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南山区复杂岩土工程研究与实践 瀑布沟水电站汉源新县城移民迁建工程【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李文纲,陈卫东,张延柱,梁宇主编;苏鹏云,文继涛,安世泽,余江展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1704821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山区-岩土工程-研究-西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南山区复杂岩土工程研究与实践 瀑布沟水电站汉源新县城移民迁建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概论3
1瀑布沟水电站枢纽工程与移民工程概况3
1.1 水电枢纽工程概况3
1.1.1 地理位置及工程规模3
1.1.2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3
1.1.3 勘测设计过程4
1.1.4 工程建设情况6
1.2 水库移民工程概况6
1.2.1 水库淹没及移民搬迁规模6
1.2.2 水库移民安置实施规划6
1.2.3 专项基础设施实施规划7
2汉源新县城选址与建设8
2.1 概述8
2.2 县城新址选择9
2.2.1 新址初选9
2.2.2 新址比较与选定10
2.3 新县城规划勘察设计10
2.3.1 总体规划勘察设计10
2.3.2 详细规划勘察设计11
2.4 施工详图设计12
3汉源新县城勘察设计主要内容和特点14
3.1 岩土工程勘察14
3.1.1 场平工程14
3.1.2 工业与民用建筑18
3.2 岩土工程设计19
3.2.1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19
3.2.2 挡墙工程设计20
3.3 岩土工程监测23
第2篇 岩土工程勘察29
4区域地质环境29
4.1 地貌形态特征29
4.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31
4.3 地震地质特征及地震动参数38
4.3.1 地震地质特征38
4.3.2 地震动参数39
4.4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42
5新县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44
5.1 地形地貌44
5.2 地层岩性45
5.3 地质构造48
5.3.1 次级褶皱48
5.3.2 小断层48
5.3.3 层间错动带与软弱夹层49
5.3.4 节理裂隙51
5.4 水文地质条件51
5.4.1 含水系统组成特征52
5.4.2 地下水基本类型及其赋存特征52
5.4.3 地下水水质类型及其腐蚀性评价53
5.5 不良地质现象54
5.5.1 岩体风化55
5.5.2 岩体卸荷56
5.5.3 崩塌56
5.5.4 滑坡56
5.5.5 岩溶57
5.5.6 采空区57
5.5.7 膨胀土58
5.5.8 “昔格达组”岩层58
5.5.9 冲沟泥石流58
5.6 场地稳定性与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59
5.6.1 场地工程地质分区59
5.6.2 场地稳定性评价63
5.6.3 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64
6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67
6.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67
6.1.1 研究思路及内容67
6.1.2 研究技术路线68
6.2 岩体结构及工程地质特性68
6.2.1 地层岩性及其组合特征68
6.2.2 岩体结构类型及特征70
6.2.3 岩体物理力学特性71
6.3 软弱夹层类型及工程地质特性76
6.3.1 软弱夹层成因类型及特征76
6.3.2 软弱夹层物理力学特性78
6.4 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机理研究88
6.4.1 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因素分析88
6.4.2 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89
6.4.3 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93
6.5 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95
6.5.1 计算方法选取95
6.5.2 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96
6.5.3 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100
6.6 小结101
7高切坡稳定性研究103
7.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103
7.1.1 研究思路103
7.1.2 技术路线103
7.2 高切坡分类及特征105
7.2.1 高切坡分类105
7.2.2 高切坡特征107
7.3 高切坡变形破坏模式110
7.3.1 土质高切坡110
7.3.2 岩质高切坡113
7.3.3 岩土混合高切坡116
7.4 高切坡稳定性评价及工程处理建议117
7.4.1 稳定性定性分析评价117
7.4.2 稳定性定量分析评价118
7.4.3 稳定性综合评价121
7.4.4 处理措施建议122
7.5 实例分析122
7.5.1 西区M-2复合安置1号B地块土质高切坡122
7.5.2 扩大西区N-2内部道路西侧岩质高切坡125
7.5.3 西区9号次干道西侧岩土混合高切坡129
7.5.4 东区T4地块1号挡墙南段高切坡132
7.6 小结134
8滑坡稳定性研究136
8.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136
8.1.1 研究思路136
8.1.2 技术路线136
8.2 滑坡类型及特征138
8.2.1 滑坡分布与分类138
8.2.2 滑坡发育特征141
8.3 乱石岗滑坡及影响区143
8.3.1 概述143
8.3.2 滑坡基本特征144
8.3.3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150
8.3.4 滑坡及影响区稳定性评价152
8.3.5 滑坡及影响区变形岩体治理措施建议172
8.4 汉源二中体育场后侧滑坡172
8.4.1 概述172
8.4.2 滑坡基本特征173
8.4.3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175
8.4.4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176
8.5 肖家沟滑坡178
8.5.1 概述178
8.5.2 滑坡基本特征178
8.5.3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179
8.5.4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180
8.6 西区8号次干道滑坡群182
8.6.1 概述182
8.6.2 滑坡群基本特征182
8.6.3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182
8.6.4 典型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185
8.7 污水处理厂潜在不稳定斜坡191
8.7.1 概述191
8.7.2 潜在不稳定斜坡192
8.7.3 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机制193
8.7.4 潜在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193
8.8 小结197
9采空区稳定性研究200
9.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00
9.1.1 研究思路200
9.1.2 技术路线201
9.2 含煤地层分布与开采状况201
9.2.1 含煤地层分布201
9.2.2 煤层开采状况203
9.3 采空区的变形破坏特征207
9.4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211
9.4.1 采空区稳定性定性分析211
9.4.2 采空区稳定性验算及评价212
9.5 小结221
10岩溶地基稳定性研究222
10.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22
10.1.1 研究思路222
10.1.2 技术路线223
10.2 岩溶发育条件与特征223
10.2.1 碳酸盐岩分布及层组类型223
10.2.2 岩溶发育特征224
10.2.3 岩溶发育条件与分期228
10.2.4 岩溶发育的工程特性230
10.3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处理建议231
10.3.1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231
10.3.2 岩溶地基处理措施研究231
10.4 小结232
11特殊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233
11.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33
11.1.1 研究思路233
11.1.2 技术路线234
11.2 膨胀土地基234
11.2.1 膨胀土的分布234
11.2.2 膨胀土的工程地质性质235
11.2.3 膨胀土的工程地质评价及处理建议238
11.3 “昔格达组”地基239
11.3.1 “昔格达组”的特性239
11.3.2 “昔格达组”的工程地质评价及处理建议242
第3篇 岩土工程设计247
12地质灾害治理设计247
12.1 乱石岗滑坡及影响区治理工程247
12.1.1 设计依据和基本资料247
12.1.2 治理方案设计249
12.1.3 三维数值复核分析261
12.1.4 运行情况评价264
12.2 汉源二中体育场后侧滑坡264
12.2.1 地质概况264
12.2.2 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265
12.2.3 治理设计266
12.3 西区8号次干道滑坡群治理工程268
12.3.1 简述268
12.3.2 地质概况269
12.3.3 治理原则269
12.3.4 主要设计成果270
12.3.5 设计特点273
12.4 污水处理厂潜在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273
12.4.1 地质概况273
12.4.2 潜在不稳定斜坡分区及稳定性分析274
12.4.3 治理原则275
12.4.4 主要设计成果275
12.4.5 设计特点276
12.5 净水厂及有色金属总厂后缘滑坡治理工程276
12.5.1 地质概况276
12.5.2 设计原则277
12.5.3 主要设计成果277
12.5.4 设计特点278
12.6 小结278
13挡墙工程设计280
13.1 概述280
13.2 设计基本资料281
13.2.1 设计依据281
13.2.2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281
13.2.3 设计地震动参数282
13.3 设计原则及选型282
13.3.1 设计采用规范282
13.3.2 挡墙布置原则282
13.3.3 挡墙设计原则283
13.3.4 挡墙设计选型283
13.4 设计参数和设计公式选取284
13.4.1 挡土墙设计安全等级284
13.4.2 挡土墙设计荷载选取285
13.4.3 挡土墙设计荷载组合285
13.4.4 挡土墙设计材料取值286
13.4.5 挡土墙设计标准286
13.4.6 设计公式选用287
13.5 主要技术问题研究287
13.5.1 含软弱夹层顺向坡岩石侧向压力计算287
13.5.2 含软弱夹层顺向坡挡墙抗滑设计289
13.5.3 单排桩基托梁挡墙设计292
13.5.4 双排桩基高承台式挡墙计算296
13.5.5 桩板挡墙间的挡土板(墙)形式选择297
13.5.6 承受较大水平推力挡墙结构297
13.6 典型挡墙设计实例299
13.6.1 衡重式挡墙设计实例299
13.6.2 桩板式挡墙设计实例301
13.6.3 桩基托梁式挡墙设计实例304
13.6.4 高填方下挡墙设计实例306
13.6.5 不同墙高和地质条件下的挡墙选型实例308
13.6.6 上挡下护挡墙设计实例310
13.6.7 锚索加固桩板挡墙实例312
13.6.8 锚拉桩治理高边坡实例316
13.6.9 强夯法处理深回填区挡墙基础实例321
13.7 小结323
第4篇 岩土工程监测327
14概况327
14.1 监测目的327
14.2 监测范围与重点327
14.2.1 监测范围327
14.2.2 监测重点328
15场地整体稳定性监测分析与评价329
15.1 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329
15.2 典型剖面监测成果分析330
15.2.1 2-2′监测剖面330
15.2.2 3-3′监测剖面331
15.2.3 4-4′监测剖面332
15.2.4 6-6′监测剖面333
15.2.5 7-7′监测剖面335
15.2.6 8-8′监测剖面337
15.2.7 10-10′监测剖面338
15.2.8 12-12′监测剖面340
15.2.9 13-13′监测剖面340
15.2.10 14-14′监测剖面341
15.2.11 15-15′监测剖面343
15.3 监测成果评价344
16地灾点和周边地段稳定性监测分析与评价346
16.1 乱石岗滑坡堆积区及拉裂松动区346
16.1.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346
16.1.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347
16.1.3 地下水动态监测348
16.1.4 监测成果评价348
16.2 乱石岗滑坡后缘松弛区及M1-M2地块348
16.2.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349
16.2.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349
16.2.3 地下水动态监测350
16.2.4 支护效应监测350
16.2.5 监测成果评价356
16.3 富塘滑坡堆积区及N1-N3地块358
16.3.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358
16.3.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359
16.3.3 地下水动态监测359
16.3.4 支护效应监测359
16.3.5 监测成果评价362
16.4 康家坪古滑坡堆积区363
16.4.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363
16.4.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364
16.4.3 地下水动态监测365
16.4.4 支护效应监测366
16.4.5 监测成果评价366
16.5 煤层采空区367
16.5.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367
16.5.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369
16.5.3 监测成果评价369
16.6 东区灰岩场地369
16.6.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369
16.6.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370
16.6.3 地下水动态监测371
16.6.4 监测成果评价371
16.7 萝卜岗后坡371
16.7.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371
16.7.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372
16.7.3 监测成果评价373
16.8 萝卜岗环周边库岸373
16.8.1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374
16.8.2 地下深部位移监测375
16.8.3 地下水动态监测376
16.8.4 监测成果评价377
17建筑基础及其支挡结构稳定性监测分析与评价378
17.1 行政办公用地378
17.1.1 第一行政中心后坡378
17.1.2 电力公司后坡锚索桩板墙379
17.1.3 法院挡墙380
17.1.4 监测成果评价381
17.2 教育机构用地381
17.2.1 汉源二中操场381
17.2.2 富林一小操场382
17.2.3 监测成果评价383
17.3 医疗卫生用地383
17.3.1 妇幼保健院M-4挡墙383
17.3.2 妇幼保健院前缘预应力锚索墙388
17.3.3 监测成果评价388
17.4 复合安置用地389
17.4.1 1-A区389
17.4.2 1-B区390
17.4.3 监测成果评价393
参考文献394
后记395
热门推荐
- 2362650.html
- 359280.html
- 1812696.html
- 3382914.html
- 3509213.html
- 3149847.html
- 3309245.html
- 2486824.html
- 2345858.html
- 3572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09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61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45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30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67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19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68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17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86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