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惠来县志【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惠来县志
  • 惠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5952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849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9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惠来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9

第一编 建置43

第一章 建置沿革43

第一节 地理位置43

第二节 建制沿革43

第二章 境域变迁44

第一节 明清境域44

第二节 民国境域45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境域45

第三章 行政区划47

第一节 明清时期行政区划47

第二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47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48

第四章 1987年镇、乡、场简况66

第一节 镇(乡)66

第二节 国营农场、林场70

第二编 自然环境第一章 地质73

第一节 成陆演变73

第二节 地层73

第三节 地质构造75

第四节 岩浆岩75

第五节 地貌77

第二章 气候78

第一节 气候特征79

第二节 气象要素79

第三节 气象谚语82

第三章 河流与潮汐83

第一节 河流83

第二节 潮汐85

第四章 土壤85

第一节 自然土壤86

第二节 旱地86

第三节 水稻土86

第五章 自然资源87

第一节 矿物资源87

第二节 水资源88

第三节 植物资源89

第四节 动物资源90

第五节 国土资源91

第六章 自然灾害91

第一节 风灾、水灾91

第二节 旱灾96

第三节 病虫害97

第四节 低温阴雨与霜雹灾98

第五节 灾害性地震98

第七章 环境监护98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监测99

第二节 环境管理100

第三节 污染治理101

第三编 人口103

第一章 人口源流103

第一节 移民迁入103

第二节 居民流出109

第二章 人口变化110

第一节 明、清及民国时期人口110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113

第三节 人口密度115

第三章 人口结构117

第一节 民族成份117

第二节 性别比例117

第三节 年龄层次119

第四节 文化程度121

第五节 职业成份122

第四章 人口控制123

第一节 计划生育工作123

第二节 节育措施125

第四编 经济综述第一章 经济发展129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经济概略129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发展概况130

第二章 经济结构135

第三章 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生产效益138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138

第二节 社会生产效益139

第四章 人民生活141

第一节 农民经济生活141

第二节 城镇居民经济生活143

第五编 农业145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与经营体制145

第一节 土地改革145

第二节 农村经营体制148

第三节 国营农、林场经营体制151

第二章 种植业152

第一节 耕地152

第二节 农机具155

第三节 肥料157

第四节 粮食作物159

第五节 油料作物174

第六节 经济作物177

第七节 水果180

第八节 蔬菜184

第三章 林业186

第一节 采种育苗186

第二节 植树造林187

第三节 山林经营190

第四节 山林保护192

第四章 畜牧业193

第一节 家畜194

第二节 家禽196

第三节 疫病防治198

第五章 渔业199

第一节 海洋捕捞199

第二节 海水养殖205

第三节 淡水养殖207

第四节 淡水捕捞208

第五节 渔政管理209

第六章 乡镇企业209

第一节 经营体制209

第二节 产业结构210

第三节 农业企业210

第六编 水利214

第一章 水利建设工程214

第一节 江海堤围214

第二节 蓄水工程217

第三节 引水工程222

第四节 河道整治工程223

第五节 治涝排渍工程225

第六节 提水设施226

第二章 水土保持与围垦扩耕227

第一节 水土保持227

第二节 围垦扩耕228

第三章 水利管理229

第一节 水利管理委员会229

第二节 工程管理230

第三节 用水管理与水费计收230

第四节 移民安置231

第四章 水利投入与效益232

第一节 水利工程投入232

第二节 水利工程效益236

第七编 工业237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前工业237

第一节 私营作坊237

第二节 个体手工业238

第三节 锡矿开采239

第四节 海盐生产240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后工业240

第一节 国营工业240

第二节 集体工业244

第三节 个体工业247

第四节 “三资”工业247

第三章 工业生产门类248

第一节 采矿工业248

第二节 机械工业251

第三节 食品工业253

第四节 塑料制品工业258

第五节 建筑材料工业260

第六节 陶瓷工业262

第七节 工艺美术业263

第八节 造船工业265

第九节 制盐工业265

第十节 其他轻工业271

第四章 工业企业管理与效益272

第一节 企业管理272

第二节 企业效益274

第八编 交通 邮电第一章 交通277

第一节 航道渡口278

第二节 港口码头281

第三节 水上运输284

第四节 公路桥梁286

第五节 陆路运输292

第六节 公路养护296

第七节 交通安全管理297

第二章 邮电298

第一节 邮政299

第二节 电信302

第三节 经营管理304

第九编 能源308

第一章 能源消耗与改灶节柴308

第一节 传统能源308

第二节 能源消耗308

第三节 改灶节柴309

第二章 煤炭 石油 沼气310

第一节 煤炭310

第二节 石油312

第三节 沼气314

第三章 电力314

第一节 火力发电314

第二节 水力发电316

第三节 变电站320

第四节 输电线路321

第五节 供电323

第十编 城乡建设第一章 县城建设326

第一节 古代建设326

第二节 现代建设327

第二章 乡镇建设335

第一节 主要圩镇建设335

第二节 农村建设339

第三章 建设管理341

第一节 用地管理341

第二节 施工管理341

第三节 房地产管理342

第四章 建筑业344

第一节 建筑设计344

第二节 建筑队伍345

第三节 施工技术346

第四节 建筑工程队劳务输出348

第十一编 商业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前商业349

第一节 概况349

第二节 南港生意350

第三节 圩镇集市350

第四节 商品输出、输入与流通352

第五节 经营方式354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后商业体制354

第一节 概况354

第二节 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356

第三节 国营商业357

第四节 集体商业361

第五节 个体商业365

第三章 商品购销366

第一节 粮油367

第二节 生产资料372

第三节 土特产品376

第四节 食品副食品379

第五节 日用工业品384

第六节 医药品386

第四章 对外贸易388

第一节 概况388

第二节 进出口商品389

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391

第一节 饮食业391

第二节 服务业392

第十二编 财税金融第一章 财税395

第一节 财税机构395

第二节 财政体制396

第三节 财政收入397

第四节 财政支出405

第五节 财政监督408

第二章 金融409

第一节 金融机构409

第二节 货币流通412

第三节 金融业务417

第十三编 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统计427

第一节 管理机构427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427

第二章 物资管理429

第一节 计划供应430

第二节 物资经营430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432

第一节 管理机构432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432

第三节 商标管理434

第四节 合同监证435

第五节 集市贸易管理435

第四章 物价管理437

第一节 机构及概况437

第二节 商品价格439

第三节 收费管理443

第四节 物价监督444

第五章 标准计量管理445

第一节 管理机构445

第二节 技术标准管理445

第三节 计量管理445

第六章 审计446

第一节 机构446

第二节 企业审计447

第三节 财税金融审计447

第四节 机关事业单位审计447

第十四 编党派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惠来县地方组织449

第一节 党的创立与发展449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党的组织发展452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456

第四节 教育宣传工作464

第五节 落实政策工作466

第六节 纪律检查467

第七节 统一战线工作468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惠来县地方组织469

第一节 组织机构469

第二节 县党部历任负责人470

第三章 群众团体470

第一节 工会470

第二节 农民组织473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475

第四节 妇女组织479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483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484

第七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485

第十五编 政权 政协第一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构487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487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488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93

第二章 地方国家行政机构495

第一节 明清时期495

第二节 民国时期500

附:汪伪惠来县政权503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503

第三章 政协惠来县委员会509

第一节 县政协委员会510

第二节 主要活动512

第十六编 公安 司法第一章 公安515

第一节 机构515

第二节 社会治安516

第三节 海边防522

第二章 检察524

第一节 机构524

第二节 检察工作524

第三章 审判525

第一节 机构525

第二节 审判工作526

第四章 司法行政528

第一节 机构528

第二节 司法行政工作528

第十七编 民政 侨务 信访第一章 民政531

第一节 优抚、安置与革命老区建设531

第二节 赈灾救济536

第三节 婚丧管理541

第二章 侨务542

第一节 侨务机构542

第二节 华侨、港澳同胞542

第三节 落实侨务政策543

第三章 信访545

第一节 机构545

第二节 业务工作545

第十八编 人事 劳动第一章 干部管理机构547

第一节 明清及民国时期547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人事机构547

第二章 干部队伍547

第一节 干部编制547

第二节 干部来源547

第三节 干部状况548

第三章 干部管理549

第一节 干部任免549

第二节 干部调配550

第三节 干部培训550

第四节 干部考核与奖惩550

第五节 人才交流550

第四章 劳动管理550

第一节 管理机构550

第二节 用工制度551

第三节 劳动就业551

第四节 职工管理552

第五章 劳动工资与福利553

第一节 工资制度553

第二节 工资调整554

第三节 劳动保险555

第四节 劳动保护555

第五节 干部福利556

第十九编 军事第一章 军事要地557

第一节 陆上军事要地557

第二节 海防设施558

第二章 驻军及地方武装559

第一节 驻军559

第二节 地方武装560

第三章 兵役561

第一节 兵役制度561

第二节 兵役机构563

第四章 民兵564

第一节 民兵组织564

第二节 民兵训练565

第三节 主要活动565

第五章 兵事纪要566

第一节 明清时期566

第二节 民国时期568

第二十编 教育第一章 明清时期教育572

第一节 儒学572

第二节 书院573

第三节 私塾574

第四节 小学堂574

第二章 民国与新中国建立后教育575

第一节 幼儿教育575

第二节 小学教育576

第三节 中学教育582

第四节 中等专业教育591

第五节 成人教育592

第三章 德育和勤工俭学597

第一节 德育597

第二节 勤工俭学599

第四章 教师队伍600

第一节 教师来源与聘用600

第二节 教师培训601

第三节 教师管理与工资待遇602

第五章 教育经费603

第一节 地方财政拨款603

第二节 自筹与学费604

第三节 捐赠集资605

第二十一编 科技第一章 科技机构608

第一节 专业科研所608

第二节 科技推广站609

第三节 科技团体610

第二章 科技队伍612

第一节 科技队伍来源612

第二节 科技队伍现状613

第三章 科学普及与科技交流615

第一节 科学普及活动615

第二节 科技情报617

第四章 科技研究及应用617

第一节 农业科研617

第二节 工业科研620

第三节 医疗卫生科研622

第四节 获奖科技成果623

第二十二编 文化 体育第一章 文化机构626

第一节 文化馆(站)626

第二节 图书馆与书店628

第三节 博物馆630

第四节 档案馆632

第五节 修志633

第二章 文学艺术创作634

第一节 文学创作634

第二节 戏剧曲艺创作649

第三节 书画摄影创作650

第三章 戏剧歌舞651

第一节 戏剧651

第二节 民间歌舞653

第四章 电影656

第一节 电影院656

第二节 放映队657

第三节 影剧管理658

第五章 广播658

第一节 机构658

第二节 有线广播658

第三节 调频广播659

第四节 广播节目660

第六章 电视660

第一节 电视转播台660

第二节 录像放映管理660

第七章 报刊661

第一节 民国时期报刊661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报刊662

第八章 名胜古迹 文物663

第一节 名胜663

第二节 革命故址667

第三节 文化遗址与出土文物668

第九章 体育670

第一节 农村传统体育670

第二节 学校体育673

第三节 城镇体育673

第二十三编 卫生第一章 医疗机构676

第一节 私人诊所药店676

第二节 公立医院677

第三节 县人民医院677

第四节 镇(乡)卫生院679

第五节 村卫生室680

第二章 卫生管理682

第一节 环境卫生682

第二节 食品卫生686

第三节 学校卫生687

第四节 工矿卫生687

第三章 疫病防治688

第一节 防疫机构688

第二节 防治工作689

第四章 妇幼保健696

第一节 妇女保健696

第二节 儿童保健697

第五章 中西医疗698

第一节 中医698

第二节 西医700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702

第六章 医政药政703

第一节 医政703

第二节 药政704

第二十四编 社会习尚第一章 宗教信仰707

第一节 民间信仰707

第二节 佛教708

第三节 道教710

第四节 天主教711

第五节 基督教711

第二章 婚姻习尚712

第一节 婚姻制度712

第二节 婚姻形式713

第三节 婚姻礼仪714

第三章 生活习尚714

第一节 喜庆丧葬714

第二节 传统节日715

第三节 衣食住行719

第四章 方言特点720

第一节 语音720

第二节 词汇722

第三节 语法723

第四节 熟语724

第五节 名字称呼726

第五章 歌谣传说728

第一节 歌谣728

第二节 传说730

人物733

一、人物介绍733

方骥之733

陈梦龙733

胡禄734

苏福734

林逊735

陈元庄735

方鲁735

陈光世736

方廷兰736

谢正蒙737

詹一惠738

翁延寿738

林尔张739

林学贤739

詹一纲740

陈国英740

朱嘉璟741

唐以典741

陈修741

林绍鹗742

孙克家742

张灏743

张经743

宋超月744

方应祷744

谢廷诏745

胡瓒745

吴恭745

郑雷震746

陈琳746

朱陈746

詹星斗747

吴家璋747

邓林梅747

许腾鹤747

林武略748

翁有仪748

林乔梧748

方西岐749

黄衢749

卓宴春749

方茂治750

方桂东750

林家浚751

唐经751

方寿君751

方凤巢752

方奋德752

吴开振753

方汝楫753

吴乃桐754

方其颐754

吴佐熙755

林娥755

林赛兰756

吴明光756

陈绍贡757

方少青758

林连登758

方万方759

吴宝瑜759

张载禧760

黄铮760

翁照垣761

方学李762

方书彪763

吴良谟763

蔡陈升764

方隆义764

陈绍贤764

吴辉生765

方文瑞765

谢秀莲766

二、人物表767

(一)历代科举名表767

惠来县历代进士名表767

惠来县历代荐辟名表769

惠来县历代举人名表769

惠来县历代贡生名表775

惠来县历代非科举出身职官名表783

民国时期惠来县在外县任职的军政界人士名表785

新中国建立后惠来县在外县任职的军政界人士名表786

新中国建立后惠来县籍教育科技界人士名表788

(二)烈士英名表790

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惠来县烈士名表790

抗日战争时期惠来县烈士名表807

解放战争时期惠来县烈士名表808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惠来县烈士名表810

附录815

一、奏疏815

奏请增设惠来县治疏略(摘录)&明 熊兰 815

察吏惩贪疏&明 谢正蒙 815

盐法不堪再壤疏&明 谢正蒙 816

参采珠池疏&明 谢正蒙 817

二、旧志序819

康熙《惠来县志》序819

雍正《惠来县志》序819

三、文件选编820

惠来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的通知820

四、续记822

(一)1988~1999年大事记822

(二)碑记831

思亲亭记831

(三)1988~1999年惠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表832

(四)1987.4~1999年惠来县五套领导班子成员表835

1987.4~1999年中共惠来县委书记、副书记及常委任职简表835

1987.4~1999年惠来县人大常委会正副主任任职简表837

1987.4~1999年惠来县正副县长任职简表838

1987.4~1999年政协惠来县委员会正副主席任职简表839

1987.7~1999年惠来县纪委正副书记任职简表840

五、附表索引841

六、本志使用俗字注释表846

后记8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