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宏观经济风险传导路径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李伟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004065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149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财政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宏观经济风险传导路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导论1
0.1 问题的提出1
0.1.1 “次贷”危机和美国债务风波引发世界各国对财政和金融安全的关注1
0.1.2 中国的财政金融风险问题关系密切3
0.1.3 财政金融风险共生性研究的理论意义5
0.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6
0.2.1 财政风险6
0.2.2 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9
0.3 研究框架和分析方法12
0.3.1 内容结构12
0.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4
第1章 财政风险的基本理论17
1.1 财政风险的概念和内涵17
1.1.1 财政风险的理论研究历程17
1.1.2 财政风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9
1.2 各类财政风险的生成机制研究25
1.2.1 总量型风险26
1.2.2 干扰市场运行的结构性风险29
1.2.3 收入分配型风险31
1.3 公共风险和财政风险32
1.3.1 公共风险的形成与特征32
1.3.2 公共风险的分类与构成范围33
1.3.3 公共风险推动财政体制的进步35
第2章 我国财政风险现状的实证分析37
2.1 总量型显性风险37
2.1.1 财政赤字和收入风险状况38
2.1.2 国债风险状况41
2.1.3 国债余额管理制度46
2.1.4 对中国当前赤字和债务负担可持续性的模型分析47
2.2 结构型隐性风险51
2.2.1 财政收入结构风险51
2.2.2 财政支出结构风险56
2.3 收入分配型财政调控风险62
2.3.1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财政调控风险62
2.3.2 城乡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财政调控风险66
2.3.3 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的财政转移支付风险69
第3章 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及其基本理论72
3.1 金融风险的概念和内涵72
3.1.1 金融风险的理论研究历程72
3.1.2 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75
3.1.3 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77
3.2 金融危机的概念和内涵79
3.2.1 金融危机的危害性79
3.2.2 金融危机的概念及分类80
3.2.3 金融危机的理论研究81
3.3 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传导机制85
3.3.1 金融风险的生成原因85
3.3.2 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演化的传导机制89
3.4 金融风险程度的决定因素95
3.4.1 市场开放程度(Market open degree)95
3.4.2 经济状况(Economical condition)96
3.4.3 货币国际化程度(Currency internationalizing degree)96
第4章 中国金融风险现状的实证分析98
4.1 金融机构市场风险100
4.1.1 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100
4.1.2 证券市场和券商的风险106
4.1.3 房地产金融风险109
4.2 金融指标管制风险115
4.2.1 汇率管制风险116
4.2.2 利率市场化风险118
4.3 政府监管缺位风险120
4.3.1 地下金融风险120
4.3.2 金融监管制度风险123
第5章 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联动机制与传导关系127
5.1 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共生性及传导过程127
5.1.1 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直接关系是风险联动的逻辑起点128
5.1.2 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共生性特征130
5.1.3 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的传导机制133
5.1.4 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的传导机制139
5.2 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联动机制的博弈模型分析144
5.2.1 银行对国有企业不良贷款导致财政风险的静态博弈模型144
5.2.2 完全信息下动态博弈均衡模型153
5.2.3 国有企业“债转股”风险的博弈分析157
5.2.4 土地财政风险博弈模型分析164
第6章 财政金融风险联动的案例分析和现状评述178
6.1 西方国家几次大规模财政金融危机经典案例178
6.1.1 1994年美国奥兰治县(橘县)政府破产178
6.1.2 2001年阿根廷以支付危机为主要特征的债务危机180
6.1.3 冰岛国家破产风险181
6.1.4 墨西哥金融危机183
6.1.5 东南亚金融危机184
6.1.6 俄罗斯危机186
6.1.7 西方财政金融危机的共有特征及经验教训187
6.2 我国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量联动性模型分析190
6.2.1 经济变量的选择191
6.2.2 回归分析及模型结果的解释192
6.2.3 政府收支与货币供给量相关性分析196
6.3 我国财政金融风险联动状况和政府调控措施197
6.3.1 财政和货币政策配合引发的联动风险197
6.3.2 我国财政和金融风险相互传导的宏观背景200
6.3.3 我国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化的现实表现201
6.3.4 我国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的现实表现218
第7章 后金融危机时期西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借鉴意义227
7.1 公债运行基本理论与制度228
7.1.1 公债风险理论229
7.1.2 公债的经济效应233
7.2 西方发达国家债务危机的发展状况回顾234
7.2.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34
7.2.2 美国国债风险237
7.2.3 日本债务风险240
7.3 西方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对中国公债运行的启示241
7.3.1 重启经济加速增长模式所必须的扩张财政政策风险242
7.3.2 两大宏观调控政策救市步骤不一致导致程序性风险244
7.3.3 财政投资的增量投入导致经济结构被扭曲247
7.4 警惕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248
7.4.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现状249
7.4.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255
第8章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运行风险264
8.1 我国养老金债务的运行风险264
8.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265
8.1.2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隐性债务(IPD)的形成及规模267
8.1.3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危害275
8.1.4 破解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沉重债务负担的机制设想276
8.2 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建设风险282
8.2.1 住房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283
8.2.2 我国现行的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制度288
8.2.3 低收入群体保障性住房建设缺位风险及原因分析297
第9章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程带来的公共财政运行风险304
9.1 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回顾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304
9.1.1 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305
9.1.2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未来的路径选择309
9.2 文教科卫事业财政支出总量风险决定投入规模312
9.2.1 文教科卫支出的性质和地位312
9.2.2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315
9.2.3 财政科学研究经费支出319
9.2.4 财政医疗卫生经费支出321
9.2.5 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24
9.3 文教科卫事业财政支出结构风险决定投入重点325
9.3.1 教育事业体制改革的财政投入325
9.3.2 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财政投入327
9.3.3 科学技术事业体制改革的财政投入329
9.3.4 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财政投入337
第10章 控制我国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联动的政策建议339
10.1 明确政府活动和市场活动的界限,控制财政风险339
10.1.1 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340
10.1.2 提高财政规范收入能力341
10.1.3 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344
10.1.4 公平收入分配应成为财政着力解决的重要风险346
10.1.5 建立财政风险预警系统,完善公债运行机制350
10.2 营造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控制金融风险351
10.2.1 完善各金融机构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351
10.2.2 强化对金融机构进行的外部监管353
10.2.3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特种救助银行355
10.2.4 营造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356
10.3 有效抑制财政和金融风险的传导联动357
10.3.1 市场经济转轨阶段财政与金融职能的错位357
10.3.2 试图完全割裂财政金融风险的联系既不可行也不可取358
10.3.3 控制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传导联动的政策建议359
10.4 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协调配合,控制政策性风险366
10.4.1 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公共财政366
10.4.2 完善产业政策、收入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367
10.4.3 加快推进投融资制度改革367
10.4.4 为宏观经济政策配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68
10.5 完善分税制,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369
10.5.1 匹配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370
10.5.2 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存量371
10.5.3 有效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新增流量373
10.5.4 加强财政和金融机构协调配合,规避债务融资平台贷款风险375
参考文献377
热门推荐
- 2548711.html
- 3661033.html
- 2643910.html
- 448955.html
- 1732424.html
- 3152995.html
- 2674816.html
- 2748076.html
- 728319.html
- 1764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6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2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46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73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10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5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86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9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77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4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