部性309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310

第九章 物品属性与产权界定312

第一节 物品属性与度量维度312

一、物品属性313

二、度量维度314

三、物品属性与度量维度的关系315

四、物品属性的制度含义316

第二节 产权的排他成本与内部管理成本319

一、原始产权理论320

二、产权的排他成本与内部管理成本321

三、对原始产权理论的进一步探讨324

第三节 度量成本、不完全合同与公共领域326

一、度量成本326

二、不完全合约328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主要区别329

四、公共领域331

五、小结:度量成本、不完全合同与公共领域的关系332

第四节 科斯定理333

一、科斯定理的来源333

二、定理的表述334

第五节 进一步的讨论:技术进步、物品属性与产权界定338

一、技术进步、知识积累与物品特性338

二、技术进步、核心技术与产权界定340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342

第十章 产权制度的多样性及其绩效差异344

第一节 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一个分析模型344

第二节 产权制度多样性的根源347

一、案例及其问题347

二、制度多样性的根源348

第三节 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制度安排的绩效差异355

一、私有产权、集体产权与公共产权的效率差异355

二、案例分析(Ⅰ):非洲大象的产权制度357

三、案例分析(Ⅱ):两个农业经济组织的不同命运358

四、结论与启示363

第四节 不同环境条件下同一制度安排的绩效差异363

一、基于时空因素的实证分析:江高模式的内部制度变迁363

二、家庭承包制:不同经营环境条件下的绩效差异367

三、小结371

第五节 制度安排与环境的相容性定理:一个总结372

一、一般性描述372

二、理论模型374

三、小结:相容性定理377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379

第四部分 交易费用与企业理论381

第十一章 交易费用的定义、性质及原因383

第一节 科斯的贡献383

一、科斯贡献的第一阶段:《企业的性质》与交易费用384

二、科斯贡献的第二阶段:《联邦通讯委员会》、《社会成本问题》与科斯定理384

第二节 交易与交易费用:不同定义及比较385

一、交易的定义与类型385

二、交易费用的不同定义与比较387

第三节 交易费用的性质及原因396

一、交易费用的性质396

二、交易费用的成因397

第四节 交易费用的测量401

一、测量交易费用的一些困难401

二、交易费用的测量:一些进展402

三、比较交易费用:可能的方向404

第五节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一些应用406

一、纵向联合理论407

二、技术转让理论408

三、跨国公司理论409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411

第十二章 企业的性质413

第一节 新古典企业理论及其扩展413

第二节 科斯之谜:企业基本问题的提出415

第三节 从交易到契约:分析的起点418

第四节 企业的性质:各种解释420

第五节 企业理论的三大分支:基于资产专用性的进一步理解426

第六节 企业性质的多样性428

一、对两分法的批评428

二、企业性质的多样性429

第七节 小结:关于企业与市场的结论性评价432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434

第十三章 企业的产权分析436

第一节 所有权与产权:进一步的讨论436

第二节 所有权与剩余索取权439

第三节 不完全合同与企业产权模糊442

一、企业与不完全合同443

二、企业所有权安排与模糊产权444

三、不完全合同与模糊产权存在的必然性446

第四节 公司产权:一个理论假说448

第五节 贝利-米恩斯命题:基于假说的批判449

第六节 理论与政策含义451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452

第十四章 企业中的激励机制与治理结构454

第一节 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454

一、不对称信息454

二、逆向选择455

三、道德风险456

第二节 激励与激励机制458

一、激励的含义458

二、激励机制的设计原则459

三、几种不同的激励制度463

四、激励机制中的信息问题:以农业组织为例464

五、经济组织中激励—约束的过程模型465

第三节 委托—代理理论469

一、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式469

二、委托—代理问题的基本分析模型470

三、委托—代理问题:土地经营的租约选择480

第四节 公司治理及相关问题486

一、公司治理的定义486

二、关于公司目标之争:效率抑或控制权487

三、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之争489

四、内部人控制与治理结构491

五、控制经营者:隐性激励、显性激励与选择性激励机制500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504

第十五章 企业的边界与经济组织的规模决定506

第一节 企业边界: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506

第二节 市场与企业的边界:威廉姆森范式及其扩展509

一、市场与企业:特征描述509

二、两种组织体制的费用比较:威廉姆森范式511

三、威廉姆森范式的扩展:组织体制的功能边界与规模极限513

四、市场、企业与政府的作用范围515

五、小结517

第三节 兼并、一体化与企业边界519

一、兼并、生产的技术规模与企业边界519

二、兼并的产权激励效应520

三、纵向一体化与产品市场失效522

第四节 组织规模的效率决定及其应用分析529

一、一般分析:决定因素529

二、交易费用与管理成本的进一步比较531

三、应用分析:对农地经营规模问题的讨论531

第五节 中间性组织及其规制结构540

第六节 假说:社会分工的不完备性与体制组织缺位545

第七节 案例分析:企业的边界——以外包业务为例547

一、故事简介:康师傅的“buy”与“make”547

二、当初“buy”转向“make”成功的因素探讨549

三、后期内部化出现困局的原因分析551

四、小结与启示552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552

第五部分 集体行动、国家理论与意识形态555

第十六章 集体行动的制度逻辑557

第一节 个人选择与集体选择557

一、个人选择557

二、集体选择558

三、个人选择与集体选择:偏好、福利与一致性559

第二节 集体选择的规则:比较分析562

一、一致同意规则562

二、多数投票规则564

三、立宪与行政:规则的选择与规则选择的规则569

第三节 团队中的道德风险570

一、团队中的计量成本与道德风险570

二、团队中道德风险的解决573

三、交易属性与团队574

第四节 集体行动的逻辑575

一、集体选择的交易成本575

二、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对立576

三、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困境”577

第五节 进一步的分析:“奥尔森困境”及其困境580

一、“奥尔森困境”再说明580

二、逻辑问题582

三、集团效率:集团规模与交易技术结构相关584

第六节 实证分析:人民公社中集体行动的困境586

一、问题的提出:一个简单的理论回顾586

二、人民公社的制度特征:限制退出的制度安排588

三、偷懒与公社体制的“柠檬市场”591

四、监督条件下的偷懒问题:混合战略纳什均衡593

五、合作的保障机制:进入威胁与退出威胁596

六、限制退出的公社劳动:偷懒与监督机制问题599

七、简要的结论604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605

第十七章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国家607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607

一、从无国家社会到有国家社会的发展607

二、国家起源的两种假说609

第二节 诺思与公共选择学派的国家理论611

一、国家行为理论:诺思的观点611

二、公共选择与国家行为615

第三节 国家与权力生产620

第四节 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623

一、从需求角度的分析623

二、从供给角度的分析625

三、制度变迁:国家作用的约束626

第五节 “诺思悖论”及其解释628

一、“诺思悖论”的含义628

二、导致“诺思悖论”的原因:已有的分析630

三、统治者面临的约束:诺思的分析631

四、“诺思悖论”的预设前提:什么类型的国家632

五、导致“诺思悖论”的条件分析633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633

第十八章 政府行为的产权分析635

第一节 政府职能与外在制度635

一、政府与政府职能635

二、政府职能与外在制度638

第二节 政治类型、政府行为与产权制度642

一、研究政府行为的方法642

二、政府行为的产权分析模型644

三、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政府行为及产权制度646

四、结论649

第三节 政府的产权模糊化倾向:政治行动、扩大公共领域与设租650

一、技术、政府行为、所有者与公共领域650

二、公共领域与模糊产权653

三、政府的产权模糊化倾向:政治活动、扩大公共领域与设租656

四、民办市场与官办市场:一个案例分析662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666

第十九章 法律的经济学分析669

第一节 法经济学:渊源和流派669

一、学科的历史渊源、形成和发展669

二、法经济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672

第二节 法律的特性及其制度经济学含义677

一、法律的含义及特性677

二、法律的经济学视角:作为一种制度安排680

第三节 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686

一、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686

二、产权的法律分析基础:规范的科斯定理和规范的霍布斯定理689

第四节 法律的制度收益与制度成本696

一、法律的制度成本696

二、法律的制度收益701

三、履约的不可能问题702

第五节 若干具体法律的经济分析705

一、财产法的经济分析705

二、合同法的经济分析707

三、侵权行为法的经济分析708

四、对新婚姻法一项新增原则的经济学分析710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714

第二十章 意识形态的制度经济学717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和起源717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717

二、意识形态的起源:机理分析720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实质722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725

一、非正式制度的基本功能725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一般分析727

三、意识形态的功能本质733

四、意识形态功能的双重特性734

第四节 意识形态、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737

第五节 作为经济资源的意识形态:对诺思的批评740

一、一个评论740

二、一个命题740

三、实证分析741

第六节 案例分析:意识形态与南街村的制度维护742

一、南街村概况742

二、南街村公社制度的发展历程742

三、南街村“公社体制”的维护方式743

本章提要/主要术语/阅读书目/思考题748

附录一:主要英汉人名对照表750

附录二:专栏、图及表格索引7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