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 赵渭绒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553100838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5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古典文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

二、国内外互文性研究现状3

三、研究对象和论文基本框架16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6

第一章 互文性理论诞生的西方社会文化语境18

第一节 互文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19

一、后现代在西方的兴起20

二、后现代精神与互文性25

第二节 互文性产生的社会背景:1968年五月风暴30

一、革命原因:多种因素的合力促成31

二、革命爆发:五月中的集体狂欢35

三、革命意义:文化上的解构主义42

第三节 互文性产生的哲学背景:语言学转向47

一、当代西方文论的语言学转向47

二、语言学转向对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55

三、语言学转向对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59

第四节 互文性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64

一、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对互文性的启示65

二、巴赫金诗学思想对互文性理论的贡献75

三、独特的符号圈:尤里·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与互文性的关联98

第二章 互文性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诗学嬗变108

第一节 词的诞生:克里斯蒂娃108

一、异邦之女克里斯蒂娃来到巴黎及其对巴黎思想界的冲击108

二、“夹在指缝中的香皂”:索莱尔斯的创作实践与互文性114

三、“修正过的巴赫金”: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思想的转换与超越120

第二节 嬗变路径之一:结构主义方向125

一、T.S.艾略特诗学125

二、热拉尔·热奈特131

三、里法泰尔与孔帕尼翁138

第三节 嬗变路径之二:解构主义方向144

一、罗兰·巴特:文是一种织物144

二、德里达:文本之外一无所有157

三、哈罗德·布鲁姆:误读即互文性166

第三章 互文性在中国的传播及国内研究成果176

第一节 1980至1990年:初步译介与引进及其研究成果176

第二节 1990至2000年:继续发展阶段及其研究成果183

第三节 2000年迄今:深化拓展阶段及其研究成果192

第四章 互文性与中国文论206

第一节 打通的可能与国内已出现的研究成果206

一、中西诗学对话的可能性206

二、国内目前已经出现的研究成果综述209

第二节 中西“互文”辨析216

一、中西“互文”词源学上的辨析216

二、“仿拟”、“飞白”与互文性的相通218

第三节 互文性与中国文论223

一、“和实生物”的互系性思维与互文性223

二、历代文论中与互文性相关思想的资源226

三、互文性与用典237

四、诗注的挖墙脚与互文性247

第五章 互文性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研究现状反思254

第一节 互文性进入中国的历史语境254

一、1974年泰凯尔集团造访中国及其接受的“错失良机”254

二、改革开放后西方文论的大量引入259

三、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的理性反思264

第二节 互文性对中国的影响273

一、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以李冯和李修文为例273

二、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以陈晓明为中心287

三、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影响297

第三节 互文性的局限及国内研究的不足304

一、局限一:对意义不确定性的强调,从而使意义走向虚无304

二、局限二:解构主义文本观将文本引向其他文本,持一种开放的文本观308

三、局限三:对文学性的偏离,从而使文学文本走向广义的文化文本309

四、局限四:无视作者的存在,从而消弭了文学活动的主体310

五、局限五:对于独创性的否定312

六、国内研究的不足313

结语317

后记322

参考文献3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