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史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史研究
  •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宁夏中共党史学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705999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565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宁夏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史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述篇3

坚持以建设美丽宁夏为统领 着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靓丽名片3

一、发展历程3

(一)生态环境受到关注并开展综合治理阶段(1978~1996年)4

(二)生态环境受到重视并处于示范带动阶段(1996~2000年)6

(三)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并进行全面治理与保护阶段(2000~2007年)8

(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并进行全面生态文明建设阶段(2007年至今)12

二、辉煌成就17

(一)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17

(二)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18

(三)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19

(四)湿地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

(五)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0

(六)节能减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2

(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3

(八)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4

(九)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25

三、基本经验26

(一)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26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7

(三)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科学确立生态立区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28

(四)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29

(五)要坚持依法管理,不断提高依法治理生态的能力30

(六)要坚持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台阶31

(七)要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31

四、对策建议32

(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32

(二)坚守严格有效的生态红线,抓好生态示范工程建设32

(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与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3

(四)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34

(五)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推动美丽宁夏建设36

(六)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形成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36

专题篇41

努力打造全国靓丽的自然生态环境41

一、发展历程42

(一)探索规模治理阶段(1979~1995年)42

(二)快速综合治理阶段(1996~2005年)45

(三)全面规模治理阶段(2006年至今)49

二、主要成就53

(一)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54

(二)沙区生态环境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55

(三)荒漠化防治的历史性转变56

(四)宁夏防沙治沙模式的合理利用57

(五)国际合作项目带动防沙治沙成绩斐然58

(六)引导和打造了一批防沙治沙典型59

三、基本经验59

(一)坚持政府主导、项目带动、全社会参与的防沙治沙格局59

(二)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推动防沙治沙健康发展60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机制,不断实行市场化防沙治沙61

(四)切实提高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宁夏防沙治沙的水平62

(五)积极构建利益驱动机制,加快促进沙产业发展63

(六)主动扩大对外开放,自觉开展国际治沙合作64

四、存在的问题64

(一)缺乏专门的投资渠道64

(二)防沙治沙工作机制不健全64

(三)防沙治沙普遍存在资金短缺、投入不足65

(四)治沙造林缺乏系统管护,科研支撑力量不够65

(五)自然条件严重影响着治理的效果,治理成果稳定性差65

(六)沙化危害依然突出,宁夏防沙治沙任务依然艰巨66

五、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66

(一)基本思路66

(二)主要目标67

(三)总体布局67

(四)具体措施67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71

一、发展历程71

(一)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背景71

(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阶段72

(三)历年完成任务情况83

(四)补助政策兑现情况85

二、主要成就86

(一)生态成效显著86

(二)经济效益明显88

(三)社会效益凸显90

三、基本经验91

(一)加强组织领导,逐级落实责任91

(二)明确工程建设思路,注重建设成效92

(三)坚持科技带动,提升工程建设水平93

(四)强化工程管理,落实和完善政策制度93

(五)抓好补植补造工作,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质量94

(六)贯彻落实退耕还林“五结合”,努力促进农民增收95

四、存在的问题97

(一)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依然脆弱97

(二)后续产业发展缓慢,退耕农户致富增收能力有限97

(三)林地抚育管护形势严峻,成果巩固压力巨大98

(四)工程管理经费紧缺,基层管理部门工作开展困难98

五、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99

(一)多方筹措资金,加大退耕还林后期投入力度99

(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理99

(三)精心谋划开好局,扎实部署起好步100

(四)狠抓成果巩固,推动退耕还林再上新台阶100

(五)转结构促民生,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101

(六)强化工程管理,力促退耕还林健康发展101

(七)活化管理机制,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抚育经营水平102

(八)谋划产业大局,加快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103

(九)发挥政府职能,为巩固成果提供长效保障103

(十)建示范抓亮点,奏响生态文明的主旋律104

阔步前进的宁夏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105

一、发展历程105

(一)三北一期工程(1978~1985年)106

(二)三北二期工程(1986~1995年)107

(三)三北三期工程(1996~2000年)108

(四)三北四期工程(2001~2010年)109

(五)三北五期工程(2011~2020年)111

二、主要成就111

(一)促进了宁夏生态条件的改善,宁夏荒漠化程度明显减轻111

(二)带动了宁夏林产业的发展,经济效益逐步显现112

(三)带动了城乡绿化工程的实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113

(四)促进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呈现114

(五)推动和促进了宁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114

三、基本经验115

(一)坚持把林业建设融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115

(二)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以重点工程带动区域性林业建设的发展115

(三)坚持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造林116

(四)坚持强化资金管理,联合立项,稳定资金来源116

(五)坚持依靠科技,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117

(六)坚持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执法机构,完善服务体系118

四、存在的问题118

(一)造林成本高,投入不足118

(二)管护任务重,管护经费缺乏119

(三)造林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119

(四)生态林业建设任务重,总体资金投入不足119

(五)林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支撑能力较弱120

(六)资源监测体系与工程信息管理建设不够完善120

五、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措施120

(一)建设思路120

(二)总体建设目标121

(三)建设布局121

(四)建设重点123

坚持开拓进取,深入实施宁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25

一、发展历程126

(一)天保工程一期(2000~2010年)126

(二)天保工程二期(2011~2020年)131

二、主要成就134

(一)森林资源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134

(二)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135

(三)实现了沙漠化逆转135

(四)经济效益明显136

(五)生态保护意识增强136

(六)林区职工社会保障逐步完善137

三、基本经验137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工程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137

(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138

(三)广泛宣传动员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138

(四)完善规章制度是工程规范管理的重要举措138

(五)严格资金管理是工程实施的保障139

四、存在的问题139

(一)工程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139

(二)生态环境依然脆弱140

(三)重造轻管现象还依然存在140

(四)国有林业场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140

五、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140

(一)提高森林资源管护投资标准,规范管护机制141

(二)天保工程社会保险“五险”的补助标准实行动态管理141

(三)加大公益林建设力度,实现森林面积增长目标141

(四)加大资金稽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141

攻坚克难,全力推动宁夏污染减排实现新的突破142

一、发展历程142

(一)研究探索阶段(1988~2005年)142

(二)全面展开阶段(2006~2010年)144

(三)巩固提升阶段(2011~2014年)149

二、主要成就152

(一)污染减排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凸显152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153

(三)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154

(四)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产能取得重大进展154

(五)群众环境权益得到维护156

(六)污染减排体制机制不断完善156

(七)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157

三、基本经验157

(一)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的思想共识是推进污染减排深入开展的思想基础157

(二)领导重视、政府主导是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保障158

(三)完善机制、形成合力是推进污染减排的有效手段158

(四)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是推进污染减排的内在动力159

(五)强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减排项目实施是落实污染减排的有力抓手159

(六)严格执法、强化监管是巩固污染减排成效的保障措施160

四、存在的问题160

(一)排污企业环保意识与减排工作要求仍有差距160

(二)总量控制的政策制定存在全国一刀切的问题160

(三)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仍缺乏促进措施及配套手段160

(四)环境基础数据无法准确反映企业排污状况161

(五)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161

(六)对管理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关注度不够161

(七)发展循环经济仍有障碍162

五、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162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减排组织体系162

(二)加强源头控制,推进产业优化升级163

(三)加强对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宣传163

(四)加快总量控制配套措施和政策的出台和推进164

(五)做好“十三五”污染减排规划研究编制工作164

(六)推进排污权交易工作164

(七)全面开展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165

(八)提高政策制定的精细化水平165

(九)确立重点污染物排放基数核定工作的基础性地位165

(十)改进核查核算方式165

坚持不懈地狠抓宁夏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166

一、发展历程及综合治理模式168

(一)发展历程168

(二)综合治理模式172

二、主要成就177

(一)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实现向综合效益全面提高方面的转变178

(二)在法规制度建设方面,着力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规制度体系179

(三)在预防监督方面,全面推进依法监督180

(四)在水土保持监测方面,及时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180

(五)在水土保持科研方面,开展了多项科学试验和研究,并应用于水土保持生产实践181

三、主要经验181

(一)领导重视,政府推动,政策支持181

(二)整合资金,部门协作,进行规模治理182

(三)狠抓前期,规范管理,提高质量182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防治183

(五)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183

(六)把旱作基本农田建设作为水土保持的重要工程常抓不懈184

(七)依靠科技,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和效益184

四、存在的问题185

(一)治理任务还很繁重185

(二)巩固提升治理成果的压力较大185

(三)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还需加强185

(四)新一轮保护与治理的需求凸显185

五、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185

(一)继承创新,不断完善防治体系185

(二)依法监督,优先保护自然生态186

(三)系统治理,巩固提升治理成果186

(四)科学监测,推动信息系统建设186

(五)宣传教育,强化水土保持意识187

加快发展宁夏湿地资源188

一、发展历程188

(一)各类湿地成因188

(二)湿地发展历程189

二、主要成就191

(一)注重保护,画好红线,强化立法和规划建设191

(二)项目带动,地方投资,做好湿地保护恢复工作192

(三)明确主体,健全构架,完善保护管理与监测网络体系193

(四)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综合效益193

(五)合作交流,举办活动,开展湿地保护管理宣传工作194

(六)开展调查,科学监测,不断提高湿地资源监测水平195

三、基本经验196

(一)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是根本196

(二)搭建湿地公园建设平台是抓手197

(三)部门通力协作是关键198

(四)带动地方投资是保障198

四、存在的问题198

(一)资金缺乏,能力建设亟待加强198

(二)机构不健全,一些工作没有正常开展198

(三)重视不够,湖泊湿地出现萎缩趋势199

(四)宣传教育、研究监测不够199

五、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199

(一)根据湿地类型不同,实行分类保护199

(二)积极建设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199

(三)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200

(四)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200

(五)面向未来,建设人才库200

加快发展宁夏特色优势经济林建设201

一、发展历程201

(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经济林全面发展202

(二)以林业发展为布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202

(三)积极培育特色经济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3

(四)特色经济林建设全面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204

二、主要成就205

(一)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效明显205

(二)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果品安全质量水平明显提高205

(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升206

(四)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服务体系趋于完善207

(五)调结构促发展,社会效益显著208

三、基本经验208

(一)注重规划,抓政策措施引领,保障产业持续发展208

(二)注重地方名优品种的选育与繁育技术创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210

(三)加强科技攻关,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基地建设水平210

(四)抓配套建设,促进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11

(五)抓科技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212

(六)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流通加工企业、合作社212

(七)抓品牌宣传,扩大产区影响力213

(八)抓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214

四、存在的问题215

(一)建设难度大、成本高215

(二)管理水平比较低216

(三)科技服务比较滞后216

(四)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216

(五)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比较弱216

五、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216

(一)总体思路216

(二)主要目标217

(三)工作重点217

(四)政策措施219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不断激发集体林业发展活力220

一、发展历程220

(一)试点改革稳步推进220

(二)基础改革全面推开220

(三)深化改革全面启动221

二、主要成就221

(一)基础改革221

(二)深化改革222

三、基本经验224

(一)分类施策,在改革思路上求突破224

(二)创新机制,在撬动社会力量上找支点224

(三)多措并举,在发展林下经济上下工夫225

四、存在的问题226

(一)林权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加强226

(二)林权流转管理不规范226

(三)林权抵押贷款推进速度缓慢、贷款量小226

(四)林下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支持226

五、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227

(一)加快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27

(二)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227

(三)强化市场流通体系建设227

(四)强化金融服务227

加快发展自然保护区建设228

一、发展历程228

(一)全面发展时期(1978~1999年)228

(二)蓬勃发展时期(1999~2006年)229

(三)快速发展时期(2006~2013年)229

二、主要成就230

(一)林木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230

(二)各自然保护区组织架构不断完善,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231

(三)以项目实施为载体,不断提升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231

(四)紧抓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231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日趋完善,有效维护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232

(六)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丰硕,为保护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232

(七)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宣传,为保护区管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234

(八)积极开展法制化建设,制定并完善保护区立法,实现“依法治林”234

三、基本经验235

(一)加强基础实施建设项目管理,为保护区稳固发展奠定基石235

(二)加强森林防火管控,确保森林资源安全235

(三)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系统、信息管理体系及科研能力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区综合实力236

(四)探索社区共管模式,实现自然保护区管理与社区发展共赢236

四、存在的问题236

(一)保护区边界与其他园区交叉重叠,造成管理上的冲突236

(二)保护区管理基础薄弱,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不健全237

(三)保护区开发与利用的矛盾还很突出,保护区周边环境压力依然存在237

五、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238

(一)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238

(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238

(三)重点加强森林防火工程建设238

(四)加强重点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建设239

立足彭阳实际 不断创建生态文明 不断创造新业绩240

一、发展历程240

(一)起步阶段(1983~1992年)240

(二)探索阶段(1993~2002年)242

(三)建设阶段(2003~2013年)245

二、主要成就247

(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创了彭阳生态文明建设的先河247

(二)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掀起了彭阳生态文明建设新热潮248

(三)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治理是彭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壮举249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彭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突破250

(五)生态移民推动彭阳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新里程250

三、基本经验及启示251

(一)基本经验251

(二)有益启示256

四、存在的问题257

(一)生态建设认识上存在误区258

(二)生态建设质量不高258

(三)林牧矛盾比较突出258

(四)生态建设机制还不健全258

(五)生态林业发展的工业基础薄弱258

五、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258

(一)用全新的理念谋划生态文明建设259

(二)用全新的思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260

(三)用全新的发展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61

地方篇265

银川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265

一、发展历程265

(一)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迅速发展阶段(1978~1986年)266

(二)生态环境建设相对平稳发展阶段(1987~1999年)267

(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发展阶段(2000~2012年)268

(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跨越阶段(2013年以来)269

二、主要成就270

(一)坚持科学发展,城乡园林绿化成绩显著270

(二)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275

(三)防沙治沙,沙退绿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79

(四)湖泊湿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效281

三、基本经验283

(一)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确保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达标283

(二)必须坚持全民动员,不断掀起绿化靓化城乡的新高潮284

(三)必须坚持科学谋划,在突出特色上做大文章284

(四)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施“人进沙退”“沙退人留”的治沙固沙工作285

(五)必须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86

四、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286

(一)以稳增绿量为重点,着力打造“生态园”286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打造国家级优质果品基地287

(三)大力挖掘地方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园林”287

(四)以节水节地为重点,着力打造“节约园林”288

(五)以加强村容整治装点绿化为重点,着力打造“富民园林”288

(六)以天蓝、地绿、水清、城净、居安为中心,着力打造靓丽银川288

石嘴山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290

一、发展历程290

(一)恢复和发展时期(1978~2002年)290

(二)发展时期(2003~2007年)292

(三)快速发展时期(2008~2013年)297

二、主要成就302

(一)城市森林体系日趋完善303

(二)生态廊道线中增绿不断线304

(三)湿地生态彰显塞上水城魅力304

(四)乡村生态面貌明显改善304

(五)科技支撑力度不断强化,林业产业稳步发展305

(六)生物多样性逐渐显现305

三、基本经验306

(一)坚持“生态立市”是促进区域经济转型的前提306

(二)坚持“因地制宜”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307

(三)坚持“规划先行”是推进生态建设的根本保证308

(四)坚持“组织领导”是推进工作的有效措施308

四、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309

(一)按照开放和谐富裕美丽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目标,对林业生态建设进行区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309

(二)统筹发展,建设实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310

(三)加大公益林建设和管护力度310

(四)强化生态修复重建工作310

(五)进一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310

(六)对策建议310

吴忠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313

一、发展历程314

(一)恢复时期(1978~1985年)314

(二)发展时期(1986~1998年)316

(三)快速发展时期(1998~2005年)319

(四)重点提高时期(2006年至今)322

二、主要成就331

(一)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331

(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创历史新高331

(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启动332

(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进一步强化332

三、基本经验333

(一)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333

(二)树立正确政绩观334

(三)利用“争创”契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34

(四)创新完善生态建设体制机制334

(五)拓宽多元化的投资渠道335

四、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335

(一)构筑生态屏障335

(二)继续修复植被335

(三)保护水源大气土壤336

(四)发展生态产业和低碳循环经济336

(五)建设生态城市337

固原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339

一、发展历程339

(一)起步阶段(1978~1983年)339

(二)探索阶段(1984~1991年)341

(三)全面展开阶段(1992~2001年)343

(四)大规模建设阶段(2002年至今)345

二、主要成就346

(一)防护林建设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增长346

(二)小流域治理成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典范347

(三)天保工程推动了固原林业生产的转型升级348

(四)退耕还林草推动了固原生态建设里程碑式的发展350

(五)封山禁牧彻底改变了生态植被的破坏350

(六)生态移民迁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新路351

三、基本经验353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353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常抓不懈,艰苦奋斗354

(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354

(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355

(五)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强化配套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355

四、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356

(一)认清大势,率先走生态文明之路357

(二)完善思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357

(三)搞好结合,走多元化发展之路358

中卫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360

一、发展历程360

(一)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78~1992年)36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期(1993~2003年)363

(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下,生态文明建设翻开了新篇章(2004~2013年)367

二、主要成就368

(一)抢抓项目促发展,生态建设铸辉煌369

(二)创新进取抓防治,防沙治沙奏凯歌371

(三)干部苦帮促增收,林业经济谱新篇373

(四)严格执法抓管护,三位一体保安全375

(五)拓宽渠道求突破,对外合作结硕果377

(六)精益求精创精品,园林绿化享美誉378

(七)多措并举求突破,湿地保护显成效379

三、经验启示382

(一)科学制订林业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绩的基础382

(二)坚持科技育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382

(三)坚持依法治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383

(四)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保障384

四、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举措384

(一)发展思路384

(二)对策措施385

文献篇391

中央及国家部委文献39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391

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401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405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41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420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429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439

环保部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453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459

宁夏地方文献466

自治区党委关于大力种草种树的决定466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470

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建设与大力发展草畜产业的意见478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488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499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512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522

后记5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