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总目提要 第1辑 1980-1989【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陈端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12959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总目提要 第1辑 1980-198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说明 梅小璈1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资本论》中的运用1
关于评价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些问题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1
哲学1
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1
马克思主义哲学1
基本类目1
总目提要1
劳动异化及其根源2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2
“个人自主活动”与马克思历史观2
分类目录3
群体与自由人的联合体: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3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3
附: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尺度”——评张奎良同志《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中的两个论点4
马克思的历史尺度与东方社会理论——与张奎良同志商榷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译文商兑4
附:关于马列原著译文问题的一封信4
实践与自由——论马克思的自由观4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4
对《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的评说5
关于“价值真理”和主客体概念5
附:对《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的一点质疑5
关于正确评价《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若干问题5
辩证法体系的雏形——对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十六要素初探5
附:要区别辩证法和辩证法的核心——与卞敏同志商榷5
列宁的《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5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6
哲学理论7
哲学理论7
哲学基本问题所蕴含的方法论问题7
面向主体和科学——近十年来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中的两种趋向8
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和哲学基本问题是一回事吗?8
附:有关“泛系方法论与哲学现代化”的讨论8
论哲学批判8
泛系方法论为哲学现代化提供了什么?8
论客体9
附:对《论客体》的一点意见9
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贡献9
人的需要与人的劳动9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9
论劳动工具与劳动方式的变革及其社会历史后果10
客观实在论10
更正11
附:对《关于辩证法科学形态的探索》的意见11
附:多世界理论的启示关于辩证法科学形态的探索11
试论唯物辩证法的拟化形式11
附:对《存在概念及其认识论意义》的质疑12
演化的时间与时空结构——内部时间初探12
对有关辩证法几个问题的新理解12
中日唯物辩证法研讨会纪要12
存在概念及其认识论意义12
坚持实践观上的唯物主义一元论13
附:对《坚持实践观上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意见13
补正13
论能动性——与吴建国、崔绪治同志商榷13
附:只有人才有能动性,不是万物皆有能动性14
答李鼎文同志14
论目的14
矛盾的直接同一性的基本含义及其客观普遍性14
附:对《矛盾的直接同一性的基本含义及其客观普遍性》的意见14
校正14
论想象14
论认识系统15
知性、理性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属于不同的认识层次15
论主体在产生感性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15
主体认识图式引论16
评皮亚杰对认识主客体的研究16
再论列宁的反映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16
思维整合的发生机制17
向认识论研究的前沿进发——1988年厦门现代认识论研讨会评介17
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初探17
《资本论》中的系统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示17
论系统的协同作用18
论对立面的相互创造18
论中介18
矛盾学说与系统理论18
附:对《论中介》的意见19
也论中介——兼与王鹏令同志商榷19
论度和关节点19
附:对《论度和关节点》的意见19
质变方式新探讨19
结构与质量互变20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根据问题20
“否定之否定”研究的新收获20
读《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根据问题》后的思考20
内容和形式范畴新议20
附:对《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根据问题》的一点意见20
也谈内容和形式与本质和现象两对范畴的规定性——与王鹏令同志商榷21
经济基础新探21
论唯心主义这朵生长在人类认识树上的无果花21
答汪信砚、王孝哲、陈新汉同志21
从系统论看内容与形式范畴——与王鹏令同志商榷21
关于内容和形式范畴21
附:对《内容和形式范畴新议》的一点异议21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22
中国哲学23
论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体系23
关于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范畴问题的讨论23
论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范畴23
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23
中国哲学23
论《周易》的筮法24
中国传统人论的历史地位问题(论纲)24
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24
说“参”25
阴阳五行探源25
“枚筮”新证——与庞朴同志的《“枚卜”新证》和《阴阳五行探源》商榷25
附:“枚卜”宜作“微卜”解25
秦汉思想简议25
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26
附:董仲舒的“元”就是“元气”吗?26
不能把董仲舒的“元”仅释为“开始”26
通论道学26
评韩非的非道德主义思想27
附:更正27
论庄子的自由观与人生哲学——“逍遥游”三境界辨析27
漫述庄禅27
墨子的义利观28
柳宗元天论研究28
宋学通论28
心本体与天本体——论儒家内圣之学的基本矛盾28
周敦颐《太极图说》新考29
张载理气观析疑29
附:对《张载理气观析疑》的评议29
关于张载的“气观”和“理观”——与丁伟志同志商榷29
孔子再评价30
“中庸”平议30
附:对《“中庸”平议》及其简介的一些意见30
敬答《对〈“中庸”平议〉的意见》30
论儒教的形成30
是吸取宗教的哲理,还是儒学的宗教化?31
评《朱熹思想研究》31
朱熹与宗教31
对《“中庸”平议》的意见31
附:更正32
关于朱熹思想研究的几点认识32
宋明理学片论32
略论理学的要旨和王夫之对理学的态度32
颜李学派的功利论及其历史地位32
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33
熊十力的认识辩证法初探33
徘徊于善真之间——论胡适对实用主义探索—评价理论的修正33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34
外国哲学35
外国哲学35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35
论特有的和一般形式下的黑格尔辩证法——兼探西方辩证法史的宏观线索36
狄德罗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纪念狄德罗逝世二百周年36
论笛卡尔的自我概念36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问题36
法兰克福学派对实证主义的批判37
理性的现代课题37
意义世界的埋葬——评隐晦哲学家德里达37
康德与萨特主体伦理思想比较38
论康德的科学观38
论康德的先验对象38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逻辑的考察39
论“此在”——存在主义“人学”评述39
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及其它——略评《存在主义哲学》40
略论普列汉诺夫关于唯物史观形成史的研究40
论导致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决定论倾向的理论根源40
唯意志论批判40
评西方马克思学的“新发现”41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41
庄子与萨特的自由观42
比较哲学42
比较哲学42
科学哲学43
科学哲学43
先秦气论与古希腊伊奥尼亚哲学43
关于“人与自然”的国际文化对话43
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的层次进化——关于爱因斯坦科学方法的探讨43
两位科学巨人的论战及其哲学意义——爱因斯坦和玻尔关于量子力学解释问题的争论44
爱因斯坦与当代科学哲学44
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四大成就丰富了辩证自然观44
更正44
附:归纳法及其他44
附:“波粒二象性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矛盾”吗?45
附: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商榷45
对刘兵等五同志《商榷》的答辩45
评“宇宙始于无”——商榷兼答辩45
有关宇宙论的哲学问题45
自然界辩证法范畴体系设想45
答周德海先生46
科学与理性问题——论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的哲学思想46
附:更正46
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46
附:对《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文的商榷46
附:更正47
实证主义与近代物理学47
自组织与系统演化47
客观主义知识论47
玻恩的不变量思想与现代科学认识论48
对称性:科学认识论的工具48
科学抽象的前提之一:间隔性原则48
论彭加勒的经验约定论48
超循环论的哲学问题49
混沌运动的哲学启示49
论智能革命——高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49
论信息50
附:读《论信息》后的几个问题50
“人的智能是负熵之源”吗?50
对《读〈论信息〉后的几个问题》的答辩50
论信息的哲学本性50
附:反映 选择 信息50
变异度和信息的统计定义50
信息概念与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的图景51
论信息的科学含义51
当代富于哲学特色的信息研究——全国信息哲学研讨会评述51
附:图书评介51
逻辑学52
专名和通名理论批判52
论蕴涵52
论因明、墨辩和西方逻辑学说推理理论之贯通52
逻辑学52
论“构造矛盾谓项”的诡证方法53
分析经验主义的两个戒条53
为形式逻辑的排中律正名——评十一本形式逻辑著作对排中律的论述53
辩证逻辑的范畴系统及其构成原则和方法53
论王夫之的辩证逻辑思想54
科学家与形象思维54
附:对《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类概念的发生、发展与逻辑科学的形成》的意见55
更正55
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类概念的发生、发展与逻辑科学的形成55
从类概念的发生发展看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萌芽和逻辑科学的建立——兼与吴建国同志商榷55
更正55
科学创造性思维中的逻辑55
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55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辩证逻辑的一对范畴55
附:对《科学家与形象思维》的一点质疑55
附:作者来信56
荀况逻辑思想对《墨辩》的发展及其局限56
附:图书评介56
道德哲学56
试论道德的内部结构56
道德哲学56
以时代精神振兴伦理学——评《共产主义道德通论》57
附:周原冰就黄伟合所写书评给本刊编辑部的信57
个人主义——一种世界观和行为的选择路线57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绪论57
康德道德哲学的拱心石57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的启示58
美学58
人性和人道主义学术讨论会情况综述58
试析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对我国青年道德观念的冲击58
美学58
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传社会主义人道主义58
附:图书评介58
附: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美学的启示》一文59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美学问题的讨论59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学术讨论纪要59
从原始自然美论美的本质59
美和崇高纵横论60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60
旁搜远绍 肆外闳中——评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兼论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60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61
宗教61
究竟怎样认识宗教的本质61
宗教61
概说宗教禁欲主义62
殷周宗教观的逻辑进程62
关于宗教本质问题的思考62
附:就宗教本质问题与赵复三同志商榷62
玄奘对因明的贡献63
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63
论竺道生的佛学思想63
天台宗止观学说述评64
附:更正64
略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64
附:广州伊斯兰教“怀圣寺”及“怀圣塔”之建筑年代65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65
社会科学总论66
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988年4月17日在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上的讲话66
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66
略论社会科学知识更新的若干问题66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召开的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纪要66
《中国社会科学》青年作者优秀论文评奖启事(〔附〕评选范围内的论文目录)66
附:补遗66
1980—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青年作者优秀论文66
社会科学总论66
1980—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青年作者优秀论文评语摘要67
《中国社会科学》青年作者优秀论文授奖大会及第二次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纪要67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1985年迎春座谈会纪要67
附:更正67
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方法论的创新——《中国社会科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和上海《社会科学》召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会”综述67
关于提高刊物质量的一些建议和期望68
把“图书评介”专栏办得更富有生气68
社会科学研究的定量方法68
艺术、科学和哲学发展进程的内在统一性试探68
社会经济灰色系统的理论与方法68
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69
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69
社会学否定之否定的进程及其内在矛盾69
附:论文摘要69
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69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地位再认识70
附:也谈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70
试论区分社会运行类型的主要原则——对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点探讨70
附:社会学理论研究也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70
主观能动性、主观偏见、“价值无涉”——答戴盛中同志70
我国社会学若干理论问题讨论综述70
全面改革与整体发展:社会学研究的时代性课题——“中国的社会改革与社会学的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70
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71
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的成长71
“现代化理论”的渊源和概念构架71
费孝通社会学学术思想述评71
发展理论与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72
西方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理论研究述评72
试论社会协商对话制度73
论社会情境的结构形态及其变革处理73
城市职工家务劳动研究74
综论建立中国特色的集镇社会学74
试论闲暇时间和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74
附:应区分集镇化与城市化75
小城镇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75
小城镇研究综述75
试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75
试论小城镇75
北京郊区农村人口婚姻迁移浅析76
我国大中城市青年结婚消费研究76
红天里的居民:中国城市的婚姻与生育77
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77
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的结构模型探讨——关于上海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项研究78
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78
女性的发现——知堂妇女论略述78
答周军同志78
附:对《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的一点质疑78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趋势79
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总体框架79
附:钱学森给沙莲香的信80
中国近代商人心理结构初探80
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80
略论心理学的科学体系81
论个人实现与社会实现的心理学问题——兼评“自我实现”的心理学说81
psi和它的变种——人体特异功能82
论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82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认识论意义82
附:更正83
灵感发生新探83
附:《灵感发生新探》质疑83
评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兼论经济改革中的某些心理学问题83
我国现代价值观探讨83
试论我国人口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84
六十年代以来苏联心理学的发展84
变革社会中的社会心理:转换、失调与调适84
试论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84
清代人口研究85
附:关于《清代人口研究》的几点质疑85
对《清代人口研究》一文的两点意见85
一九五三——一九八二年我国人口重心研究85
附:关于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及城乡构成的某些数字问题85
论人口年龄构成变动和人口规划方案的选择86
对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和讨论——关于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国际讨论会的报道86
大城市的发展及其人口控制86
工业人口、国民总产值与城镇发展86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述评87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87
凉山彝族人口问题浅析87
当代福建国际移民过程的效应及其评价87
马克思和文化人类学88
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88
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88
当代英美人类学的发展趋势89
附:更正89
战后西方民族学的变化89
论民族学之发展为科学——纪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发表一百周年89
附:更正89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89
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关系90
评《民族学概论》90
图腾的起源90
从“基因决定论”到“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观——人类社会生物学述评91
生殖崇拜文化略论91
评林耀华主编的《原始社会史》——兼谈对原始社会史研究的两点意见91
居住形式、社会交往与蒙汉民族关系——从赤峰调查看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92
附:实事求是地对待摩尔根模式92
摩尔根模式与中国的原始社会史研究92
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意义92
惠安地区长住娘家婚俗的历史考察93
斯大林民族学著作中的народность中文译法考辨93
斯大林的нация定义评析93
中国民族学十年发展述评93
论民族概念和民族分类的几个问题94
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94
“汉人”考95
《宋史·回鹘传》补正95
藏文古史——《红册》95
西藏差巴型庄园初探95
关于新疆维吾尔族族源问题讨论综述96
附:对《关于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几点疑问96
从我国民族学资料看父权奴隶制到奴隶占有制的演变96
新疆维吾尔族族源新探96
说“濮”96
关于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96
论凉山彝族的家支制度97
试论基诺族农村公社的特点97
布朗山布朗族的原始宗教97
从“合亩”组织试析黎族家长制家族公社97
论群婚98
附:对《论群婚》的一点意见98
永宁纳西族母系父系并存家庭试析98
家庭产生和发展的活化石——泸沽湖地区纳西族家庭形态研究98
附:关于纳西族的家庭类型问题99
母系制实例研究的可喜成果——读《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两书99
附: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不属于群婚范畴——对《母系制实例研究的可喜成果》一文的两点商榷意见99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99
文化、教育100
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文化学100
附:关于社会主义文艺学的两封通信100
中国文化精神之建构观100
文化、教育100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阿Q模式”101
学派与中国文化101
桃、桃花与中国文化101
附:更正102
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102
对外开放的历史反思102
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102
20世纪初期的文化冲突与鲁迅的文化哲学103
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初步探讨103
对全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04
鲁迅青年时代对“人”的呼唤及其衍化的历程104
从“兴业”到“立人”——简论鲁迅早期文化思想的演变104
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105
格尔茨的“深度描绘”与文化观105
韦伯的世界文明比较研究导论105
对现代西方文化某些方面的一些思考——一篇读书笔记106
卢森堡公园漫步——对现代西方文化某些方面的历史考察札记106
谈中俄文字之交107
近年来我国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概述107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价值——中国文化讲习班讲授综述107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近年来中国文化研究概况述评107
应给图书馆学以一席之地107
我国外国问题学术书刊的注释要规范化107
中国科技情报发展通论107
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107
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其本质108
关于教育本质讨论的情况108
现代学校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读《邓小平文选》中有关教育论述的札记108
教育认识现象学中的“三体问题”109
附:《教育认识现象学中的“三体问题”》给我们的启发109
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看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109
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10
论智力投资的宏观经济效果110
试论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合理比例的依据110
教育科学应该有一个大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召开的“教育科学的现状与发展”座谈会发言摘要(上)、(下)110
论师范教育的发展规律与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111
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111
美苏高等教育经验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111
论教育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互补关系112
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112
论教师劳动补偿113
一项崭新的教学改革实验对理论的挑战——关于“综合构建法数学教学新体制”的调查报告113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114
政治、法律、军事115
政治、法律思想和政治体制改革1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首都部分理论工作者座谈讨论党的十三大报告115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若干基本概念115
政治法律思想和政治体制改革115
政治、法律、军事115
对社会主义所处时代的重新界定116
附:现实社会主义不是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吗?117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召开的“政治体制改革”学术座谈会综述117
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步关系117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与改革展望118
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初探118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政治建设119
权力、政治体制和改革——传统君主制政治现代化问题初探119
附:是“初探”,还是抄袭?120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120
论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和社会作用120
论高度民主121
西方新闻自由探讨——兼论自由理想与法律秩序121
黑格尔的“国家理念”和国际政治122
论决策科学化122
三年来政治和经济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122
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命题的几点思考123
论法的继承性123
马克思早期法哲学观及法律思想初探123
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24
中国步入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124
“法”辨125
“法自然”与“自然法”125
中国古代法律及法律观略析——兼与梁治平同志商榷125
西汉初年黄老政治思想126
系统论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兼论法学方法论问题126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126
宪法、各部门法、国际法127
论宪法实施的组织保障127
近年来我国宪法学重要理论问题讨论综述127
我国行政法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情况127
罪刑关系论127
宪法、各部门法、国际法127
论资产阶级刑事政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128
论我国刑法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128
附:“犯罪学(criminology)”不等于“刑事政策”——与张穹同志商榷128
论数罪并罚128
附:行为过当与结果过当关系质疑129
论无罪推定129
“无罪推定”还是“无罪假定”?129
试论正当防卫过当129
言词原则是我国刑事审判的原则之一130
刑法学若干问题讨论综述130
西方刑罚理论若干争论综要130
对我国刑法学研究的反思——读《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130
关于完善我国刑法典体系和结构的研讨130
论健全市场体系下的民法机制131
论经济法调整对象131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民事立法131
中国外资法体系初探132
论我国公司法的调整对象及其法律特征132
关于经济法的几个基本问题132
环境权初探133
模糊数学在环境污染案件审理中的应用133
附:对《模糊数学在环境污染案件审理中的应用》的一点意见134
条约中的保留问题134
国际法中的刑事管辖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34
论引渡与庇护制度的新动向134
附:关于《海牙公约》中的起诉义务134
海牙公约中的起诉义务是强制性的——答梅小侃同志134
中国冲突法体系初探134
中国区际法律冲突问题研究135
论国际投资法中国有化补偿的根据135
国际私法中的婚姻法律冲突135
略论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兼析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136
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法律基础136
附:图书评介136
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史137
我国封建时代中央与地方关系述论137
我国古代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137
《唐六典》性质论137
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史137
略论奴隶社会的礼与法138
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与行政法138
试论先秦刑罚规范中所保留的氏族制残余138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138
周代贵族专制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139
《大元通制》考辨139
明代中叶的宦官与司法139
明清封建法制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摧残140
附:关于改进学风的一点意见140
补正140
简论清代民族立法140
文物中的法律史料及其研究140
民主改革前的藏区法律规范述要141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141
军事141
论裁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141
军事141
战略防御与美苏核平衡142
《孙子兵法》时代特征考辨142
附:图书评介142
经济143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143
论《资本论》的逻辑与三种历史的不同关系143
《资本论》中范畴的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问题143
关于《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143
对《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的意见143
对《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的补充143
对《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的评议143
附:对《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的一点异议143
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143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143
经济143
法文版《资本论》的独立科学价值144
生产方式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144
生产的自然形态和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辩证统一——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145
生产方式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含义145
对恩格斯增补《资本论》的研究145
马克思1861—1863年手稿对《资本论》第3卷结构形成的重大意义——评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的编排145
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提法看生产方式的含义145
试论政治经济学中有关社会生产力的几个问题146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于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的讨论146
附: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几段话的原意?146
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46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在广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意义146
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系统研究147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新论147
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147
附: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新论》一文的异议148
论商业劳动的非生产性质148
论劳动的复杂度148
附:作者来信更正148
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再探讨148
附:对《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再探讨》的意见149
社会需要与价值决定149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价值决定理论?149
价值决定的实质、形式和机制149
价值只能由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49
服务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149
附:产业革命概念并非恩格斯首先使用150
附:关于服务消费品使用价值特点的质疑150
论绝对地租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之间的关系150
试论产业革命150
附:现代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的价值来源是什么?151
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及其特点151
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理论的历史考察151
按照列宁的原意认识帝国主义的垂死性151
附:关于“帝国主义垂死性”的问题152
从列宁的原著中理解帝国主义垂死性的原意152
对帝国主义垂死性问题的一点想法152
对帝国主义的垂死性的认识152
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问题的再认识152
对资本主义再认识观点述评152
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垂死性的若干理论问题152
列宁和斯大林对帝国主义垂死性的论述是一致的152
附:对《探索中的进展与困难》一文的一点看法153
试评三本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材153
对陈及同志所提意见的答辩153
探索中的进展与困难153
一部在实践呼唤中诞生的力作153
评厉以宁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53
附:对《试评三本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材》的意见154
读《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54
价值转形问题新探154
论市场价值的波动原理155
附:对《论市场价值的波动原理》的一点不同看法155
价值规律的内因论和外因论——兼论政治经济学的方法155
《社会主义经济论》导言(大纲)155
试论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155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一书评介156
论从最终产品出发制定国民经济计划156
关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157
组织·计划·效率——略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157
关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157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157
在初期机械化阶段扩大再生产也可以内含因素为主157
附:对《组织·计划·效率》一个观点的意见157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158
附: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见解是一贯的和统一的吗?158
列宁关于十月革命后四种交换关系的分析158
社会主义生产的运动和资金的循环159
有关积累的几个问题159
附:对《论按劳分配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地位》一个观点的意见159
论按劳分配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地位159
更正159
附:“余粮收集制”并不是等劳交换159
附:积累率趋向下降160
关于积累率计算公式问题的一点商榷160
探讨劳动积累问题的几点补充意见160
对《有关积累的几个问题》的补正160
更正160
试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模式160
附:Ⅱ(c+m)>Ⅰ(v+m/x)+Ⅱ(m/x)161
不能作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161
对《试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模式》的补正161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增长公式161
评《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161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研究——兼论实现条件与一般比例平衡的关系161
附: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不阐明生产的比例关系吗?161
就Ⅰ(v+m)b=(Ⅱb)c公式与郭继严同志商榷161
论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更快的规律161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162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最优增长理论162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和再生产比例的影响——兼论两大部类变化的历史趋势162
附:就发展生产的途径问题与龚金国同志商榷162
从制约因素论证两大部类发展速度对比关系162
世界经济164
世界经济164
资本国际化与现代国际垄断组织164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现实164
附:更正165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当代165
附: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当代》的意见165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在战后发生了“曲折”吗?——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当代》的质疑165
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若干问题165
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农工一体化和农工联合企业165
美国社会的贫富差别166
战后美国农业的生产集中及其趋势166
日本股份经济考察166
附:共耕制和合作制一直是两个并存的体系吗?167
福利国家的学校和劳动167
“福利国家”与资本主义经济167
论列宁从共耕制到合作制的战略思想转变167
相对过剩人口与结构性失业168
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结构性经济危机168
评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转移论”168
“中国经济改革与西方经济学”讨论会综述169
试论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169
经济民主论169
经济科学如何为现实服务座谈会发言摘要169
本刊编辑部和《经济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经济科学如何为现实服务”座谈会169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169
《董辅礽选集》的学术思想169
《刘国光选集》的学术思想169
经济思想及分支学科169
经济思想及分支学科169
宏观经济结构的分类与衡量体系170
经济科学和自然科学170
评陈岱孙的《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171
《侈靡篇》的经济思想和写作时代171
从科尔内的体制分析到保持宽松环境的政策选择171
附:作者来信校改171
三十年代关于我国农村经济性质的一场论战172
数量经济学与经济科学的发展172
附:对数量经济学的对象、动力的质疑172
答《质疑》172
广义节能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172
试论城市规模效益173
关于土地的合理和充分利用问题173
附:不能否定城市建筑用地绝对地租的存在——与高映轸同志商榷173
论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173
试论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173
生态研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74
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考察报告174
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述论174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175
中国经济建设与改革176
(一)176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而作176
附:对一个史实的商榷17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176
中国经济建设与改革176
从世界和中国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176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若干重要问题177
在改革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177
附:微观经济效果应包括生产和流通两个方面178
论宏观比较投资效益178
从宏观角度论证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果的关系178
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问题的探讨178
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179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讨论综述179
四川省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179
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179
对“六五”时期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回顾与思考180
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主要观点综述180
中国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改革设想180
(二)181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181
全民企业商品关系的根源和商品概念的发展181
对公有制和商品经济兼容问题的思索182
论全民所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兼容性182
用商品生产一般和特殊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商品生产182
经济体制改革与所有制问题研究述评183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分析183
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革问题讨论简介183
企业本位论183
社会主义所有制新探——释“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183
(三)183
商品经济:新的起点上的探索与选择——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讨论会观点综述183
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情况183
四川省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成效18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四川、安徽、浙江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考察184
附:对《企业本位论》的一点质疑184
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试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185
四川省五个国营工业企业自负盈亏试点的调查185
论社会主义国家与国营企业关系的二重性185
关于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活力的问题186
全民所有制企业国家所有权问题的探讨186
论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186
微观改革中的市场结构与企业制度187
全民所有制企业利益机制的探讨187
对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调查研究188
对占有、所有及其与经营的关系的再思考188
论社会的个人所有制——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一个理论问题188
战后日本价格改革对我们的启示——兼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问题188
国有企业股份制问题研究189
近年来关于股份制问题讨论综述189
私营企业主阶层在中国的崛起和发展189
(四)190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全方位开放190
论我国社会主义计划市场体系及其实现途径190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是不是商品?190
对劳动力商品论若干论点的质疑——与何伟、韩志国同志商榷191
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与王珏、韩康、卢中原同志商榷191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不能成立191
承认劳动力的商品属性是开放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前提191
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制度改革刍议191
附:更正191
北京市是怎样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191
当前我国城镇劳动者的就业问题192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19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比较研究192
对劳动就业率与经济效果关系的研究193
(五)193
住宅商品化和社会主义实践193
浅论消费和储蓄194
有关消费结构的几个问题194
附:按经营成果分配实质上是按劳分配194
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消费品分配194
论经营及按经营成果分配194
附:关于消费结构的几个问题——与杨圣明、李学曾同志商榷195
近年来关于消费经济问题讨论综述19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观点综述195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讨论195
“商品型”按劳分配与价值规律196
按劳分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196
论按劳分配模式的换型196
(六)196
论指令性计划制度196
一年来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问题讨论综述196
关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问题的讨论196
按劳分配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形态196
等量劳动交换必须与等价交换相结合196
按劳分配是按“提供劳”分配,不是按“实现劳”分配196
通过劳动力价值实现按劳分配196
按劳分配原则在商品经济中才能真正实现196
政府经济行为的理论反思与模式构想197
论具体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效果”197
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197
(七)198
试论广义的价值规律198
对我国“逆反价格体系”的考察198
论我国物价运动规律198
附:对《论我国物价运动规律》的一点意见199
试论物价的若干问题199
附:对《试论物价的若干问题》的一处更正199
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以生产价格作为工业品订价的基础199
附:补正200
论稳定物价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00
试论工农业产品比价的剪刀差200
近年来价格理论讨论的简要介绍200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价格规律的几点研究200
工业品价格形成中的成本问题201
论价格功能201
计划价格形成因素分析——兼论双渠计划价格的客观依据201
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中有关生产价格的若干问题202
价格形成与价格改革202
理论价格的研究及其应用202
(八)203
关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203
我国产业发展重点的选择顺序204
双重经济中的两类主导部门204
我国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序列204
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204
经济结构学的方法论问题204
论基础结构205
关于经济结构问题的讨论205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205
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从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变化的分析中看改革经济结构的途径205
部门经济206
部门经济206
试论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206
农工商联合企业理论问题讨论综述207
技术改造与经济体制改革207
社会化大生产和小企业207
附:《试论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读后207
新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208
无形损耗新探208
原材料、燃料提价对上海加工工业产品成本和价格的影响208
中国国营工业固定资产的评估208
中国国营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研究209
生产资料进入市场以后——对机电产品实行市场调节的情况介绍209
根据地方特点建立合理的工业结构——关于江苏省工业结构问题的悄况和看法210
成都市手工业生产的情况和问题210
威海市的“大集体”工业210
中国乡镇工业企业的资产形成、营运特征及其宏观效应——对10省大型乡镇工业企业抽样调查的分析210
试论交通货运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211
附:交通货运量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能简单归结为负相关211
国际旅游的区域性211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生产效率211
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212
包干到户不是活劳动的直接交换212
附:联产承包分配中有农民个人投资的补偿部分212
论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经济的新形式212
再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213
农业联系产量责任制的三种主要形式213
农村发展中的几个新问题——“双包到户”后的安徽省滁县地区农村调查213
小潭公社的“统一经营,包干到户”责任制214
职工家庭农场的形式、规模及发展趋势214
家庭经营的再发现——论联产承包制引起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变革214
初论专业户215
农村专业户的现状与前景215
一个新概念:发达的家庭经营215
双层经营是农业联产承包制的发展方向——河北省玉田县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调查216
关于农村私营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216
附:对《关于农村私营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一文几个观点的商榷216
从中国棉作史看今后棉田216
附:对《农产品成本中的活劳动要素》一文的一点质疑217
试论农业中的绝对地租规律和土地社会主义国有化217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系统理论与方法217
农产品成本中的活劳动要素217
财政、金融、贸易218
附:论文摘要218
财政、金融、贸易218
从宏观经济决策探索消灭财政赤字的途径218
建立中国宏观经济控制理论的重要途径——评黄达著《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219
论财政、信贷分配在总量平衡中的地位219
试论我国现阶段金融手段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219
附:我国现阶段投资利息弹性低的原因220
银行利率在宏观经济调节中的作用220
论纸币220
论纸币和黄金的联系220
附:货币流通规律不等于金币流通规律221
读《论纸币和黄金的联系》后的两点补充221
论货币形式发展的新阶段——兼同刘光第同志商榷221
附:对《论货币形式发展的新阶段》的一点不同意见221
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与李崇淮同志商榷221
附:就当前货币形式问题答谭寿清同志221
关于“等分值”理论的一点补充221
关于人民币价值基础问题的讨论221
货币发行与宏观经济控制222
购买力平价论222
汇率理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222
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222
附:对《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意见223
我国对外贸易的国民经济盈利性问题223
关于外向型经济问题讨论综述223
经济发展及其结构转换中的贸易问题——国际经验和中国的选择223
附:图书评介223
经济史224
论中国地主经济制与农业资本主义萌芽224
经济史224
从《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224
关于中国社会及经济史(自宋至1900年)的中美学者讨论会概述224
关于徽州的佃仆制224
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225
评珀金斯关于中国国内贸易的估计——兼论20世纪初国内市场商品量225
论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产生的历史条件225
科学社会主义,还是农业社会主义?225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现225
沁源城关农业互助合作运动考察226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227
语言、文字227
论思维和语言的起源227
语言、文字227
对《论思维和语言的起源》一文的几点意见228
汉藏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新课题——系属问题及其它228
回鹘式蒙古文《云南王藏经碑》考释228
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228
附:对《论思维和语言的起源》的几点看法228
六书第三耦研究229
附:关于假借转注的管见229
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229
附:更正229
试论训诂学在当代的发展及其旧质的终结229
语言词汇的地理分布230
附:作者来信230
上古韵部新探230
《中原音韵》声母系统的数量比较研究230
汉语方言间亲疏关系的计量描写231
汉语近体诗声律模式的物质基础231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231
文学、艺术232
文学艺术思想与批评232
形象和思维232
文学、艺术232
文学艺术思想与批评232
附:关于《形象和思维》的思考与质疑232
更正232
形象思维在文艺中的作用和思想性232
关于形象思维讨论的情况233
论文艺批评的美学标准233
多元与一元的转换和冲突——当代艺术文化模式论纲之一233
恩格斯致哈克奈斯信与现实主义理论问题233
附:对《恩格斯致哈克奈斯信与现实主义理论问题》一文的几点意见234
恩格斯怎样看待文艺的真实性234
附:对《恩格斯怎样看待文艺的真实性》一文的质疑234
什么是艺术——第十届国际美学会议述评234
论事物特征的艺术表现234
论文学艺术的魅力234
析“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莱特”——兼谈艺术形象与艺术接受235
现代主义创作原则中的几个问题——兼论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特征235
附:作者来信235
关于社会主义文艺性质的探讨235
附:社会主义文艺性质之我见——与李准、丁振海同志商榷236
论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与明确性236
绘画的抽象性236
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关于艺术规律等问题的讨论纪要237
论研究中国文学史规律问题237
附:更正237
文学史上的“圆圈”——文学史方法论之二237
唐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237
论《文心雕龙》的纲238
刘勰与佛学238
附:对《刘勰与佛学》的几点不同意见238
《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238
附:应该重视“通变”观的研究238
台湾学者《文心雕龙》研究鸟瞰238
钟嵘《诗品》的批评方法论238
附:更正238
司空图的诗歌宇宙——论《二十四诗品》的可理解性239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中国诗歌艺术传统的美学标本239
李渔论戏剧的审美特性240
王骥德的戏曲创作论——评《曲律》240
论古代曲论中的模糊思辨240
诗歌神韵论与审美心态240
评《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241
论林纾对近代小说理论的贡献241
茅盾的新文学作家论242
试论《管锥编》文艺批评中的“一与不一”哲学242
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兼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242
附:作者来信242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的新收获——评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243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24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244
智鶱《楚辞音》跋244
附:对《智鶱〈楚辞音〉跋》引文的校正244
关于《智鶱〈楚辞音〉跋》的补正的244
《九歌》的结构244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244
《九歌》六论245
《天问》的渊源与艺术245
从屈原之死谈到他的爱国、人格、气质——屈原个性研究245
论扬雄与东汉文学思潮246
玄言诗研究246
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246
从初、盛唐七古的演进看唐诗发展的内在规律246
杜诗别解五题247
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247
晚年:回忆和反省——读杜甫在夔州的长篇排律和联章诗札记248
试论王维诗歌的绘画形式美248
论韩愈诗248
附:更正249
綦毋潜生平事迹考辨249
“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249
韩孟诗派的创新意识及其与中唐文化趋向的关系249
论韦柳诗风250
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250
对《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的意见250
宋初诗风续论——兼答尹恭弘同志251
附:对《宋初诗风续论》的几点意见251
王安石晚期诗歌评价问题251
黄庭坚“夺胎换骨”辨251
“火”与“雪”:从体物到禁体物——论“白战体”及杜、韩对它的先导作用251
《迦陵论诗丛稿》题记252
中国古典诗学新探四题252
建国以来词学研究述评252
论词之起源253
论苏轼词253
论稼轩体253
论唐代的古文革新与儒道演变的关系254
北宋诗文革新的曲折历程254
从李渔小说看中国古代小说的两种境界254
施耐庵文物史料辨析255
附:郭勋的生年有记载255
对《施氏家簿谱》中“字耐庵”三字非旁人后加的论证255
文学所召开施耐庵文物史料问题座谈会255
论《金瓶梅》——16世纪一个新兴商人的悲剧255
附:也谈西门庆的商业属性与历史功罪256
《红楼梦》研究也要实事求是256
论《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256
关于《石头记》己卯本和己卯本的影印257
中国戏曲艺术时空特性探源257
近代传奇杂剧的嬗变257
论中国戏曲的发展规律——与梁淑安同志商榷257
论《兰亭序》的真实性兼及书法发展方向问题258
附:为周传儒先生论《兰亭序》一文订误三处258
《兰亭序》真伪考258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258
中国舞蹈的独特道路与审美特征258
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文学艺术260
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文学艺术260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思潮的变迁260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考察和思索260
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261
“五四”与新文学的诞生261
在民族化的道路上——《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序262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问题262
“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262
从民族文化学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思考263
“五四”时期小说中的婚姻爱情问题263
不安定的灵魂——论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小说264
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中心冲突264
进向完备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论鲁迅前期的世界观264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264
鲁迅与世界文学265
鲁迅对待民族文学传统的态度265
鲁迅与尼采哲学265
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内涵265
喜剧和悲剧的交融——论《阿Q正传》的一个艺术特色266
爱情题材的历史性突破——论《伤逝》中的爱情悲剧266
附:也谈《伤逝》的爱情题材与悲剧266
鲁迅、周作人文学观发展道路比较研究266
附:对《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和心理内涵》一文的一点意见266
周作人概观(上)、(下)267
论郭沫若的艺术个性267
郭沫若早期的美学观和西方浪漫主义美学268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泛神论”思想简论268
论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中的“主情主义”269
论茅盾小说的时代性269
论丁玲的小说269
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270
“歌特”为张闻天化名考270
三十年代左翼农村题材小说的时代特征270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历史地位270
三十年代“京派”文学思想辨析271
关于抗战时期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271
现代中国的浪漫诗学271
民族心理结构大调整的报告——论近期中国文学的一种趋势272
论中国当代文学流派272
文明与愚昧的冲突——论新时期小说的基本主题(上)、(下)272
附:对《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上)的一点补正273
近年农村题材小说概论273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273
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274
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274
比较文学的两个支柱——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274
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274
欧洲现实主义传入与“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275
“五四”时期及二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275
弗洛伊德主义与“五四”浪漫文学276
二十年代苏俄文艺论战与中国“革命文学”论争(上)、(下)276
附:关于李初梨的文学定义问题——与艾晓明同志商榷276
悲剧与死亡——莎士比亚悲剧研究之一276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277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277
历史277
中国古代史277
历史277
中国古代史277
论中国奴隶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277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278
《洪范》成书时代考278
王安石变法简论278
宋元时期高利贷资本的发展279
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279
论忽必烈279
南宋至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上)、(下)279
明前期耕地数新探280
明初军屯数额的历史考察——与顾诚同志商榷280
清代的幕府281
试论清代等级制度281
附:图书评介282
评《中国史学家评传》282
中国近现代史284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关税主权的破坏284
农民战争的高峰和天京的悲剧284
中国近现代史284
论太平天国的“着佃交粮”制284
太平天国后期战争的战略问题285
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285
试论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285
附:作者更正285
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化——戊戌变法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285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中的作用286
南社始末286
辛亥革命前后日本的大陆浪人286
辛亥革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286
巴黎和会中国拒约问题研究287
关于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的几个问题287
“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纪要287
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288
附:论文摘要及图书评介288
中共党史289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考证289
我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历史考察289
中共党史289
附:对《我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历史考察》一文中两个事实的更正意见290
对《我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历史考察》的意见290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领导权问题》290
附:对《第—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领导权问题》的意见290
革命的历史经验是党的宝贵财富——周恩来论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290
关于陈独
热门推荐
- 1829373.html
- 2742476.html
- 1231514.html
- 571330.html
- 2019852.html
- 3843533.html
- 1738032.html
- 1128569.html
- 2199192.html
- 10872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8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2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76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44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78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95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44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58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