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心脏病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陈灏珠主编;何梅先,魏盟,葛均波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2608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308页
- 文件大小:321MB
- 文件页数:1337页
- 主题词:心脏病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心脏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心血管病基础知识1
第一章 心血管病流行病学1
一、流行概况1
二、危险因素5
三、预防策略与措施6
第二章 心血管病循证医学7
一、心血管病诊断试验研究证据的评价和使用7
二、心血管病治疗研究证据的评价和使用原则9
三、心血管病预后研究证据的评价和使用原则11
四、心血管病病因和有害作用研究证据的评价和使用原则12
第三章 心脏的解剖13
一、心脏的外形14
二、心脏的位置和毗邻15
三、心腔内结构15
四、心脏的构造18
五、心脏传导系统20
六、心脏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22
七、心脏的神经25
八、心包26
第四章 心血管生理学26
一、心脏生理26
二、血管生理34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37
第五章 分子心脏病学41
一、概述41
二、分子生物学原理与心脏的发育41
三、血管的细胞生物学43
四、冠心病的分子生物学47
五、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49
六、冠状动脉再狭窄损伤:一个生长调节的问题50
七、心肌病发病的分子机制51
八、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51
第六章 与遗传疾病相关的心血管病53
一、遗传性疾病和遗传性心血管病53
二、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56
三、多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64
四、染色体异常性心血管病64
第二篇 心脏病的病史询问和临床表现67
第一章 心脏病的病史询问67
一、病史的重要性和询问67
二、心脏病的症状67
第二章 心脏的物理检查69
一、心脏物理检查的重要性69
二、心脏物理检查的基本条件70
三、心脏的望诊与触诊70
四、心脏的叩诊71
五、心脏的听诊72
第三章 脉搏与血压89
一、各种异常脉搏90
二、脉搏的检查92
三、动脉血压92
四、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94
第三篇 心脏病的无创性检查96
第一章 常规心电学检查96
第一节 体表心电图96
一、心电产生的原理96
二、心电图导联系统和心电轴98
三、正常心电图104
四、正常变异心电图109
五、异常心电图109
六、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127
第二节 动态心电图128
一、动态心电图设备128
二、动态心电图的导联系统129
三、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129
第三节 运动负荷心电图138
一、运动试验的历史138
二、运动生理学138
三、心肌缺血反应的病理生理139
四、运动方法学139
五、运动试验的指征及禁忌证140
六、运动终点141
七、运动试验的结果判断141
八、运动试验的安全性及对疾病预后的意义150
第二章 特殊心电学检查技术151
第一节 心向量图151
一、心向量图原理151
二、心向量图分析方法152
三、正常心向量图152
四、异常心向量图153
第二节 信号平均心电图(心室晚电位)155
一、概念155
二、信号平均心电图无创检测方法156
三、临床应用157
第三节 心率变异性158
一、概念158
二、机制158
三、HRV的分析方法159
四、临床应用161
第四节 Q-T离散度162
一、概述162
二、Q-Td的测定162
三、临床应用163
第五节 T波电交替163
一、概述163
二、TWA检查方法164
三、临床应用164
第六节 窦性心率震荡165
一、概述165
二、窦性心率震荡常用检测方法165
三、临床应用166
第三章 超声心动图168
第一节 概述168
一、M型超声心动图168
二、二维超声心动图169
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173
四、造影超声心动图174
五、多普勒超声心动图176
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177
七、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180
第二节 心瓣膜病超声心动图检查182
一、狭窄性心瓣膜病182
二、反流性心瓣膜病184
第三节 先天性心血管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188
一、左向右分流性病变188
二、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195
三、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分段诊断原则199
第四节 冠心病超声心动图检查202
一、心肌缺血与室壁运动异常202
二、与心肌梗死相关病变的超声诊断202
第五节 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检查204
一、扩张型心肌病204
二、肥厚型心肌病205
三、限制型心肌病206
四、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发育不良206
五、左心室致密化不全207
六、左心室心尖球囊综合征(Takosubo心肌病)207
七、心脏淀粉样变性(浸润性心肌病)207
第六节 心包疾病超声心动图检查208
一、心包积液208
二、心包内纤维条索209
三、心包增厚和粘连209
四、心包钙化209
五、缩窄性心包炎209
六、心脏压塞209
七、心包肿瘤210
八、心包缺如210
第七节 主动脉疾病超声心动图检查210
一、主动脉夹层分离210
二、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弓离断211
第八节 心脏肿块超声心动图检查211
一、血栓211
二、肿瘤212
第四章 心脏放射影像学214
第一节 正常心脏大血管X线影像214
一、透视检查214
二、摄片检查214
三、心脏测量217
第二节 正常和异常肺循环的X线影像218
一、正常肺血管218
二、肺充血219
三、肺缺血219
四、肺静脉高压219
五、肺水肿220
六、肺动脉栓塞221
七、肺梗死221
第三节 常见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心脏病X线影像222
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X线影像222
二、常见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心脏病X线影像225
第五章 心脏大血管计算机体层影像233
一、心脏MDCT技术发展233
二、冠状动脉CTA检查技术及临床运用234
三、先天性心脏病的多排螺旋CT应用254
四、胸主动脉及肺动脉病变260
五、心肌、瓣膜、心包及心脏肿瘤性病变CT检查266
第六章 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268
第一节 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检查基础268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268
二、磁共振图像特点269
三、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269
四、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前准备271
五、磁共振成像检查禁忌证和不良反应271
第二节 正常解剖和MR表现271
一、基本成像平面和解剖271
二、特殊成像平面及解剖272
三、心脏大血管结构的正常MR表现272
第三节 先天性心脏病275
一、心脏位置异常275
二、房间隔缺损275
三、室间隔缺损276
四、动脉导管未闭276
五、法洛四联症276
六、房室间隔缺损277
七、肺静脉异位引流277
八、大动脉转位277
九、共同动脉干277
第四节 后天性心脏病278
一、风湿性心脏病278
二、心肌病278
三、冠心病281
第五节 心脏和心包肿瘤284
一、原发性良性肿瘤284
二、原发性恶性肿瘤286
三、继发性心脏、心包肿瘤287
第六节 大血管病变287
一、真性动脉瘤287
二、主动脉夹层288
三、假性动脉瘤288
四、多发性大动脉炎288
五、马方综合征289
第七节 冠状动脉病变289
一、冠状动脉成像序列290
二、靶向容积扫描和全心冠状动脉成像290
三、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运用290
第七章 核心脏病学291
第一节 核医学心脏显像291
一、心血管核医学仪器及其进展291
二、心肌灌注显像293
三、心脏负荷试验298
四、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能出现的假阳性、假阴性,以及和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299
五、心肌代谢显像299
六、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测心肌细胞活力302
七、心脏神经受体显像302
八、核素心血池显像和心功能测定303
九、心血管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及与其他方法的比较306
第二节 核医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306
一、显像技术306
二、核素显像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312
第三节 核医学在其他心血管病中的应用323
一、放射性核素心血管显像在心力衰竭评估中的应用323
二、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323
三、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23
四、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其他心血管疾病323
五、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围手术期中的应用324
六、放射性核素显像判断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324
七、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324
八、亲心肌梗死显像325
九、心肌乏氧显像326
十、心脏大血管动态显像327
十一、静脉血栓探测327
十二、核医学在防治冠状动脉再狭窄中的应用328
第八章 其他检查330
第一节 阿托品试验及异丙肾上腺素试验330
一、阿托品试验330
二、异丙肾上腺素试验330
第二节 颈动脉窦反射试验331
第三节 直立倾斜试验331
第四节 普萘洛尔试验333
第五节 动态血压监测333
第六节 脉搏波速度和踝臂指数336
一、脉搏波速度336
二、踝臂指数337
第四篇 心脏病的有创性检查340
第一章 心脏导管术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340
第一节 右心导管术341
一、经静脉途径和穿刺方法341
二、右心导管术的操作方法342
第二节 冠状静脉窦导管术342
一、冠状静脉窦的生理和解剖342
二、冠状静脉窦导管术343
第三节 左心导管术344
一、经动脉途径和穿刺方法344
二、经股动脉逆行左心导管术的操作方法345
第四节 床旁心导管术345
第五节 心导管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346
第六节 心血管腔压力、血氧资料的分析和计算346
一、各心腔正常压力波形、读数及其变化的意义346
二、心腔间压力曲线的连续记录350
三、血氧资料的分析351
四、有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的计算352
第七节 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术353
一、造影导管和造影方法354
二、造影剂的应用354
第二章 心脏导管术相关的其他检查354
第一节 心腔内心电图检查354
一、心腔内心电图的心房波355
二、心腔内心电图的心室波355
第二节 希氏束电图检查355
一、仪器设备356
二、希氏束电图波形测量与命名356
三、体表希氏束电图356
四、临床应用357
第三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358
一、测定方法358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脏功能的指标358
三、中心静脉压测定及其临床意义359
四、右心房的压力测定及其临床意义359
五、肺毛细血管楔嵌压(肺嵌顿压)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359
第四节 心内膜心肌活检术359
第三章 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内其他检查360
第一节 冠状动脉造影361
一、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361
二、操作方法363
三、正常冠状动脉走向及其变异365
四、冠状动脉病变的造影表现369
第二节 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375
一、血管内超声显像的仪器和成像原理375
二、操作方法376
三、图像的判断376
四、IVUS图像的定量测定377
五、IVUS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治中的应用378
六、血管内超声的局限性380
七、血管内超声检查的安全性381
第三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81
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成像原理、仪器和操作过程381
二、OCT对病变性质的确定382
三、OCT的临床应用383
四、OCT的局限性和安全性384
第四节 冠状动脉内镜检查384
一、冠状动脉内镜的操作技术384
二、冠状动脉内镜的临床应用384
三、冠状动脉内镜的安全性和局限性385
第五节 冠状动脉内血流速度测定385
一、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概念385
二、多普勒血流测定的方法和原理385
三、冠状动脉血流资料386
四、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测定的临床应用386
五、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测定的局限性和安全性387
第六节 冠状动脉内压力测定387
一、血流储备分数的概念387
二、FFR的原理及测定方法387
三、压力导丝和血流储备分数的临床应用389
四、FFR的局限性389
第七节 冠状动脉痉挛诱发试验390
一、麦角新碱诱发试验391
二、乙酰胆碱诱发试验391
三、过度通气试验391
第四章 心脏电生理检查392
第一节 心腔内心脏电生理检查392
一、心导管室的设置392
二、电极导管置入术393
三、心腔内电图395
四、心电生理检查的适应证396
五、心脏电生理检查的步骤396
第二节 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404
第五篇 心律失常411
第一章 总论411
一、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和心电生理学411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413
三、心律失常的分类417
四、心律失常的病因417
五、心律失常的诊断418
六、遗传性心律失常420
七、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421
八、心律失常的预后423
第二章 期前收缩424
第三章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429
第一节 窦性心动过速429
一、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429
二、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430
第二节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30
第三节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432
一、心房扑动432
二、心房颤动435
第四节 室上性心动过速444
一、房性心动过速445
二、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446
第五节 特殊类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447
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47
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49
三、特殊旁道参与的心律失常452
第四章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454
第一节 室性心动过速454
一、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和分类454
二、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455
三、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455
四、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56
五、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的室速特点457
六、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457
七、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457
八、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458
九、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459
第二节 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462
一、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462
二、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465
三、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465
四、特发性左、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467
五、长短周期现象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469
第三节 其他470
一、电风暴470
二、J波相关的室性心动过速472
三、T波电交替相关的室性心动过速473
第五章 缓慢性心律失常474
第一节 窦性心动过缓474
一、病因474
二、临床表现475
三、心电图表现475
四、辅助检查475
五、治疗475
第二节 窦性静止475
一、病因475
二、临床表现475
三、心电图表现476
四、辅助检查476
五、治疗476
第三节 窦房阻滞476
一、病因和临床表现476
二、心电图表现476
三、治疗476
第四节 逸搏和逸搏心律476
一、病因476
二、心电图特点476
三、治疗477
第五节 游走心律477
第六节 心室自主心律478
第七节 心房内传导阻滞478
第八节 房室传导阻滞479
第六章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综合征491
第一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91
第二节 预激综合征495
一、WPW综合征495
二、短P-R间期综合征(LGL综合征)497
三、变异型预激综合征与Mahaim纤维498
第三节 长Q-T间期综合征499
一、先天性LQTS499
二、突变导致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和LQTS的关系499
三、获得性LQTS499
四、临床表现500
五、诊断502
六、治疗502
第四节 短Q-T间期综合征503
第五节 Brugada综合征504
第六节 P-R间期过度延长综合征508
第七章 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物治疗511
一、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对药物治疗的影响511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514
三、阻滞钠通道的抗心律失常药515
四、Ⅱ类抗心律失常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518
五、Ⅲ类抗心律失常药520
六、Ⅳ类抗心律失常药——钙通道阻滞剂524
七、未分类的抗心律失常药524
八、非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525
九、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原则526
十、部分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526
第八章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530
第一节 心脏电复律530
第二节 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534
一、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指征535
二、操作步骤535
三、经导管射频消融537
四、并发症542
第三节 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543
一、典型心房扑动543
二、典型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544
三、非典型心房扑动544
四、心房扑动的诊断及电生理检查方法545
五、三尖瓣环和下腔静脉之间峡部的线性消融545
六、左下肺静脉和二尖瓣环之间峡部的线性消融547
七、心脏三维标测系统在房扑诊断及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549
八、射频消融导管的选择和能量的设定549
第四节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550
一、房颤的发生机制与导管消融治疗方法550
二、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肺静脉电隔离551
三、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肺静脉电隔离559
四、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其他相关问题或技术562
五、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相关并发症569
第五节 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571
一、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571
二、心室颤动的射频消融589
第六节 其他消融技术592
一、冷冻消融592
二、超声消融595
三、激光消融597
四、微波消融598
五、心脏化学消融599
六、直流电消融599
七、结论599
第九章 心脏起搏治疗601
第一节 概述601
一、人工心脏起搏发展简史601
二、人工心脏起搏的原理及起搏系统的组成602
三、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代码和类型606
四、人工心脏起搏的常用起搏模式607
五、心脏起搏时间周期及起搏心电图609
六、频率适应性起搏618
七、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621
第二节 心脏起搏适应证625
一、临时心脏起搏适应证625
二、埋藏式心脏起搏适应证626
三、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扩展628
四、起搏器合理选择629
第三节 心脏起搏系统植入方法630
一、术前准备630
二、埋藏式心脏起搏630
三、临时性心脏起搏635
四、术后处理637
五、儿童的起搏治疗637
第四节 永久性心脏起搏并发症及处理637
一、植入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及处理637
二、与电极导线有关的并发症及处理638
三、与起搏器有关的并发症及处理639
四、与起搏系统有关的并发症及处理639
第五节 心脏起搏系统的随访640
一、随访内容640
二、常见故障及处理642
三、环境对起搏系统的影响643
第六节 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644
一、ICD的组成644
二、ICD的功能645
三、ICD的临床试验和适应证647
四、ICD的植入649
五、植入ICD后的随访及故障处理651
第七节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654
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机制655
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试验657
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适应证659
四、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660
五、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的随访664
第六篇 晕厥与心脏猝死667
第一章 晕厥的诊断与治疗667
一、晕厥的分类及临床表现667
二、诊断671
三、治疗和预后675
第二章 心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676
一、定义676
二、危险因素677
三、病因677
四、病理和病理生理683
五、临床表现684
六、治疗和预防684
第三章 心肺复苏686
一、识别心搏骤停686
二、呼救687
三、基础心肺复苏687
四、高级心肺复苏690
五、心肺复苏后的处理692
六、不同病因所致心搏骤停的处理及预后693
第七篇 心力衰竭695
第一章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695
第二章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696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696
一、概述696
二、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因696
三、心力衰竭的相关疾病696
四、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701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701
一、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激活与心力衰竭701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与心力衰竭702
三、氧化应激702
四、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702
五、细胞凋亡与心力衰竭702
六、心室重构与心力衰竭703
七、其他703
第三章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704
一、正常心脏的作功704
二、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变化705
第四章 心力衰竭的命名分类706
一、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706
二、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707
三、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型心力衰竭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型心力衰竭707
四、高或低心排血量心力衰竭707
第五章 心力衰竭的诊断708
一、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708
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713
三、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715
第六章 心力衰竭的治疗718
一、慢性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治疗718
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治疗729
三、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730
第七章 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735
一、定义735
二、治疗735
第八章 心力衰竭的预后和预防736
一、心力衰竭的预后736
二、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因素737
三、心力衰竭的预防738
第八篇 心源性休克741
一、心源性休克的病因741
二、心源性休克的病理生理741
三、心源性休克诊断742
四、心源性休克的治疗743
第九篇 心脏病的介入治疗747
第一章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747
第一节 术前准备、技术及器械747
一、术前准备747
二、基本手术操作748
三、器械选择751
四、术后处理753
第二节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754
一、支架简介和特点754
二、新型支架755
第三节 冠状动脉内旋磨术758
一、物理原理和设计特点758
二、高速旋磨术的作用759
三、旋磨操作过程759
四、结果760
第四节 冠状动脉内定向旋切术761
一、DCA的原理和装置761
二、辅助装置和指引导管762
三、DCA技术762
四、并发症762
第五节 冠状动脉腔内斑块切吸术763
一、设备763
二、操作技术763
三、研究结果764
四、禁忌证764
第六节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764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764
二、并发症765
第七节 不同病变形态和部位的介入治疗765
一、近端血管扭曲765
二、成角病变766
三、钙化病变766
四、开口病变767
五、分叉病变769
六、慢性完全闭塞病变771
第八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介入治疗772
一、危险分层和治疗目标772
二、经皮血运重建治疗与药物和CABG治疗比较772
三、介入治疗时间的建议773
四、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栓性病变治疗器械773
五、辅助性药物治疗773
第九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775
一、原发性PTCA776
二、补救性PTCA777
三、即刻PTCA778
四、延期PTCA778
五、急性心肌梗死中支架和其他器械的应用779
六、辅助药物治疗779
七、急性心肌梗死PTCA治疗的缺陷781
第十节 再狭窄781
一、PTCA和斑块销蚀术后再狭窄781
二、支架再狭窄783
第十一节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784
一、冠状动脉痉挛784
二、夹层785
三、急性闭塞786
四、无复流现象787
五、冠状动脉穿孔789
六、肾功能不全790
七、造影剂过敏反应791
八、外周血管出血及栓塞并发症791
九、其他内科并发症793
第十二节 药物辅助治疗793
一、镇静793
二、术中抗凝794
三、抗血小板治疗796
四、介入手术中预防心肌缺血799
五、围手术期低血压的治疗799
第二章 先天性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800
第一节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800
一、适应证及禁忌证801
二、介入器材的选择801
三、操作方法802
四、特殊动脉导管未闭的处理803
五、疗效评价803
六、并发症及处理804
第二节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804
一、适应证及禁忌证805
二、介入器材的选择805
三、操作方法805
四、特殊情况下ASD的介入治疗807
五、常见并发症808
第三节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810
一、适应证及禁忌证810
二、术前检查811
三、介入器材的选择811
四、操作方法812
五、特殊情况下VSD的处理813
六、并发症与处理814
第四节 先天性血管异常交通的封堵术814
一、动静脉瘘封堵术814
二、冠状动脉瘘封堵术815
三、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818
第五节 经导管心脏人工瓣膜周漏封堵术820
一、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820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820
三、治疗820
四、经导管瓣周漏封堵术821
第三章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824
第一节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824
一、器械824
二、适应证824
三、禁忌证825
四、手术方法825
五、并发症826
第二节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827
一、器械827
二、适应证827
三、禁忌证828
四、术前准备828
五、操作技术828
六、疗效评价831
七、并发症831
八、二尖瓣狭窄的处理流程832
第三节 经皮肺动脉瓣置入术834
第四节 导管二尖瓣修复术834
第五节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835
一、适应证835
二、禁忌证835
三、操作方法835
四、术后处理及随访836
五、并发症836
六、手术效果836
第四章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介入治疗836
一、概述836
二、PTSM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837
三、操作方法838
四、并发症838
第五章 大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839
第一节 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839
一、适应证839
二、禁忌证839
三、术前准备840
四、操作方法840
五、并发症840
六、效果评价840
第二节 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840
一、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分类与分期840
二、腔内隔绝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841
三、术前准备841
四、操作方法841
五、术后处理841
六、并发症841
七、疗效评价842
第三节 腹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842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842
二、术前准备842
三、操作方法843
四、术后处理843
五、并发症843
六、疗效评估843
第六章 外周血管的介入治疗844
第一节 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844
一、概述844
二、肾动脉狭窄的诊断844
三、适应证844
四、禁忌证844
五、介入治疗方法844
六、并发症845
七、效果评价845
第二节 上、下肢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介入治疗846
一、概述846
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与评估846
三、适应证846
四、禁忌证846
五、介入治疗的方法847
六、效果评价847
第十篇 动脉粥样硬化和调脂治疗848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848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849
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851
四、临床表现852
五、辅助检查852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852
七、治疗853
八、预后857
第十一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858
第一章 概述858
一、流行情况858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858
三、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858
四、临床类型859
第二章 心绞痛859
一、心绞痛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859
二、心绞痛的临床表现861
三、心绞痛症状与其他疾病疼痛的鉴别862
四、心绞痛的临床分型和危险分层863
五、心绞痛的药物治疗867
第三章 心肌梗死870
一、定义和分类870
二、病理机制870
三、病理生理872
四、临床表现873
五、实验室检查875
六、辅助检查875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877
八、并发症877
九、治疗879
第四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895
一、病理生理基础895
二、临床分类和危险分层897
三、治疗898
第五章 冠心病的溶栓和抗栓治疗904
第一节 溶栓治疗904
一、溶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904
二、溶栓治疗的适应证、时机和途径905
三、溶栓药物的特点及相关临床试验906
四、溶栓治疗的并发症910
五、溶栓后疗效及梗死相关动脉再开通评估911
六、溶栓治疗不成功AMI患者的处理912
第二节 抗栓治疗913
一、抗血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913
二、抗血小板治疗913
三、抗凝血酶治疗916
第六章 缺血性心肌病919
一、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920
二、心肌缺血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921
三、缺血性心肌病综合征922
四、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和预后924
第七章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926
一、流行病学927
二、检测方法927
三、病理生理928
四、临床表现928
五、预后929
六、治疗929
第八章 心肌桥930
第九章 X综合征931
一、定义931
二、病因和病理生理932
三、临床表现93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932
五、治疗933
六、预后933
第十章 其他冠状动脉心脏病933
第一节 先天性畸形933
第二节 冠状动脉夹层934
第三节 冠状动脉炎934
第四节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935
一、临床表现935
二、辅助检查935
三、其他检查935
四、临床诊断935
五、治疗935
第五节 冠状动脉栓塞936
第六节 冠状动脉痉挛936
第十二篇 血压异常937
第一章 高血压与高血压性心脏病937
一、血压分类和定义937
二、流行病学937
三、病因938
四、发病机制938
五、病理939
六、临床表现940
七、并发症941
八、血压测量942
九、实验室检查943
十、诊断和鉴别诊断945
十一、预后945
十二、治疗原则947
十三、降压药物种类948
十四、降压治疗方案949
十五、顽固性高血压952
十六、高血压急症952
十七、围手术期高血压953
十八、继发性高血压954
第二章 低血压955
第十三篇 心脏瓣膜病957
第一章 概述957
第二章 二尖瓣狭窄959
一、病因和病理959
二、病理生理959
三、临床表现959
四、实验室检查960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961
六、并发症961
七、治疗961
第三章 二尖瓣关闭不全962
一、病因和病理962
二、病理生理962
三、临床表现962
四、实验室检查963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964
六、并发症964
七、治疗964
第四章 二尖瓣脱垂965
一、病因和病理965
二、病理生理965
三、临床表现965
四、实验室检查966
五、诊断966
六、并发症966
七、治疗967
第五章 主动脉瓣狭窄967
一、病因和病理967
二、病理生理967
三、临床表现967
四、实验室检查968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969
六、并发症970
七、临床处理及治疗970
第六章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970
一、病因和病理970
二、病理生理971
三、临床表现971
四、实验室检查971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972
六、治疗973
第七章 三尖瓣病变974
一、病因和病理974
二、病理生理974
三、临床表现974
四、实验室检查974
五、诊断974
六、治疗975
第八章 肺动脉瓣疾病975
一、病因和病理975
二、病理生理976
三、临床表现976
四、实验室检查976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976
六、治疗976
第九章 多瓣膜病976
第十章 人工心脏瓣膜的术后管理977
一、PHV的术后随访977
二、PHV的抗凝治疗978
三、人工瓣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979
四、运动979
五、PHV并发症979
第十四篇 先天性心血管病982
第一章 概述982
一、发病情况982
二、病因984
三、分类984
四、临床表现98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985
六、预防985
七、治疗986
八、预后986
第二章 无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986
第一节 先天性肺动脉口狭窄986
一、胚胎学与病理解剖986
二、病理生理986
三、临床表现987
四、辅助检查987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989
六、治疗990
七、预后990
第二节 先天性主动脉口狭窄991
一、胚胎学与病理解剖991
二、病理生理991
三、临床表现992
四、治疗995
第三节 主动脉缩窄996
一、胚胎学996
二、病理解剖996
三、病理生理996
四、临床表现997
五、辅助检查997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997
七、防治和预后998
第四节 原发性肺动脉扩张998
第五节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998
第六节 右位心999
一、真正右位心999
二、右旋心1000
三、心脏右移1000
第七节 左侧上腔静脉永存1000
第八节 不常见的无分流先心病1001
一、肺动脉瓣关闭不全1001
二、一侧肺动脉缺如1001
三、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1001
四、下腔静脉引流入奇静脉系统1001
五、肺静脉狭窄1001
六、先天性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1001
七、三房心1002
八、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002
九、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与血管环1002
十、左心发育不全综合征1005
第三章 有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1005
第一节 心房间隔缺损1005
一、胚胎学1005
二、病理解剖1006
三、病理生理1006
四、临床表现1007
五、辅助检查1008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1009
七、防治1010
八、预后1010
第二节 心内膜垫缺损1010
一、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1010
二、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1011
第三节 肺静脉畸形引流1011
一、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1012
二、部分性肺静脉畸形引流1013
第四节 心室间隔缺损1013
一、胚胎学1013
二、病理解剖1014
三、病理生理1014
四、临床表现1014
五、辅助检查1015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1016
七、治疗1017
八、预后1017
第五节 心室间隔膜部瘤1017
第六节 左心室-右心房沟通1017
第七节 动脉导管未闭1018
一、胚胎学1018
二、病理解剖1018
三、病理生理1019
四、临床表现1019
五、辅助检查1019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1020
七、防治1020
八、预后1020
第八节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1021
第九节 主动脉窦动脉瘤1021
一、胚胎学1021
二、病理解剖1022
三、病理生理1022
四、临床表现1022
五、辅助检查1022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1022
七、治疗1023
第十节 冠状动静脉瘘和其他冠状动脉畸形1023
一、冠状动脉瘘1023
二、冠状动脉起源与分布畸形1024
第四章 有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1025
第一节 法洛四联症1025
一、胚胎学1025
二、病理解剖1025
三、病理生理1025
四、临床表现1026
五、辅助检查1026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1027
七、防治1028
八、预后1028
第二节 法洛三联症1028
第三节 三尖瓣下移畸形1028
一、病理解剖1028
二、病理生理1029
三、临床表现1029
四、辅助检查1029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030
六、治疗1030
七、预后1030
第四节 大血管转位1030
一、完全型大血管转位1030
二、纠正型大血管转位1032
第五节 艾森门格综合征1032
一、心室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有右向左分流1033
二、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有右向左分流1033
三、心房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有右向左分流1034
第六节 右心室双出口1034
第七节 右心室双腔心1036
第八节 不常见的有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1037
一、单心室1037
二、单心房1037
三、动脉干永存1038
四、肺动静脉瘘1039
五、瓣膜闭锁1040
六、主动脉弓离断和闭锁1043
第十五篇 心肌炎1044
第一章 病毒性心肌炎1044
一、病原学1044
二、流行病学1044
三、发病机制1044
四、临床表现1045
五、辅助检查1046
六、诊断1049
七、鉴别诊断1049
八、治疗1050
九、预后1051
第二章 立克次体心肌炎1051
第三章 细菌性心肌炎1052
一、病因1052
二、病理学特征1052
三、临床表现1052
四、治疗及预后1052
第四章 锥虫病1052
一、临床特征1052
二、辅助检查1053
三、治疗1053
第十六篇 心肌病1054
第一章 原发性心肌病1055
第一节 扩张型心肌病1055
一、发病情况1055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055
三、病理1056
四、病理生理1057
五、临床表现1057
六、辅助检查1057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1059
八、防治1061
第二节 肥厚型心肌病1062
一、发病情况1062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062
三、病理解剖1062
四、病理生理1062
五、临床表现1063
六、检查1063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1064
八、防治1065
九、预后1065
第三节 限制型心肌病1066
一、发病情况1066
二、病因1066
三、病理解剖1066
四、病理生理1066
五、临床表现1066
六、检查1066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1067
八、防治1067
九、预后1067
第四节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发育不全1067
一、发病情况1067
二、病因1067
三、病理解剖1067
四、病理生理1068
五、临床表现1068
六、检查1068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1069
八、防治1070
第五节 未定型原因不明的心肌病1070
第六节 心肌致密化不全1070
一、发病机制1070
二、病理解剖1070
三、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1070
四、影像学诊断1071
五、鉴别诊断1071
六、治疗1071
第二章 特异性心肌病1072
第一节 克山病1072
一、病因1072
二、流行病学1072
三、病理1073
四、临床表现1073
五、器械检查1074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1074
七、治疗1074
八、预后1074
九、预防1074
第二节 酒精性心肌病1075
一、病因1075
二、病理1075
三、临床表现1075
四、辅助检查1075
五、诊断1075
六、治疗1075
七、预后1075
第三节 全身系统病性心肌病1075
一、狼疮性心肌病1075
二、淀粉样变心肌病1076
三、结节病性心肌病1077
第四节 中毒性心肌病1078
一、药物中毒性心肌病1078
二、放射性心肌病1079
第五节 围生期心肌病1080
第六节 应激性心肌病108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080
二、病理1081
三、临床表现1081
四、辅助检查1081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081
六、治疗1082
七、预后1082
第十七篇 肺循环疾病1083
第一章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1083
一、流行病学1083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083
三、临床表现1084
四、实验室检查108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086
六、治疗1086
第二章 肺栓塞和急性肺源性心脏病1089
一、病因1090
二、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1090
三、临床表现1090
四、辅助检查1090
五、诊断1092
六、治疗1092
七、预后与预防1093
第三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093
一、概述1093
二、流行病学1094
三、病因1094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1095
五、病理1097
六、临床表现1097
七、实验室和辅助检查1099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1100
九、治疗1101
十、预后1104
第十八篇 感染性心内膜炎1106
一、流行病学1106
二、发病机制1107
三、微生物特点1107
四、病理生理1108
五、分类及其特点1108
六、临床表现1109
七、常规检查1109
八、特殊类型的IE1111
九、诊断与鉴别诊断1112
十、治疗1113
十一、并发症1116
十二、预防1117
第十九篇 心包疾病1118
第一章 心包炎1118
第一节 急性心包炎1118
一、病因1118
二、病理1119
三、临床表现1119
四、辅助检查1119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120
六、治疗1120
七、病程及预后1120
第二节 心包积液1120
一、病因1120
二、病理1120
三、临床表现1121
四、辅助检查1121
五、诊断1122
六、治疗1123
第三节 心包填塞1123
一、病因1123
二、病理生理1123
三、临床表现1123
四、辅助检查1123
五、诊断1124
六、治疗1124
第四节 缩窄性心包炎1124
一、病因1124
二、病理解剖1124
三、病理生理1124
四、临床表现1125
五、辅助检查1125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1126
七、治疗1127
第五节 各种类型心包炎的诊断与治疗1127
一、非特异性心包炎与病毒性心包炎1127
二、结核性心包炎1128
三、化脓性心包炎1130
四、尿毒症性心包炎1131
五、真菌性心包炎1131
六、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1131
七、Dressler综合征1132
八、放射性心包炎1132
九、风湿性心包炎1133
十、类风湿性心包炎1133
十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1133
十二、胆固醇性心包炎1133
第二章 其他类型的心包疾病1133
第一节 心包肿瘤1133
一、临床表现1133
二、诊断1133
三、治疗1134
第二节 创伤性心包积血1134
第三节 乳糜心包积液1134
第四节 心包积气1134
第五节 心包囊肿1135
第六节 先天性心包缺如1135
第二十篇 主动脉与大动脉疾病1136
第一章 主动脉瘤1136
第一节 胸主动脉瘤1136
一、概述1136
二、病因和病理1136
三、临床表现1136
四、影像学检查1137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137
六、治疗1137
七、预后1139
第二节 腹主动脉瘤1139
一、概述1139
二、病因和病理1139
三、临床表现1140
四、影像学检查1140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141
六、治疗1141
七、预后1143
第二章 主动脉夹层1143
一、发病情况1143
二、病因1144
三、病理及病理生理1144
四、分型和分期1145
五、临床表现1145
六、辅助检查1146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1147
八、治疗1147
九、预后1149
第三章 马方综合征1149
一、流行病学1149
二、病因和病理1149
三、临床表现1150
四、影像学检查1150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150
六、治疗与预后1150
第四章 大动脉炎1151
一、流行病学1151
二、病因1151
三、发病机制1152
四、病理1152
五、临床表现1152
六、辅助检查1153
七、诊断1155
八、鉴别诊断1155
九、治疗1156
十、预后1156
第二十一篇 高原性心血管病1158
第一章 高原性心脏病115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158
二、病理解剖1159
三、临床表现1159
四、辅助检查1159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160
六、治疗1160
第二章 高原肺水肿116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162
二、病理解剖1162
三、临床表现1162
四、辅助检查1163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163
六、治疗1164
第三章 高原血压异常症116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165
二、临床表现1166
三、辅助检查116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166
五、治疗1166
第四章 高原性心血管病的预防1166
第二十二篇 心脏肿瘤1168
第一章 概述1168
一、临床表现1168
二、辅助检查1169
三、诊断1170
四、鉴别诊断1171
五、治疗1171
第二章 良性肿瘤1171
第一节 黏液瘤1171
一、病理解剖1172
二、病理生理1172
三、临床表现1172
四、辅助检查1172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174
六、治疗1175
第二节 横纹肌瘤1175
第三节 纤维瘤1175
第四节 心包畸胎瘤1175
第三章 恶性肿瘤1175
第四章 心脏转移性肿瘤1176
第二十三篇 周围血管疾病1177
第一章 雷诺现象1177
一、发病情况117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177
三、病理1178
四、临床表现1178
五、辅助检查1178
六、诊断1178
七、鉴别诊断1178
八、治疗1179
九、预后1179
第二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179
一、发病情况1180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180
三、病理1180
四、临床表现1180
五、辅助检查1181
六、诊断1181
七、鉴别诊断1181
八、治疗1182
九、预后1182
第三章 闭塞性动脉硬化1182
一、发病情况1183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183
三、病理1183
四、临床表现1183
五、体格检查1183
六、辅助检查1184
七、诊断1184
八、鉴别诊断1184
九、治疗1184
十、预后1185
第四章 红斑性肢痛症1185
一、发病情况1185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185
三、病理1186
四、临床表现1186
五、实验室检查1186
六、诊断1186
七、鉴别诊断1186
八、治疗1186
九、预后1187
第五章 手足发绀症1187
一、发病情况1187
二、病因1187
三、病理1187
四、临床表现1187
五、辅助检查1187
六、诊断1187
七、鉴别诊断1187
八、治疗1187
九、预后1187
第六章 网状青斑1188
一、发病情况1188
二、病因1188
三、病理1188
四、临床表现1188
五、诊断1188
六、鉴别诊断1188
七、治疗1188
八、预后1188
第七章 静脉血栓形成1188
一、发病情况1189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189
三、病理1189
四、临床表现1190
五、辅助检查1190
六、诊断1190
七、鉴别诊断1190
八、治疗1191
九、预防1191
十、预后1191
第二十四篇 心脏病与妊娠1193
一、正常妊娠妇女心血管系统变化1193
二、妊娠期心脏病妇女的几个特有问题1194
三、妊娠期心脏病的种类1194
四、妊娠期心脏病的诊断1195
五、妊娠期心血管药物的应用1196
六、妊娠期心血管综合征的处理1198
第二十五篇 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障碍1199
第一章 概述1199
第一节 心脏病继发的心理障碍1199
一、焦虑1199
二、抑郁1200
第二节 影响心脏病过程和预后的心理因素1200
一、抑郁症1200
二、焦虑障碍1200
三、A型行为模式、敌意和愤怒1201
四、精神应激1201
第二章 心脏病患者的抑郁障碍1202
一、病因与抑郁影响心脏病预后的可能机制1202
二、心脏病抑郁障碍的识别与评估1203
三、心脏病患者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1204
四、心脏病患者抑郁障碍的治疗1205
第三章 焦虑和心脏病1207
第一节 惊恐发作和心脏病120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07
二、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1207
三、惊恐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208
四、惊恐障碍的治疗1208
第二节 心脏病伴发焦虑120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09
二、心脏病伴发焦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1209
三、心脏病伴发焦虑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209
四、心脏病患者伴发焦虑的治疗1209
第四章 心脏病患者的认知障碍1210
第一节 心脏病患者的谵妄121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10
二、临床表现121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211
四、心脏病患者谵妄的临床处理和药物治疗1211
第二节 心脏病患者的慢性认知功能减退121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12
二、临床表现1212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212
四、治疗1212
第五章 心脏神经症1213
一、心脏神经症的概念1213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213
三、临床表现121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214
五、治疗1214
第二十六篇 老年心血管变化与老年心脏病1215
一、概述1215
二、老年高血压1216
三、老年冠心病1217
四、老年瓣膜性心脏病1219
五、老年心律失常1219
六、老年肥厚型心肌病1220
七、老年心脏淀粉样变性1221
第二十七篇 运动与心脏1222
第一章 运动员心脏1222
一、运动员心脏的形成原因及机制1222
二、运动员心脏的主要临床表现1224
三、运动员心脏的鉴别诊断1225
第二章 运动性心脏猝死1225
一、运动性心脏猝死的病因1226
二、运动性心脏猝死的影响因素1227
三、运动性心脏猝死的预防1227
第二十八篇 心脏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1229
一、术前评估及准备1229
二、麻醉的选择及管理1232
三、术中及术后内科并发症的处理1233
第二十九篇 心脏移植中的内科问题1236
一、心脏移植简史1236
二、心脏移植受体1237
三、心脏供体1239
四、心脏移植手术方法1241
五、术后处理1241
六、免疫抑制治疗1242
七、急性排异反应1246
八、心脏移植的感染并发症1248
九、心脏移植的慢性并发症1250
十、再次心脏移植1251
十一、心脏移植结果1252
十二、问题与展望1252
第三十篇 其他系统疾病中的心脏问题1253
第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心脏表现1253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253
一、心血管系统表现1253
二、诊断与治疗1254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254
一、心血管系统表现1254
二、诊断与治疗1255
第三节 嗜铬细胞瘤1256
一、心血管表现1256
二、诊断与治疗1256
第四节 肢端肥大症1257
一、心血管系统表现1257
二、诊断和治疗1257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1258
一、库欣综合征1258
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258
第六节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1259
一、心血管系统表现1259
二、诊断和治疗1259
第二章 营养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病1260
第一节 脚气性心脏病1260
一、发病机制1260
二、病理解剖1260
三、病理生理1260
四、临床表现1260
五、实验室检查1260
六、诊断1260
七、预防和治疗1260
第二节 糖尿病1261
一、流行病学资料1261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1261
三、发病机制1261
四、临床表现1261
五、实验室检查1262
六、治疗1262
第三节 肥胖症1263
一、肥胖症和心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1263
二、病理1263
三、临床表现1263
四、诊断1264
五、治疗1264
第四节 代谢综合征1264
一、概述1264
二、流行病学1264
三、代谢综合征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1265
四、临床表现1265
五、诊断标准1265
六、防治1266
第三章 睡眠呼吸障碍与心血管疾病1267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1267
二、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1268
三、临床特点1268
四、诊断1268
五、治疗1269
第四章 风湿病与心血管病1269
第一节 类风湿关节炎1269
第二节 强直性脊柱炎1270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1270
第四节 结节性多动脉炎1270
第五节 系统性硬化症1271
第六节 多发性动脉炎1271
第七节 特发性炎性肌病1271
第八节 混合型结缔组织病1271
第五章 肾脏疾病与心血管病1272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1272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1273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1273
第四节 肾动脉狭窄1273
第五节 急性肾衰竭1274
第六节 慢性肾衰竭1274
一、动脉粥样硬化1275
二、高血压1275
三、心肌病1275
四、心包炎1275
五、心功能不全1275
第七节 血液透析的心血管并发症1275
一、低血压1275
二、心力衰竭1276
三、心包炎和心包填塞1276
四、严重心律失常1276
五、高血压1276
六、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1276
七、心脏骤停1276
第八节 肾移植后心血管损害1276
第六章 脑部疾病与心血管病1277
第一节 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表现1277
一、发病机制1277
二、脑梗死1277
三、颅内出血1279
四、脑血管病与急性心肌梗死1279
五、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处理1279
第二节 癫痫发作时的心血管表现1280
一、概述1280
二、发病机制1280
三、心血管系统表现的特点1280
四、心血管并发症的处理与预后1281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的心血管表现1281
第七章 贫血与心血管病1281
一、贫血性心脏病1281
二、贫血与慢性心力衰竭1282
第八章 梅毒性心血管病1283
一、病因1283
二、病理和发病机制1284
三、临床表现1284
四、检查128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287
六、预防1287
七、治疗1288
八、预后1288
第九章 艾滋病的心血管表现1288
第一节 HIV感染的心肌炎129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290
二、病理1290
三、临床表现1290
第二节 HIV感染的扩张型心肌病1290
一、发病率1290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290
三、临床表现1291
四、治疗1291
五、预后1292
第三节 HIV感染的心包积液1292
一、发病率1292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292
三、临床表现1292
四、治疗1292
五、预后1292
第四节 HIV感染的心瓣膜与心内膜病变1292
一、感染性心内膜炎1292
二、愈合性心内膜炎1292
三、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1292
四、二尖瓣脱垂1293
第五节 HIV感染与心脏肿瘤1293
一、卡波西肉瘤1293
二、恶性淋巴瘤1293
三、平滑肌肉瘤1293
第六节 HIV感染与肺动脉高压1293
一、病理和临床表现1293
二、治疗和预后1293
第七节 HIV感染的血管炎1293
第八节 HI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1293
热门推荐
- 2454511.html
- 2221918.html
- 873985.html
- 887060.html
- 3289452.html
- 3892880.html
- 3206358.html
- 3908462.html
- 1785838.html
- 13631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38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7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21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63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74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71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64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60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77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6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