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病毒与健康【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病毒与健康
  • 王滨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53258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43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病毒病-防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病毒与健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与分类1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1

目录1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2

二、病毒的结构及化学组成3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5

一、病毒复制周期5

二、病毒增殖的异常现象7

一、病毒变异的类型8

第三节 病毒遗传与变异8

二、病毒遗传变异的生物学意义9

第四节 病毒的抵抗力10

一、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10

二、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10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11

第二章病毒的感染13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13

二、病毒感染类型14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15

一、天然免疫18

第三章抗病毒免疫18

二、获得性免疫19

第四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法22

一、形态学检查22

二、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22

三、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鉴定指标23

四、病毒成分的检测24

五、血清病毒抗体的检测25

一、化学药物疗剂27

第五章病毒病的治疗、控制与预防原则27

第一节 病毒病的治疗27

二、干扰素及其诱生剂31

三、免疫球蛋白32

四、中草药的抗病毒作用32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原则32

一、预防措施原则32

二、控制措施原则34

第一节 简介、历史背景39

第六章流感病毒39

第二节 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特性40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41

一、有极强的传染性和传染源42

二、对儿童及少年有较强的威胁42

三、有很强的季节性42

四、受人体免疫力影响小42

五、流行特征42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43

一、流感与下列疾病的鉴别44

第五节 传播机制44

第六节 流行性感冒的诊断44

二、实验室检查45

第七节 临床症状和并发症45

一、肺部并发症46

二、肺外并发症46

第八节控制和预防46

一、疫苗47

二、抗病毒药物48

第十节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49

第九节 流行性感冒与感冒的区分49

第七章麻疹病毒50

第一节 概述50

第二节 病毒学特征51

一、形态与结构51

二、病毒的基因51

三、麻疹病毒的稳定性51

二、人群易感性52

三、麻疹的流行特征52

四、宿主范围52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52

第三节麻疹的流行病学52

第四节 发病机理和临床症状54

一、发病机理54

二、临床症状55

三、并发症56

二、鉴别诊断58

第五节疾病诊断58

一、诊断分类58

三、实验室诊断59

第六节 治疗59

一、治疗原则59

四、疗效及预后60

第七节 免疫及预防60

一、免疫反应60

三、对症治疗60

二、一般护理60

二、免疫预防61

三、疾病的预防及处理原则62

第八章腺病毒63

第一节概述63

第二节 病毒学特征64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64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64

第三节流行病学特征65

一、流行病学分布特征65

二、传染源与传播途径66

一、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67

第四节 临床与免疫67

二、免疫学68

第五节 病毒感染的诊断及防治69

一、实验室诊断69

二、控制、预防和治疗71

第六节 尚未解决的问题72

第二节病毒学特征74

一、形态和大小74

第一节 简介74

第九章呼吸道合胞病毒74

二、化学组成75

三、分子组成75

四、对理化因素的稳定性75

五、抗原性75

六、病毒的繁殖75

二、传播途径76

一、传染源76

第三节 流行病学76

七、宿主范围76

三、人群易感性77

四、流行特征77

五、自然与社会因素78

第四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78

一、临床表现78

第五节 免疫和发病机制79

一、RSV感染的免疫79

二、实验室诊断79

二、发病机制80

第六节 预防和治疗81

一、预防81

二、治疗82

第七节 尚未解决的问题83

第十章单纯疱疹病毒84

第一节 简介和背景84

四、动物和组织细胞对HSV的敏感性85

三、稳定性85

一、大小和形态85

第二节 病毒学特征85

二、核酸85

五、病毒的繁殖86

第三节 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86

一、致病机制86

二、临床表现86

第四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87

一、地理分布87

一、直接检查单纯疱疹病毒88

二、病毒分离及鉴定88

二、时间分布88

第五节 实验室诊断88

三、人群分布88

三、血清学诊断89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89

第六节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89

二、免疫反应90

一、HSV的主要抗原90

第七节 免疫学特性90

第八节 治疗、控制和预防91

一、药物治疗91

二、阻断传染92

三、疫苗92

第九节 尚未解决的问题93

第十一章EB病毒94

第一节概述94

第二节 病毒学特征94

一、EB病毒的形态及结构94

二、EB病毒的感染与繁殖95

第三节 流行病学特征96

一、流行与分布96

二、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96

第四节 免疫学97

三、复发性感染98

二、持续性感染98

第五节致病性98

一、原发性感染98

第六节 实验室诊断100

一、EB病毒培养100

二、外周血淋巴细胞和淋巴组织中EBV核抗原的检测100

三、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101

第七节 防治原则101

一、EB病毒感染的预防101

二、病毒疫苗的应用和发展101

第八节 尚未解决的问题102

三、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治疗102

第十二章虫媒病毒103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103

一、简介和历史背景103

二、病毒学特征104

三、流行病学分布特征105

四、实验室诊断106

五、传播机制107

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107

七、免疫学108

八、预防控制及治疗109

九、尚待解决的问题110

第二节 森林脑炎110

一、简介和历史背景110

二、森林脑炎病毒学特征111

三、森林脑炎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112

四、实验室诊断112

六、森林脑炎的传播源和传播媒介113

五、传播机制113

七、免疫学114

八、控制预防及治疗114

九、今后尚待解决的问题114

第三节 西尼罗脑炎115

一、简介和历史背景115

二、病毒学特征115

三、流行病学特征115

四、实验室诊断116

五、传染源和传播途径117

六、免疫学118

七、治疗及预防控制119

八、尚未解决的问题119

第十三章冠状病毒120

第一节 概述与历史背景120

第二节 病原学121

一、形态与结构121

二、化学组成121

五、易变异122

三、对理化因子耐受性122

四、病毒复制122

六、冠状病毒的致病性123

七、培养特性124

八、抗原性及型别124

第三节发病机理125

第四节 临床表现126

第五节 流行病学126

第七节 实验室诊断127

一、标本的收集和处理127

第六节 鉴别诊断127

二、病毒分离128

第八节预防与治疗128

第九节 冠状病毒与SARS关系129

第十节 尚未解决的问题130

第十四章病毒性肝炎131

第一节 甲型肝炎131

一、简介、历史背景131

二、病毒学特征132

三、流行病学分布特征132

四、实验室诊断133

五、传染源133

六、传播途径134

七、致病机理与免疫134

八、甲型肝炎的治疗原则134

第二节 乙型肝炎135

一、乙型肝炎的简介、历史背景135

九、甲型肝炎的预防135

二、乙型肝炎病毒学特征136

三、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138

四、乙型肝炎的传染源139

五、HBV的传播途径139

六、HBV的致病机理和免疫性140

七、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141

八、乙型肝炎的预防141

二、丙肝病毒学特征142

三、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142

一、简介、历史背景142

第三节 丙型肝炎142

四、致病机理与免疫性143

五、实验室诊断143

六、丙型肝炎的传染源144

七、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144

八、丙型肝炎治疗原则144

九、丙型肝炎的预防144

三、丁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分布145

二、丁型肝炎的病毒学特征145

第四节 丁型肝炎145

一、简介、历史背景145

四、丁型肝炎的传染源146

五、丁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146

六、HDV的致病机理与免疫性146

七、丁型肝炎的治疗原则147

八、丁型肝炎的预防147

第五节 戊型肝炎147

一、历史背景147

三、戊型肝炎的流行分布148

二、戊型肝炎的病毒学148

四、戊型肝炎的传染源149

五、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149

六、戊型肝炎的人群易感性149

七、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150

八、戊型肝炎的预防150

第六节 庚型肝炎150

一、简介、历史背景150

二、庚型肝炎病毒学特征150

四、庚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151

三、庚型肝炎的流行状况151

六、庚型肝炎的预防152

第七节 新型肝炎病毒152

一、TTV(经输血传播性肝炎病毒)和TTV肝炎152

二、TTV肝炎的流行病学152

五、庚型肝炎的治疗原则152

第八节 尚未解决的问题153

第一节概述154

第二节病原学特性154

第十五章人类巨细胞病毒154

第三节 致病机制155

第四节 流行病学156

一、传染源156

二、传播途径157

三、易感人群157

第五节 临床表现157

一、相关报道157

二、临床表现158

一、病毒学检查160

第六节诊断160

三、实验室诊断依据162

四、活动性感染检测结果162

五、结果评价162

六、鉴别诊断162

二、血清学检查162

第七节 治疗及预防163

一、治疗163

二、预防163

第八节 尚待解决的问题163

第十六章腮腺炎病毒165

第一节 简介、历史背景165

第二节 病毒学特征166

二、地区分布167

三、时间分布167

四、人群分布167

一、流行形式167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特征167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168

第五节 传播机制及传染源169

一、传播机制169

二、传染源、传播途径170

第六节免疫学170

一、诊断171

第七节 治疗、控制、预防171

二、治疗172

三、常见并发症172

四、预防与控制173

第八节 尚未解决的问题174

第十七章狂犬病病毒176

第一节 简介、历史背景176

第二节病毒学特点176

第三节 流行病学分布177

二、传播途径178

第五节 狂犬病的致病机理和免疫性178

一、传染源178

第四节 狂犬病的传染源178

第六节 狂犬病的实验室诊断179

一、血象179

二、免疫学试验179

第七节 狂犬病的治疗原则179

第九节 尚未解决的问题180

三、暴露后处理和疫苗接种180

二、暴露前免疫180

一、加强动物管理,控制传染源180

第八节 狂犬病的预防180

第十八章轮状病毒181

第一节 概述181

第二节 病毒特征181

一、形态结构181

二、基因组结构182

三、抗原与分类182

第三节 流行病学183

四、理化特性183

一、传染源184

二、传播途径184

三、易感人群184

四、流行特征185

第四节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185

一、发病机制185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86

第五节 免疫反应186

二、临床表现186

第六节 实验室检查187

一、常规检查187

二、病原学检查187

三、血清学检测188

第七节 预防与治疗189

一、治疗189

二、预防189

三、疫苗190

第八节 问题与展望191

第一节 概述192

第二节病毒学特征192

第十九章风疹病毒192

第三节 流行病学193

一、传染源193

二、传播途径193

三、易感人群194

四、分布特征194

一、发病机理195

二、免疫反应195

第四节发病机理及免疫反应195

第五节 临床表现196

一、获得性风疹(或自然感染的风疹)196

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197

三、并发症198

第六节 实验室诊断198

一、周围血象198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199

四、血清抗体检测199

五、核酸检测199

三、病毒分离199

二、快速诊断199

第七节 治疗及预防200

一、治疗200

二、预后200

三、预防200

第八节展望202

第二十章天花病毒203

第一节 简介、历史背景203

第二节痘病毒204

第三节 流行病学206

一、分布特征206

二、传播机制207

三、传染源、传播途径207

第四节 临床及实验室诊断208

一、临床表现及诊断208

二、实验室诊断209

第五节 免疫学209

二、控制210

一、治疗210

第六节 治疗、控制、预防210

三、预防211

第七节 尚未解决的问题211

一、牛痘接种问题211

二、天花病毒保存株的销毁问题212

三、公共卫生系统薄弱212

四、流动人口大量增加212

第一节 概况213

第二十一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213

第二节 病毒学特征214

一、大小和形态214

二、化学组成及稳定性214

三、抗原性214

四、细胞培养与动物感染215

第三节 流行病学特征215

一、流行性215

三、季节性216

四、传染源216

二、年龄、地区分布216

五、传播途径217

六、人群易感性217

七、致病性和免疫性218

第四节 临床表现219

一、水痘219

一、鉴别诊断220

二、实验室诊断220

第五节诊断220

二、带状疱疹220

第六节 治疗222

一、一般治疗222

二、对症治疗222

第七节 预防和控制223

一、传染源的管理223

二、切断传播途径224

三、保护易感人群224

第八节 尚未解决的问题225

二、古老的疾病227

一、简介227

第二十二章脊髓灰质炎病毒227

第一节 历史背景227

三、疫苗的诞生228

四、根除计划228

五、贫穷、冲突和不信任228

六、最后阶段229

七、中国的对策229

第二节病原学特征230

一、形态与理化性质230

三、血清型及抗原特性231

二、宿主范围和组织培养细胞的敏感性231

第三节 流行病学特征232

一、传染源232

二、传播途径232

三、人群易感性232

四、流行病学特征232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及鉴别诊断233

一、实验室检查233

一、自动免疫234

二、鉴别诊断234

第五节预防措施234

二、被动免疫235

三、隔离患者235

四、疫点的消毒要求236

五、做好日常卫生237

第六节 中国的免疫策略237

第一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239

一、研究概述239

第二十三章病毒性出血热239

二、病毒学特征240

三、流行病学分布特征242

四、实验室诊断244

五、传播机制245

六、免疫学248

七、治疗249

八、控制、预防252

第二节 埃博拉出血热253

九、尚未解决的问题253

二、临床表现254

一、病原254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255

四、诊断255

五、流行病学特点256

六、临床治疗257

七、预防和控制措施257

第二十四章艾滋病259

第一节 历史背景259

第二节 病原体生物学特性260

第三节 艾滋病病情发展过程260

一、艾滋病形成过程260

二、艾滋病临床表现261

第四节 艾滋病的流行与分布265

一、国外艾滋病流行动态265

第五节 艾滋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266

一、传染源及其高危人群266

二、艾滋病在国内的流行状况266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267

第六节治疗270

第七节 预防艾滋病270

一、策略270

二、措施271

第八节 免疫预防278

一、主动免疫278

第九节 尚未解决的问题279

二、被动免疫279

第二十五章朊病毒280

第一节朊病毒280

一、概述280

二、朊病毒的发现280

三、病原学特征281

第二节朊病毒病282

一、朊病毒病的特点282

二、羊瘙痒病283

三、疯牛病283

四、人类颤抖病(Kuru病)285

五、克-雅氏病286

六、新变异型克-雅氏病(人类疯牛病)286

第三节朊病毒病的检测288

第四节 朊病毒病的治疗和预防288

第五节 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289

第二十六章病毒与肿瘤290

第一节DNA肿瘤病毒290

一、DNA肿瘤病毒简介290

三、疱疹病毒291

二、腺病毒291

四、人乳头瘤病毒(HPV)295

第二节 RNA肿瘤病毒299

一、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与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299

(ATLL)299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相关肿瘤302

三、腺肿瘤病毒与乳腺癌305

四、结束语306

第二十七章病毒与心血管疾病307

二、发病机制308

第一节病毒性心肌炎308

一、病因308

三、病理生理309

四、临床表现310

五、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型310

六、实验室和其他检查311

七、诊断312

八、鉴别诊断313

第二节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14

一、病因314

十、预后与转归314

九、治疗314

二、临床表现315

三、实验室检查315

四、诊断315

五、鉴别诊断316

六、治疗316

二、病理生理31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17

第三节 扩张型心肌病317

七、预后317

三、临床表现318

四、实验室检查318

五、诊断319

六、鉴别诊断319

七、治疗320

三、克山病321

二、先天性心脏病321

一、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321

第四节 其他相关疾病321

八、预后321

四、川崎氏病322

第二十八章病毒与出生缺陷323

第一节 什么是出生缺陷323

一、先天性心脏病323

七、染色体异常324

六、肾脏和泌尿道畸形324

五、眼畸形324

四、脑和脊髓畸形324

三、骨骼肌肉系统畸形324

二、消化道畸形324

第二节 哪些病毒引起出生缺陷326

一、风疹病毒感染326

二、单纯疱疹病毒329

三、巨细胞病毒331

四、乙型肝炎病毒333

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335

六、与出生缺陷有关的其他病毒336

第三节 如何防止出生缺陷337

一、出生缺陷“三级预防”338

二、怀孕前的准备工作338

三、怀孕时的注意事项338

四、产前诊断339

五、宫内治疗339

第四节 待解决的问题339

参考文献3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