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教程【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杨大钧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文汇出版社
- ISBN:7805311269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64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
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1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
三 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7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9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立场、观点和方法10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1
三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功能12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13
一 现时代的新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13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16
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19
第一编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2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22
第一节 物质22
一 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22
二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和意义24
第二节 运动26
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6
二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28
三 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29
四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30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32
一 时空观的历史发展32
二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和辩证性33
三 大爆炸宇宙学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36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6
一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36
二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37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39
四 评存在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统一观40
第二章 意识42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42
一 意识论的历史发展42
二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4
三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46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48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48
二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49
三 意识和信息、思维模拟51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53
一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53
二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54
三 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观的方法论意义57
四 评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59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61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61
一 联系的含义及其客观普遍性61
二 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63
三 普遍联系原理和系统论64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66
一 发展的含义及其和联系的关系66
二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67
三 发展是一个过程6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70
一 辩证法思想的历史演变70
二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71
三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73
四 评现代西方哲学的辩证法观75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78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78
一 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78
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80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83
四 对立统一学说的方法论意义86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88
一 质、量、度88
二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90
三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92
四 质量互变原理的方法论意义93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94
一 辩证的否定94
二 否定之否定96
三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8
四 否定之否定原理的方法论意义99
五 批判现代西方哲学对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否定和歪曲100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03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103
一 原因和结果的含义103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04
三 因果观的方法论意义108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06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106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07
三 必然性和偶然性范畴的方法论意义109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10
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10
二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12
三 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好的可能113
第四节 整体和部分114
一 整体和部分的含义114
二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14
三 整体和部分范畴的方法论意义115
第五节 形式和内容116
一 形式和内容的含义116
二 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117
三 坚持内容和形式统一的方法论意义118
第六节 现象和本质119
一 现象和本质的含义119
二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20
三 认识的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121
第二编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124
第六章 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24
第一节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24
一 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124
二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128
三 人群共同体的历史形式129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130
一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31
二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33
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35
四 评现代西方哲学否认生产方式决定作用的观点137
第三节 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138
一 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138
二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141
第七章 生产力系统及其发展规律143
第一节 生产力的定义和基本属性143
一 生产力的定义143
二 生产力的基本属性144
第二节 生产力系统149
一 确定生产力要素的基本原则149
二 现代社会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层次和特有功能156
第三节 生产力系统的发展规律158
一 生产力规律体系158
二 生产力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162
第八章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64
第一节 生产关系164
一 生产关系及其构成164
二 生产关系的类型166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67
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167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67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69
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涵及方法论意义17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71
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基本特征171
二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点173
三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的必要性174
四 评“趋同论”176
第四节 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原则177
一 生产力标准的科学含义177
二 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关系179
三 全面把握生产力标准181
第九章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83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183
一 经济基础183
二 上层建筑186
三 社会形态187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89
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189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93
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内涵及方法论意义19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97
一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97
二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特点198
第四节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01
一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表现201
二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204
第十章 阶级 国家 革命207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07
一 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历史考察207
二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208
三 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11
四 阶级分析方法212
第二节 国家214
一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214
二 国家的职能215
三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216
四 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217
第三节 社会革命218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218
二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220
三 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221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22
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222
二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223
三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225
四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228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质和社会功能23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渐进与革命231
一 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几次革命231
二 渐进与革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形式234
第二节 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质237
一 科学革命的实质237
二 技术革命的实质238
三 科学技术革命的类型239
第三节 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功能241
一 科学技术革命的认识功能241
二 科学技术革命的生产功能243
三 科学技术革命的变革功能244
第四节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245
一 新技术革命的缘起245
二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46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249
第一节 社会意识及其特点249
一 社会意识概念的历史演变249
二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250
三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255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257
一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257
二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258
三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259
第三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229
一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特点和作用259
二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关系265
第十三章 文化及其作用267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267
一 什么是文化267
二 社会实践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68
三 文化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270
第二节 文化的研究272
一 人类认识自身的历史272
二 文化人类学和唯物史观272
三 现代文化人类学274
第三节 文化的作用277
一 文化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功能277
二 文化能规划民族发展的基本路径278
三 文化具有发展社会文明的作用279
四 文化能提供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型281
第十四章 生活方式284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规定性和历史演变284
一 生活方式的规定性284
二 生活方式的历史演变286
第二节 生活方式形成的因素和机制289
一 生活方式形成的客观因素289
二 生活方式形成的主体因素292
三 生活方式形成的机制29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294
一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296
二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形成的条件和途径296
三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298
第十五章 人的本质和价值300
第一节 人的本质300
一 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发展300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302
三 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人的本质观306
第二节 人的价值308
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的价值学说308
二 科学的人的价值观311
三 实现人的价值的条件315
四 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316
五 现代西方哲学的人的价值观简评318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21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21
一 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321
二 人民概念的历史发展325
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326
四 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328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31
一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31
二 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333
三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334
第三节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336
一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336
二 领袖和群众的关系337
三 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339
四 评尼采的“超人哲学”340
第十七章 社会进步342
第一节 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342
一 社会进步观的历史演变342
二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观344
三 现代西方哲学的社会进步观评析346
第二节 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发展348
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其相互关系348
二 社会文明的历史发展351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353
第三编 人类认识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358
第十八章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35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是认识论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358
一 西方认识论的历史演变358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361
第二节 主体的规定性363
一 主体的含义363
二 主体的特征365
三 主体的形式367
四 认识主体与现代自然科学369
第三节 客体的规定性370
一 客体的含义370
二 客体的特征371
三 客体的形式373
第四节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374
一 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基本内容374
二 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辩证性质376
三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体观评析378
第十九章 认识和实践331
第一节 实践的规定性381
一 实践的含义381
二 实践的特征和形式382
第二节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386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88
二 认识指导实践388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389
一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389
二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395
三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397
第二十章 思维方式399
第一节 思维方式的内涵、要素和功能399
一 思维方式的内涵和演变399
二 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400
三 思维方式的功能403
第二节 思维的类型404
一 经验思维404
二 理论思维407
三 形象思维409
四 直觉思维410
第三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411
一 归纳和演绎411
二 分析和综合414
三 抽象和具体416
第二十一章 真理419
第一节 客观真理419
一 真理观的历史发展419
二 真理是客观的421
三 真理是具体的422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425
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25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426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428
一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28
二 评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430
三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431
四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432
第四节 真理和谬误434
一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434
二 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436
三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439
第二十二章 从必然到自由442
第一节 自由的界定和本质442
一 自由的一般界定442
二 自由观的历史发展444
三 自由的本质446
四 评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主观决定论自由观”448
第二节 实现自由的条件和途径449
一 实现自由的条件449
二 实现自由的途径453
第三节 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456
一 人的解放及其历史发展456
二 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458
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460
四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461
后记463
热门推荐
- 1245684.html
- 2924914.html
- 2042547.html
- 2193369.html
- 1482299.html
- 1443980.html
- 2611129.html
- 34121.html
- 3543881.html
- 25940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92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99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52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84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60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76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26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31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31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