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思想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儒家思想研究
  • 吴乃恭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201687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50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儒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家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孔子首创的儒家思想9

一 儒家的产生及其特征9

二 孔子的生平和著作15

三 “天道”和鬼神17

(一)“天命”、“命”、自然天17

(二)“敬鬼神而远之”20

四 “贵仁”22

(一)“克己复礼”和“爱人”22

(二)“仁”思想的社会作用26

五 “为国以礼”34

(一)周礼及其对孔子礼的影响34

(二)对周礼的重大损益36

(三)关于“铸刑鼎”和“用田赋”45

(一)“执中”、“用中”思想的来源48

六 “中庸”、“中行”48

(二)“用中”的方法论49

(三)“中庸之德”51

七 知和行53

(一)“多闻”、“多见”,“敏而好学”53

(二)学思并重54

(三)“知者自知”55

(四)学行并重,言行一致56

(五)“四毋”58

(六)知行观的局限58

八 “有教无类”60

(一)“有教无类”、“诲人不倦”60

(二)以“四教”培养“士”、“君子”61

(三)因材施教、启发施教64

九 孔子思想的影响67

一 “子张之儒”69

第二章 儒家八派思想概述69

二 “子思之儒”72

(一)中庸之道73

(二)“诚”75

(三)《中庸》思想对后世的影响77

三 “乐正氏之儒”78

(一)三纲领、八条目的修己治人之道79

(二)《大学》对荀学和理学的影响83

四 “颜氏之儒”86

五 “漆雕氏之儒”87

六 “仲良氏之儒”87

第三章 孟子在战国时期发展了儒家思想89

一 生平和著作89

二 “尽心、知性、知天”91

(一)“天”、“天之道”和“人之道”91

(二)“命”95

三 “万物皆备于我”97

(一)“利故”、“察知”、“知人论世”97

(二)“万物皆备于我”和“心之官则思”98

(三)“存心”、“养心”、“求放心”100

(四)“良知良能”说102

四 性善论102

五 “居仁行义”106

六 “施仁政于民”110

(一)“制民之产”111

(二)“行仁政而王”113

(三)“尊贤使能”116

(四)“民为贵”117

第四章 荀子对先秦儒家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的总结121

一 生平与著作121

二 “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124

(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124

(二)“天人之分”126

(三)“天行有常”127

(四)“制天命而用之”128

(五)斥“巫祝”、“?祥”130

三 “知道察,知道行”135

(一)“知有所合谓之智”135

(二)“天官意物”和“心有征知”136

(三)“学至于行之而止”137

(四)“虚壹而静”141

(五)“解蔽”142

四 名实论145

(一)“制名以指实”145

(二)“三惑”148

(三)“名”、“辞”、“辩说”151

五 性恶论153

(一)“性伪之分”和“性伪合”153

(二)后天性恶论的论证154

(三)孟荀人性论的异同158

(四)对性恶论的评析159

六 义利“人之所两有”161

七 “隆礼至法”164

(一)“明分使群”164

(二)“国之命在礼”166

(三)“明德慎罚”170

(四)“粹而王,驳而霸”172

(五)“坚凝”176

八 “尚贤使能”177

(一)“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177

(二)“贤能不待次而举”178

(三)“尚贤使能”的评析178

九 “富国裕民”180

(一)“务本禁末”180

(二)山泽“以时禁发而不税”和百工尽巧181

(四)“王者富民”182

(三)商贾“通流财物粟米”182

十 《乐论》185

(一)“乐者,乐也”185

(二)“乐行而民知方”186

(三)“乐合同,礼别异”187

(四)“声乐之象”188

(五)《乐论》同《乐记》的关系188

第五章 董仲舒的汉代儒家神秘主义官方哲学196

一 生平和著作196

二 “天人相与”198

(一)“天之志”和“天道”198

(二)天道“阳尊阴卑”,五行“犹五行(德)”200

(三)天人感应说204

(四)“天人相与”思想的来源210

(一)“物必有合”213

三 “天不变,道亦不变”213

(二)“一而不二”215

(三)“奉天而法古”,“无易道之实”217

(四)“三统”、“三正”说218

四 “深察名号”220

(一)“事在疆勉”220

(二)“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221

(三)“治国之端在正名”222

(四)“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223

五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225

(一)人有“贪仁之质”,不可谓“性已善”225

(二)变“中民之性”为“教化”之“大务”227

六 “法天而立道”229

(一)“务德而不务刑”229

(二)“屈民而伸君”233

(三)“天立王以为民”234

(四)独尊儒术236

七 义和利、志和功、经和权、文和质239

(一)义和利239

(二)志和功241

(三)经和权242

(四)文和质244

第六章 朱熹的宋代新儒学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247

一 生平与著作247

二 “宇宙之间一理”255

(一)“无形而有理”,“五常是理”255

(二)“天地造化”,“只是此一气”260

(三)理气“不可分”,气“依傍这理”264

(四)“理一分殊”说266

(五)论“天”、“命”、“性”、“道”、“器”范畴270

(一)“天地之化”,“化”与“变”272

三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272

(二)“经”与“权”,“常”与“变”275

(三)“一分为二,是自然之理”277

(四)“动静无端”,“理”主动静282

四 “穷理为先”,“力行终之”285

(一)“格物致知”285

(二)“积累”和“贯通”290

(三)“知行常相须”293

五 “天命”加“气禀”,“道心”和“人心”296

(一)“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296

(二)“道心”和“人心”301

六 “明天理,灭人欲”304

(一)“革尽人欲,复尽天理”305

(二)“正其谊(义),不谋其利”309

七 “君心”决定论314

(一)“正君心是大本”314

(二)“今不如太古”316

八 “为政以德”320

(一)“三纲五常”是“治道之本根”320

(二)“以德为先”,辅之以刑321

(三)尊君、亲贤323

(四)“恤民”326

九 教育329

(一)“设为学校”,教以“五伦”329

(二)“授以学之之法”331

(三)“读书之法”332

十 理学特点和社会作用的评析334

第七章 王守仁的明代新儒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340

一 生平与著作340

二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342

(一)“知是心之本体”343

(二)“万化根缘总在心”345

(三)“理”是“心之条理”348

(四)“心即理”,反对“心理为二”351

三 “知行合一”说355

(一)反对“知先行后”、“知行为二355

(二)“知行本体”,“合一并进”356

(三)“身亲履历而后知”,“在事上磨练”362

四 “致良知”是“圣门正法眼藏”366

(一)“良知是造化的精灵”367

(二)良知是天理368

(三)“良知”是“独知”369

(四)“致良知”是存天理去人欲370

(五)对“致良知”的评析372

五 “致良知”的教育376

(一)“人之学为圣人”376

(二)“圣贤之学”在“明伦”377

(三)“教学相长”,因人施教379

一 生平和著作386

第八章 王夫之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总结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发展386

二 “太虚一实”,“絪缊之本体”391

(一)“太虚一实”,“无有所谓无”391

(二)“生非创有”,“死非消灭”392

(三)“絪缊之本体”393

(四)“诚”是“无对之词”,“太极”是“无尚之辞”394

(五)“天者,资始万物之理气”397

三 “理在气中,气无非理”398

(一)“太虚即气”,“理”是“气之理”398

(二)“理气一也”,“理依于气”399

四 “器与道相为体用之实”401

(一)“道器无易(异)体”,“统之乎一形”402

(二)“天下惟器”,“道者器之道”403

(三)“道”是“资始资生之本体”405

(四)“体用相函”,“体用胥有”406

(五)道器论的方法论意义407

五 “乾坤之体立”,“絪缊而化生”410

(一)“乾坤并建以为大始”410

(二)太虚“本动”“动静皆动”412

(三)“天地之化日新”415

(四)“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418

(五)“常一而变万,变万而常未改一”424

六 “以道事天”,“以人造天”428

(一)天道“无为”,人道“有为与天争胜”428

(二)“本天以治人”,“善动以化物”429

(三)“以人造天”432

七 推己尽物,“以心循理”435

(一)己物“为对设之词”435

(二)“内取之身(己),外取之物”436

(三)批判己物关系问题的四种错误观点438

(四)心官“唯思”,“心以具理”439

(五)“以心循理”,“以理御心”441

八 “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444

(一)对能、所范畴的改造444

(二)体用皆实,“能”必副“所”445

(三)批判佛学、理学对能所的诡辩和歪曲446

九 行“以为知之实”,“格物致知”相济446

(一)形、神、物三相遇知觉发生448

(二)“见闻之知”和“心知”450

(四)“格物致知”,相因相济451

(三)“知之方”是“格物致知”452

(五)批判“格致”问题上的错误倾向456

(六)知行“相为对待”,“不相为对待”457

(七)行为知之实,知为行之资459

(八)批判佛学、理学、心学“离行以为知”462

十 “名待实以彰”,“实亦由名而立”463

(一)“名从实起”,“名因人立”464

(二)名随实变,实异名移465

(三)名实不离,不可偏废466

(四)名实论的社会意义467

十一 “理”在“欲”中,义利“统举”471

(一)“性者生理”,“习与性成”471

(二)人欲之中,“天理所寓”474

(三)”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477

十二 “理成势”、“势成理”481

(一)驳泥古菲今论、五德终始说、正统论、君心决定论481

(二)“理”和“势”,理势相成485

(三)天假私以行大公488

十三 “立君以主民”,“以政而治民”489

(一)“尊君”和“易君”489

(二)“以政而治民”492

(三)“恤民”498

十四 王夫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5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