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针灸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针灸学
  • 陈一飞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86183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6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9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针灸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一、针灸学的发展简史1

(一)针法、灸法的产生1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萌芽时期2

(三)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2

(四)针灸学术发展的昌盛时期3

(五)针灸学术发展的衰退时期4

(六)针灸学术发展的繁荣时期4

二、针灸学对世界医学的影响5

三、针灸学的内容、特点和学习方法5

上篇 经络腧穴7

第一章 经络总论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7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8

一、十二经脉8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8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8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9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10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10

(六)十二经脉气血的循环流注10

二、奇经八脉11

三、十五络脉13

四、十二经别13

五、十二经筋13

六、十二皮部14

「附」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14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6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6

(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16

(二)运行气血、营养周身17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17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7

(一)说明病理变化17

(二)指导辨证归经17

(三)指导针灸治疗18

第二章 腧穴总论19

第一节 腧穴的概念19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19

一、阿是穴19

二、经外奇穴20

三、十四经穴20

第三节 腧穴的主治作用和规律20

一、腧穴的主治作用20

(一)近治作用20

(二)远治作用20

(三)特殊作用21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21

(一)分经主治规律21

(二)分部主治规律22

第四节 特定穴的概念及分类25

一、概念25

二、分类25

(一)五输穴25

(二)原穴26

(三)络穴26

(四)俞穴26

(五)募穴26

(六)郄穴26

(七)下合穴26

(八)八会穴26

(九)八脉交会穴26

(十)交会穴26

第五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27

一、骨度分寸法27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29

(一)固定标志29

(二)活动标志29

三、手指同身寸法29

(一)中指同身寸29

(二)拇指同身寸29

(三)横指同身寸29

四、简便取穴法30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31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31

经脉循行31

主要病候31

主治概要31

本经腧穴(11穴)31

1.中府32

2.云门32

3.天府32

4.侠白32

5.尺泽32

6.孔最33

7.列缺33

8.经渠33

9.太渊33

10.鱼际34

11.少商34

第二节 手厥阴心包经35

经脉循行35

主要病候35

主治概要35

本经腧穴(9穴)35

1.天池35

2.天泉35

3.曲泽35

4.郄门36

5.间使36

6.内关37

7.大陵37

8.劳宫37

9.中冲37

第三节 手少阴心经38

经脉循行38

主要病候38

主治概要38

本经腧穴(9穴)38

1.极泉38

2.青灵39

3.少海39

4.灵道39

5.通里39

6.阴郄39

7.神门40

8.少府40

9.少冲40

第四节 手阳明大肠经41

经脉循行41

主要病候41

主治概要41

本经腧穴(20穴)41

1.商阳41

2.二间41

3.三间41

4.合谷42

5.阳溪42

6.偏历42

7.温溜42

8.下廉42

9.上廉43

10.手三里43

11.曲池43

12.肘髎43

13.手五里44

14.臂臑44

15.肩髃44

16.巨骨44

17.天鼎44

18.扶突44

19.口禾髎45

20.迎香45

第五节 手少阳三焦经46

经脉循行46

主要病候46

主治概要46

本经腧穴(23穴)46

1.关冲46

2.液门46

3.中渚46

4.阳池47

5.外关47

6.支沟47

7.会宗47

8.三阳络48

9.四渎48

10.天井48

11.清冷渊48

12.消泺48

13.臑会48

14.肩髎48

15.天髎48

16.天牖49

17.翳风49

18.瘛脉49

19.颅息49

20.角孙49

21.耳门50

22.耳和髎50

23.丝竹空50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50

经脉循行50

主要病候50

主治概要51

本经腧穴(19穴)51

1.少泽51

2.前谷51

3.后溪51

4.腕骨51

5.阳谷52

6.养老52

7.支正52

8.小海52

9.肩贞52

10.臑俞53

11.天宗53

12.秉风53

13.曲垣53

14.肩外俞53

15.肩中俞53

16.天窗53

17.天容53

18.颧髎54

19.听宫54

第七节 足阳明胃经54

经脉循行54

主要病候55

主治概要55

本经腧穴(45穴)55

1.承泣55

2.四白55

3.巨髎55

4.地仓56

5.大迎56

6.颊车56

7.下关56

8.头维57

9.人迎57

10.水突57

11.气舍57

12.缺盆57

13.气户57

14.库房57

15.屋翳58

16.膺窗58

17.乳中58

18.乳根58

19.不容58

20.承满58

21.梁门58

22.关门59

23.太乙59

24.滑肉门59

25.天枢59

26.外陵59

27.大巨60

28.水道60

29.归来60

30.气冲60

31.髀关60

32.伏兔60

33.阴市60

34.梁丘61

35.犊鼻61

36.足三里61

37.上巨虚62

38.条口62

39.下巨虚62

40.丰隆62

41.解溪62

42.冲阳63

43.陷谷63

44.内庭63

45.厉兑63

第八节 足少阳胆经64

经脉循行64

主要病候64

主治概要64

本经腧穴(44穴)64

1.瞳子髎64

2.听会64

3.上关64

4.颔厌64

5.悬颅65

6.悬厘65

7.曲鬓65

8.率谷65

9.天冲65

10.浮白65

11.头窍阴66

12.完骨66

13.本神66

14.阳白66

15.头临泣66

16.目窗66

17.正营67

18.承灵67

19.脑空67

20.风池67

21.肩井67

22.渊腋68

23.辄筋68

24.日月68

25.京门68

26.带脉68

27.五枢68

28.维道69

29.居髎69

30.环跳69

31.风市69

32.中渎69

33.膝阳关70

34.阳陵泉70

35.阳交70

36.外丘70

37.光明70

38.阳辅70

39.悬钟71

40.丘墟71

41.足临泣71

42.地五会71

43.侠溪71

44.足窍阴71

第九节 足太阳膀胱经72

经脉循行72

主要病候72

主治概要72

本经腧穴(67穴)72

1.睛明72

2.攒竹73

3.眉冲73

4.曲差73

5.五处73

6.承光73

7.通天73

8.络却74

9.玉枕74

10.天柱74

11.大杼74

12.风门74

13.肺俞75

14.厥阴俞75

15.心俞75

16.督俞76

17.膈俞76

18.肝俞76

19.胆俞76

20.脾俞76

21.胃俞77

22.三焦俞77

23.肾俞77

24.气海俞77

25.大肠俞77

26.关元俞77

27.小肠俞78

28.膀胱俞78

29.中膂俞78

30.白环俞78

31.上髎78

32.次髎78

33.中髎78

34.下髎78

35.会阳79

36.承扶79

37.殷门79

38.浮郄79

39.委阳79

40.委中79

41.附分80

42.魄户80

43.膏肓80

44.神堂80

45.譩譆80

46.膈关80

47.魂门80

48.阳纲81

49.意舍81

50.胃仓81

51.肓门81

52.志室81

53.胞肓81

54.秩边81

55.合阳81

56.承筋81

57.承山82

58.飞扬82

59.跗阳82

60.昆仑82

61.仆参82

62.申脉82

63.金门83

64.京骨83

65.束骨83

66.足通谷83

67.至阴83

第十节 足太阴脾经83

经脉循行83

主要病候84

主治概要84

本经腧穴(21穴)84

1.隐白84

2.大都84

3.太白84

4.公孙84

5.商丘85

6.三阴交85

7.漏谷86

8.地机86

9.阴陵泉86

10.血海86

11.箕门86

12.冲门86

13.府舍87

14.腹结87

15.大横87

16.腹哀87

17.食窦87

18.天溪87

19.胸乡88

20.周荣88

21.大包88

第十一节 足厥阴肝经88

经脉循行88

主要病候88

主治概要88

本经腧穴(14穴)88

1.大敦89

2.行间89

3.太冲89

4.中封90

5.蠡沟90

6.中都90

7.膝关90

8.曲泉90

9.阴包91

10.足五里91

11.阴廉91

12.急脉91

13.章门91

14.期门92

第十二节 足少阴肾经92

经脉循行92

主要病候92

主治概要92

本经腧穴(27穴)92

1.涌泉92

2.然谷93

3.太溪93

4.大钟94

5.水泉94

6.照海94

7.复溜94

8.交信94

9.筑宾94

10.阴谷95

11.横骨95

12.大赫95

13.气穴95

14.四满95

15.中注95

16.肓俞95

17.商曲96

18.石关96

19.阴都96

20.腹通谷96

21.幽门96

22.步廊96

23.神封96

24.灵墟96

25.神藏96

26.彧中97

27.俞府97

第十三节 督脉97

经脉循行97

主要病候97

主治概要97

本经腧穴(28穴)97

1.长强97

2.腰俞98

3.腰阳关98

4.命门98

5.悬枢98

6.脊中98

7.中枢99

8.筋缩99

9.至阳99

10.灵台99

11.神道99

12.身柱100

13.陶道100

14.大椎100

15.哑门100

16.风府100

17.脑户101

18.强间101

19.后顶101

20.百会101

21.前顶102

22.囟会102

23.上星102

24.神庭102

25.素髎102

26.水沟102

27.兑端103

28.龈交103

第十四节 任脉103

经脉循行103

主要病候103

主治概要103

本经腧穴(24穴)104

1.会阴104

2.曲骨104

3.中极104

4.关元105

5.石门106

6.气海106

7.阴交106

8.神阙106

9.水分106

10.下脘106

11.建里107

12.中脘107

13.上脘107

14.巨阙107

15.鸠尾107

16.中庭108

17.膻中108

18.玉堂108

19.紫宫108

20.华盖108

21.璇玑108

22.天突108

23.廉泉109

24.承浆109

第十五节 常用经外奇穴110

一、头颈部穴110

1.四神聪110

2.印堂110

3.鱼腰110

4.太阳110

5.牵正110

6.夹承浆111

7.耳尖111

8.翳明111

9.球后111

10.金津玉液111

11.安眠112

二、背腰部穴112

1.定喘112

2.夹脊112

3.腰眼112

4.十七椎113

5.腰奇113

三、胸腹部穴113

1.子宫113

2.三角灸113

四、上肢部穴114

1.十宣114

2.四缝114

3.八邪115

4.落枕穴115

5.腰痛点115

6.二白115

五、下肢部穴115

1.鹤顶115

2.膝眼115

3.百虫窝116

4.胆囊穴116

5.阑尾穴116

6.八风117

中篇 针法灸法118

第四章 毫针刺法118

第一节 针具及练针法118

一、针具118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118

(二)毫针的检查和保藏119

二、练针法120

(一)指力练习120

(二)手法练习120

(三)自身试针120

第二节 针刺前的准备121

一、选择针具121

二、安排体位121

三、消毒123

(一)针具器械消毒123

(二)医生手指消毒123

(三)施术部位消毒123

第三节 操作方法123

一、进针法123

(一)单手进针法124

(二)双手进针法124

(三)管针进针法125

二、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125

(一)针刺的角度126

(二)针刺的方向126

(三)针刺的深度126

三、行针与得气127

(一)行针127

(二)得气129

四、针刺补泻130

(一)机能状态131

(二)腧穴特性131

(三)针刺手法131

五、留针与出针132

(一)留针132

(二)出针133

第四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133

一、晕针133

二、滞针134

三、弯针134

四、断针134

五、出血与血肿135

六、外伤性气胸135

第五节 针刺注意事项135

第五章 灸法、拔罐法137

第一节 灸法137

一、灸用材料137

二、灸法的作用137

(一)温经散寒137

(二)回阳固脱138

(三)消瘀散结138

(四)防病保健138

三、灸法的种类及操作138

(一)艾炷灸139

(二)艾条灸140

(三)温针灸142

(四)温灸器灸142

(五)其他灸法142

四、灸法的注意事项143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143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143

(三)施灸的禁忌143

(四)灸后的处理143

第二节 拔罐法143

一、罐的种类144

(一)竹罐144

(二)陶罐144

(三)玻璃罐144

二、吸附操作方法144

(一)闪火法144

(二)投火法144

(三)贴棉法145

(四)架火法145

三、临床应用方法145

(一)单罐145

(二)多罐145

(三)闪罐法145

(四)走罐法145

(五)留针拔罐法146

(六)刺络拔罐法146

四、拔罐法的作用和适应范围146

五、注意事项146

第六章 三棱针、皮肤针、电针法、穴位注射法148

第一节 三棱针法148

一、操作方法148

(一)持针式148

(二)消毒149

(三)针刺方法149

二、适应范围150

三、注意事项150

第二节 皮肤针法150

一、操作方法151

(一)叩刺部位151

(二)刺激强度与疗程151

(三)操作151

二、适应范围151

三、注意事项152

第三节 电针疗法152

一、操作方法152

(一)配穴处方152

(二)电针方法152

(三)电流的刺激强度153

二、适应范围153

三、注意事项153

第四节 穴位注射疗法154

一、操作方法154

(一)针具154

(二)穴位选择154

(三)常用药物154

(四)注射剂量154

(五)操作及疗程155

二、适应范围155

三、注意事项155

「附」埋线法简介156

第七章 耳针、头针158

第一节 耳针158

一、耳郭表面解剖159

二、耳穴的分布、定位和主治159

(一)耳穴的分布159

(二)耳穴的定位和主治160

三、耳穴的临床应用160

(一)耳穴的适应范围160

(二)选穴原则165

四、操作方法165

(一)毫针刺法165

(二)电针法165

(三)埋针法165

(四)压丸法165

(五)穴位注射法166

五、注意事项166

第二节 头针166

一、标准头穴线定位及主治167

二、操作方法168

三、适应范围169

四、注意事项169

下篇 针灸治疗171

第八章 针灸治疗概述171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171

一、疏通经络171

二、扶正祛邪171

三、调和阴阳171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172

一、补虚泻实172

二、清热温寒172

三、治病求本173

四、三因制宜173

第三节 针灸处方174

一、选穴原则174

(一)按部位选穴174

(二)辨证与对症选穴174

二、配穴方法174

(一)按经脉配穴法175

(二)按部位配穴法175

三、刺灸法的选择175

(一)疗法的选择175

(二)操作方法的选择176

(三)治疗时机的选择176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176

一、五输穴的临床运用176

二、原穴和络穴的应用178

三、俞穴和募穴的应用179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179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180

六、郄穴的临床应用180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181

第九章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182

第一节 内科病证182

一、腰痛182

二、痹证183

三、癃闭185

四、感冒186

五、哮喘188

六、胃痛189

七、呕吐191

八、腹痛192

九、泄泻193

十、头痛195

十一、中风197

十二、面瘫200

第二节 妇、儿科病证202

一、痛经202

二、闭经204

三、崩漏205

四、带下207

五、胎位不正208

六、阴挺209

七、疳积211

八、遗尿212

九、急惊风213

第三节 五官科病证214

一、近视214

二、麦粒肿215

三、目赤肿痛217

四、牙痛218

五、耳鸣、耳聋219

六、咽喉肿痛221

第四节 皮外骨伤科病证222

一、落枕222

二、痔疮224

三、脱肛225

四、乳痈226

五、风疹227

六、痄腮228

第五节 急症230

一、晕厥230

二、心绞痛231

三、胆绞痛233

第六节 其他234

一、肥胖症234

二、美容235

三、延缓衰老236

四、戒烟综合征237

五、戒毒综合征237

附篇 参考资料239

第一部分 古代体表部位名词解释239

一、头颈部239

二、躯干部240

三、上肢部241

四、下肢部242

第二部分 针灸经文节录242

一、《灵枢·本输》242

二、《灵枢·小针解》244

三、《灵枢·官针》245

第三部分 古代针灸歌赋辑要246

一、《玉龙歌》246

二、《标幽赋》248

三、《百症赋》249

四、《肘后歌》250

五、《金针赋》251

六、《通玄指要赋》253

七、《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254

八、《四总穴歌》255

第四部分 针灸学近代研究进展255

一、关于经络研究概况255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255

(二)经络的形态学研究257

(三)针刺作用传导途径的研究258

二、关于腧穴研究概况260

(一)腧穴的形态结构研究260

(二)腧穴功能特异性的研究261

(三)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261

(四)经穴与脏腑相关及腧穴在临床诊断上的研究262

三、关于针灸作用及其原理的研究概况263

(一)镇痛作用的研究263

(二)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265

(三)针灸增强机体防御免疫的作用267

参考文献2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