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济与经济分析的逻辑【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经济与经济分析的逻辑
  • 刘晓峰著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53957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经济与经济分析的逻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观点篇3

第一章 总论3

第一节 为什么要写作此书3

第二节 科学的研究、分析方法与“好理论”5

1.2.1 可证伪性标准5

1.2.2 是否提出新观测预言8

1.2.3 对于模型参数要求是否具一般性9

1.2.4 模型是否包含不可测度参数9

1.2.5 模型要求的自由参数个数多少10

1.2.6 模型解释观测事实的个数11

1.2.7 模型的简洁、优雅——奥卡姆剃刀原则11

第三节 现有经济学理论简评13

1.3.1 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13

1.3.2 解释观测事实方面的缺陷16

1.3.3 代表人假设导致理论缺陷19

1.3.4 总量生产函数方面的问题20

1.3.5 一般均衡分析中的长期与短期23

第四节 本书的基本观点及论述的逻辑过程24

1.4.1 分析的起点24

1.4.2 关键性假设25

1.4.3 分析原则与思路27

1.4.4 主要结论与主要观点27

第五节 全书结构29

1.5.1 全书内容与结构介绍29

1.5.2 阅读建议31

第二章 观测事实与模型分析32

第一节 主要观测事实33

2.1.1 观测事实一:卡尔多(Kaldor)事实33

2.1.2 观测事实二:结构变化事实35

2.1.3 观测事实三:新产品进入与旧产品退出37

2.1.4 观测事实四:长期货币中性37

第二节 现有理论模型之缺点38

2.2.1 统一理论的缺乏38

2.2.2 “刀锋”条件38

2.2.3 被忽略的观测事实三42

2.2.4 回到观测事实一:增长理论44

第三节 我们的模型一:外生货币50

2.3.1 模型一:经济的总体描述50

2.3.2 模型一:货币52

2.3.3 模型一:家户52

2.3.4 模型一:厂商60

2.3.5 模型一:经济指标65

2.3.6 模型一:经济的长期动态67

第四节 模型一:讨论69

2.4.1 生产周期的差异69

2.4.2 物质资本累积与金融资本累积69

2.4.3 主观折现因子70

第五节 模型一的预言与观测事实71

2.5.1 简单的参数校验71

2.5.2 平稳增长71

2.5.3 观测事实四:讨论72

2.5.4 模型一中的黄金律73

2.5.5 库兹涅茨(Kurznets)事实(观测事实二)74

2.5.6 数字例子一75

2.5.7 数字例子二77

2.5.8 数字例子三77

2.5.9 产品篮子变动78

第六节 模型二:内生货币79

2.6.1 模型一的弱点79

2.6.2 模型一的拓展:货币内生化之加入中央银行80

2.6.3 传统框架:没有商业银行的货币理论81

2.6.4 内生货币的模型二:经济的总体描述与货币引入82

2.6.5 商业银行的决策84

2.6.6 模型二:家户87

2.6.7 模型二:厂商89

2.6.8 模型二:经济指标89

2.6.9 模型二:经济的长期动态91

2.6.10 模型二:相关讨论与观测事实92

第七节 总结与评论93

2.7.1 模型一与模型二的总结93

2.7.2 评论之一:总量生产函数94

2.7.3 评论之二:代表性个体94

2.7.4 评论之三:“看不见的手”与竞争的本质95

2.7.5 评论之四:市场结构与经济均衡96

2.7.6 评论之五: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96

2.7.7 评论之六:演化观点与经济运行97

2.7.8 评论之七:利率、资本边际产品及剑桥资本争论97

附录A98

附录B100

第二部分 分析篇105

第三章 代表人——一个“本轮”105

第一节 介绍106

第二节 代表人分析框架的缺陷108

3.2.1 代表人假设意味着“无交易”经济108

3.2.2 代表人框架与收入分配、要素份额110

3.2.3 代表人假设:过于严苛的加总条件113

3.2.4 市场总需求线的性质与SMD定理116

3.2.5 SMD定理的基于直觉的解释118

3.2.6 代表人框架与经济政策分析121

3.2.7 代表人假设与时间偏好率124

3.2.8 代表人假设与实证证据126

3.2.9 总结与评价127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基本观点128

3.3.1 分析的起点128

3.3.2 选择的过程与笔者的直觉130

3.3.3 笔者基本观点的总结138

第四节 模型构建的几个关键点139

3.4.1 如何定义社会网络139

3.4.2 社会网络中个体的偏好表示140

3.4.3 收入分配与相对价格142

3.4.4 厂商决策与社会关系143

3.4.5 时间偏好率144

第五节 基于模拟计算的说明145

3.5.1 模拟程序中社会网络的确定145

3.5.2 参数设定与模拟结果146

第六节 讨论与总结148

第四章 总量生产函数——另一个“本轮”150

第一节 介绍151

第二节 有关生产函数的加总条件152

4.2.1 总量生产函数的发展历史152

4.2.2 什么是关于生产函数的可加性153

4.2.3 加总条件154

4.2.4 费舍尔(Fisher)的模拟分析157

4.2.5 对于加总条件的总结159

第三节 总量生产函数与国民经济统计账户的“同一性”161

4.3.1 什么是“同一性”161

4.3.2 横截面数据中的同一性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62

4.3.3 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同一性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63

4.3.4 新古典学者的回应及笔者的评价167

第四节 基本观点与解决思路168

4.4.1 对总量生产函数批评的补充168

4.4.2 我们的解决思路170

4.4.3 要素收入份额保持稳定的直观解释172

第五节 总量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173

4.5.1 对规模报酬不变假设的质疑173

4.5.2 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与“刀锋”条件174

4.5.3 我们的观点177

4.5.4 基于模拟计算的说明178

第六节 讨论与总结182

第五章 一般均衡相关问题之讨论184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简介185

第二节 一般均衡分析存在的问题187

5.2.1 一般均衡分析中没有真正的时间187

5.2.2 均衡的稳定性和唯一性191

5.2.3 一般均衡分析中的时间与不确定性192

5.2.4 微观个体计算能力限制导致的问题193

5.2.5 产品集合、偏好、技术的变化导致的问题194

第三节 我们的观点和解决方法194

5.3.1 我们的解决思想194

5.3.2 “短期”与“长期”下经济的运行195

5.3.3 向均衡回复速度问题的解决197

5.3.4 均衡的稳定性和唯一性的解决200

5.3.5 时间问题与不确定性的处理201

5.3.6 个体计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问题的解决201

5.3.7 产品集合、偏好、技术的变化导致的问题202

第四节 关于“看不见的手”的思考203

5.4.1 “看不见的手”的另一解释203

5.4.2 市场结构与经济均衡204

第五节 讨论与总结205

第六章 基于演化视角的模型评述206

第一节 演化经济学简评206

6.1.1 演化经济学的基本思想206

6.1.2 演化经济学的优点与不足207

6.1.3 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框架的简单比较208

第二节 本书模型与演化经济学的比较210

6.2.1 如何看待经济变迁与创新210

6.2.2 在分析方法上的差异210

6.2.3 对待时间和不确定性问题的处理211

6.2.4 数学架构的建立211

6.2.5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纯粹模拟分析简评与比较212

第三节 模型相关细节和模拟分析213

6.3.1 遗传算法角度看待我们的模型213

6.3.2 基于演化观点的模拟算例215

第四节 讨论与总结218

第七章 剑桥资本争论——基于我们模型的解220

第一节 资本的加总:问题与解决221

7.1.1 罗宾逊夫人的抱怨221

7.1.2 基于我们模型的总量生产函数问题的解决223

第二节 技术再转折与资本倒转:问题与解决224

7.2.1 利率与资本要素的稀缺性224

7.2.2 一个一般模型:单一产品225

7.2.3 一个一般模型:多产品226

7.2.4 萨缪尔森模型227

7.2.5 技术再转折的例子229

7.2.6 笔者的评论231

7.2.7 我们的解决原则232

7.2.8 对技术再转折等异象问题的解决233

7.2.9 模拟算例:不同稳定状态的比较236

第三节 斯拉法的批判与我们的解决238

7.3.1 斯拉法的批判:模型一238

7.3.2 斯拉法的批判:模型二240

7.3.3 斯拉法的其它批判241

7.3.4 笔者的评价242

7.3.5 对斯拉法批判的解决244

第四节 帕西内蒂悖论及其解决246

7.4.1 帕西内蒂悖论简介246

7.4.2 卡尔多的收入分配模型247

7.4.3 帕西内蒂的收入分配模型249

7.4.4 新古典学者的回应250

7.4.5 帕西内蒂的反驳251

7.4.6 最新的发展——帕西内蒂定理的跨期动态版本252

7.4.7 笔者对于帕西内蒂悖论之解决257

第五节 结论与总结262

第三部分 结语篇267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267

第一节 全书总结267

第二节 本书模型架构与新古典分析框架的比较268

8.2.1 新古典分析框架的本质特点268

8.2.2 本书模型与偏好稳定性原则269

8.2.3 均衡分析原则与本书模型的关系272

8.2.4 信息处理原则与本书模型273

8.2.5 对GDP概念的不同理解274

8.2.6 分析的时间尺度与均衡观念的变化274

第三节 本书模型的非新古典思想来源275

8.3.1 源自凯恩斯的主要假设275

8.3.2 源自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假设275

第四节 未来展望276

8.4.1 本书框架的应用276

8.4.2 经济波动分析276

8.4.3 贸易模型的改进277

参考文献278

英文参考文献278

中文参考文献301

图索引303

表索引305

后记3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