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建筑60年 1949-2009 历史纵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建筑60年 1949-2009 历史纵览
  • 邹德侬,王明贤,张向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1357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114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建筑工业-工业史-中国-1949~2009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建筑60年 1949-2009 历史纵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1949~1959年经济建设高潮中对建筑现代性和纪念性的探索1

一、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建筑的现代性延续(1949~1952)1

(一)中国现代建筑的起源及其发展1

(二)共和国初建时的国际国内背景4

(三)经济恢复时期建筑现代性延续7

二、“一五”计划时期建筑民族形式与纪念性(1953~1957)20

(一)“一五”计划和苏联援建156项20

(二)梁思成的建筑理论及其悲剧23

(三)民族形式对人民胜利的纪念25

(四)摆脱宫殿式的其他探新活动36

(五)建筑中的第一次反浪费运动42

三、建国十年建筑纪念碑及现代性再探索(1958~1959)44

(一)“三面红旗”指引方向44

(二)首都十大建筑巡礼46

(三)建筑技术革新初潮53

(四)探索建筑理论高潮58

(五)域外建筑初试锋芒60

第二章 建筑在国家发展低潮中的全局停滞和局部前进(1960~1978)63

一、大跃进大天灾的大调整63

(一)大天灾加苏联撕毁援助合同63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63

(三)政治左转阶级斗争一抓就灵64

二、文化革命自设计革命始65

(一)打破苏修的条条框框65

(二)解剖麻雀和下楼出院65

(三)建筑领域的空前劫难65

三、全局的停滞局部的前进66

(一)政治建筑象征性66

(二)自发自强地域性71

(三)得天独厚领域性75

(四)隔而不绝现代性84

(五)文革建筑的句号87

第三章 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建筑自发的中国特色探索(1980~1989)89

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性历史发展的新时期89

(一)政治拨乱反正89

(二)经济战略转移89

(三)建筑文化开放90

(四)重塑创作环境91

二、繁荣建筑创作纠正千篇一律94

(一)学界谈论着焦点话题94

(二)建筑理论与历史重建98

(三)砸烂之后的古典复兴100

三、地域建筑是繁荣创作先锋106

(一)福建:风景区大城市同时并举107

(二)江浙:主流地区的传统和现代109

(三)川陕:民居是建筑风格的源泉112

(四)新疆:民族形式向地域性转换113

(五)北方:延续旧城文脉有机更新116

(六)景园:由传统而创新的新消息119

四、自发中国特色建筑的重启124

(一)小型建筑起步,朴素的经典现代建筑原则124

(二)立足现实国情,从现代性出发探索新形象127

(三)整体建筑语言,建筑艺术中的整体性观念130

(四)技术观合国情,低技术和适宜技术的应用132

五、几项影响深远的建筑探索133

(一)旅馆带头:探索设计新观念133

(二)特区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139

(三)重建唐山:废墟上的新家园143

(四)城乡住宅:人本主义的回归146

第四章 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的建筑大潮(1990~1999)157

一、理论带动建设高潮157

(一)南巡讲话奠定建设理论157

(二)上海浦东开发掀起高潮157

(三)全国性的房地产大开发159

(四)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实施160

二、超越经典现代建筑161

(一)经典建筑类型的新表现162

(二)建筑环境意识的新觉醒188

(三)建筑创作文化观的重建194

(四)基于本体的象征与隐喻201

三、建筑理论家贡献之管窥205

(一)周卜颐(1914~2003)206

(二)汪坦(1916~2001)206

(三)戴念慈(1920~1991)207

(四)吴良镛(1922~)207

(五)罗小未(1925~)207

(六)陈志华(1929~)208

(七)吴焕加(1929~)208

(八)刘先觉(1931~)209

(九)张钦楠(1931~)209

(十)彭一刚(1932~)210

(十一)侯幼彬(1932~)210

(十二)曾昭奋(1935~)211

(十三)顾孟潮(1939~)211

(十四)布正伟(1939~)212

(十五)郑时龄(1941~)212

四、作品的外出和外来213

(一)从援外到开拓国外市场213

(二)外来作品经验超越形式220

(三)对引进建筑理论的观察224

五、迎接21世纪的花束225

(一)首都国际机场航站楼总结新意识225

(二)国家大剧院预示新观念227

(三)国际建协大会的新方向228

第五章 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21世纪初建筑探新概览(2000~2009)233

一、中国经济渐融入全球化233

二、打开新视野寻求新答案234

(一)建筑创作发挥个性234

(二)集群设计的新实践242

(三)旧建筑城区的新生248

(四)可持续发展的初探252

(五)数字建构的新手段254

三、中青年建筑师实验探新254

(一)海归建筑师的实验255

(二)本土建筑师的探新259

(三)建筑展与建筑创新263

四、外来建筑作品的再思考266

(一)外国建筑师新作的启发266

(二)对外来建筑作品的争论272

五、引世界瞩目的奥运建筑273

(一)绿色、科技和人文奥运273

(二)通过奥运场馆总结体育建筑273

(三)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277

六、汶川大地震与灾后重建278

七、小结280

参考文献283

附录《中国现代建筑史》大事年表(1949~2009)2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