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信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
  • 张倩苇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613779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2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33页
  • 主题词: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信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论1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课程研究的薄弱2

(一)教育技术等同于教学技术忽视课程问题的研究2

(二)教育技术学研究范畴缺乏课程问题的研究3

(三)教学设计研究缺乏与课程研究的有机结合3

二、教育技术学为什么要研究课程问题5

(一)国内外研究述要5

(二)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关于课程问题的倾向7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课程问题的意义9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课程问题的思路与框架10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0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11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12

(四)教育技术对课程影响的分析框架13

第二章 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历史考察16

一、技术时代的历史分野17

二、手工技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18

(一)直观教具—直观教学—课程视觉化18

(二)手工技术对课程实践的影响19

(三)手工技术对课程理论的影响20

三、机械化技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22

(一)教学机器—程序教学—课程机械化22

(二)机械化技术对课程实践的影响23

(三)机械化技术对课程理论的影响24

四、信息技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27

(一)计算机技术—网络教学—课程信息化27

(二)信息技术对课程实践的影响28

(三)信息技术对课程理论的影响30

五、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历史启示33

(一)技术与课程发展的时代特征33

(二)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基本矛盾33

(三)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内在逻辑34

第三章 技术与课程目标36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目标观37

(一)课程目标与技术价值37

(二)技术工具论的分析与批判38

(三)信息素养论对工具论的超越39

二、技术与课程目标价值的多元化42

(一)课程目标—手段的工具性价值取向43

(二)课程目标—结构的知识性价值取向44

(三)课程目标—生成的实践性价值取向44

三、技术与课程目标内容的多维化47

(一)知识管理论48

(二)多元智力论49

(三)网络文化论51

(四)信息素养论53

四、技术与课程目标设计的技术化57

(一)行为性课程目标57

(二)表现性课程目标57

(三)可测性课程目标58

第四章 技术与课程内容60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内容观60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60

(二)课程内容与学习资源61

(三)学习资源观的演变62

二、技术与课程内容的现代化63

(一)计算机技术作为课程内容设置64

(二)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设置66

三、技术与课程内容的结构化67

(一)学科的基本结构67

(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68

(三)技术与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70

(四)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70

四、技术与课程内容载体的信息化71

(一)课程资源库72

(二)电子书刊72

(三)立体化教材73

五、技术与课程内容组织的超文本链接74

(一)传统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75

(二)课程内容的超文本链接76

第五章 技术与课程实施80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实施观80

(一)课程实施与教学81

(二)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82

(三)课程实施中的技术—文化取向83

(四)课程实施中技术与教学的整合84

二、技术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91

(一)教学环境观的演变91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93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的比较94

三、技术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变革96

(一)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学习96

(二)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性学习97

(三)泛在计算与泛在学习98

(四)信息化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的比较99

四、技术与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构建102

(一)技术发展与教学方式的演变103

(二)基于技术开发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分类框架104

(三)信息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106

五、信息时代教师角色及师生关系的转变106

(一)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107

(二)课程实施中师生关系的新变化108

(三)信息时代教师角色与传统的教师角色的比较111

第六章 技术与课程评价113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评价观113

(一)课程评价观的演变113

(二)基于教育技术的课程评价分类框架115

二、技术与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的形成118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118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与传统课程评价的比较119

三、技术与课程评价范式的转变119

(一)课程评价的技术范式120

(二)课程评价的实践范式121

(三)课程评价的技术范式与实践范式的比较122

四、技术与课程评价标准的技术性要求的提升123

(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师生交互的重要性124

(二)课程评价标准体系中技术性要求的提升124

(三)教学性评价要求蕴涵的技术性特色126

五、技术与课程评价技术的现代化129

(一)传统的课程评价技术129

(二)课程评价技术的新进展130

(三)课程评价技术与方法的选择132

六、技术与课程评价工具的自动化133

(一)计算机辅助评价133

(二)电子档案袋评价135

(三)手持技术评价137

第七章 技术与课程管理140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管理140

(一)课程管理与教育技术管理140

(二)课程管理的技术化进程142

二、技术与课程目标管理的实现143

(一)目标管理与课程目标管理144

(二)课程目标管理的技术原理145

(三)课程目标管理的技术支持146

三、技术与课程管理组织的架构147

(一)课程管理组织结构与功能147

(二)课程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150

(三)课程管理组织结构的虚拟化152

四、技术与课程管理系统的构建154

(一)课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特征154

(二)课程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56

(三)课程管理系统的标准化158

五、校长技术领导力与课程领导力160

(一)校长技术领导力的含义与构成160

(二)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163

(三)从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提升课程领导力165

第八章 技术与课程发展的设计研究168

一、设计研究对教育技术与课程研究的意义168

(一)促进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关联168

(二)改善课程改革政策169

(三)产生本土化的教育理论170

(四)促进研究者和教师的专业发展170

二、设计研究的定义、目的与特征171

(一)设计研究的定义171

(二)设计研究的目的172

(三)设计研究的主要特征172

三、设计研究的设计原则与实施步骤175

(一)设计研究的设计原则175

(二)设计研究的实施步骤175

四、设计研究在教育技术及课程领域的应用177

第九章 技术促进课程发展的案例解析179

一、美国“2061计划”技术与课程发展的战略构想179

(一)“2061计划”实施中的课程改革180

(二)“2061计划”体现的技术对课程的影响181

二、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体现的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代理念182

(一)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185

(二)技术与课程目标整合的行为表现指标185

(三)创设新的学习环境187

(四)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188

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开放大学共享课程资源的探索188

(一)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课件开放工程188

(二)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内容190

四、荷兰、俄罗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研究192

(一)设计研究法的运用193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93

(三)示范性课程材料的设计与开发194

五、教育技术促进我国课程发展的政策建议195

(一)科学规划我国教育技术促进课程发展的战略构想195

(二)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196

(三)促进技术与课程深层次的有效整合196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97

(五)加强教育设计研究的本土化应用198

第十章 技术与课程发展的未来展望199

一、基本认识199

二、未来展望201

参考文献205

后记2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