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系统针灸学 复兴《体表医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系统针灸学 复兴《体表医学》
  • 朱兵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8608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61页
  • 文件大小:333MB
  • 文件页数:681页
  • 主题词:针灸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系统针灸学 复兴《体表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导论2

第一章 针灸与生物进化2

第一节 体表刺激与“皮-脑轴”4

第二节 体表抗痛结构的形成是生存进化的必备条件5

第三节 体表-内脏的特定联系是动物进化的必然选择6

第二章 世界体表刺激疗法11

第一节 刺络和放血疗法11

第二节 刺青疗法18

第三节 热灼疗法19

第四节 药膏贴敷法治疗22

第五节 拔罐疗法23

第六节 其他体表刺激疗法28

一、刮痧疗法28

二、按摩疗法28

三、电刺激疗法30

第二篇 东西方医学的起源、进化和发展34

第三章 西方医学发展过程及模式34

第一节 本能医学阶段34

第二节 经验医学阶段34

第三节 朴素理论医学阶段35

第四节 实验医学阶段36

第五节 现代医学科学37

第六节 血液循环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及完善38

第四章 中医学的建立和发展41

第一节 中医学实践和理论的创立41

第二节 中西医汇通促进针灸学发展43

一、中医理论“脉”与“经”的演变43

二、“神经”一词传入中国的演变过程45

三、“神经”一词在中日两国奠基与“经络”功能联系46

四、“经”和“脉”上古音的汉语和印欧语系考48

第三节 针灸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49

第三篇 针灸效应的传八系统54

第五章 与针灸相关的外周感受系统54

第一节 皮肤细胞作为最前沿的感觉系统54

第二节 感觉神经的轴突55

一、感觉神经纤维的结构55

二、感觉神经轴突的感受位置56

三、感受器电位57

四、感觉传入信息的编码57

五、初级感觉传入纤维58

第三节 机械感受器59

一、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学特征59

二、传递触压觉的机械感受器60

三、低阈值机械C-型感受器62

四、振动觉62

五、机械感受器激活的分子机制63

六、触压觉的传递通路64

第四节 温度感受器和伤害感受器64

一、温度感受器64

二、伤害感受器65

第五节 关节感受器65

第六节 肌肉感受器66

一、肌梭和腱器官的结构及反应特性66

二、肌肉Ⅰa类传入纤维68

三、肌肉Ⅰb类传入纤维69

四、肌肉Ⅱ类传入纤维69

五、骨骼肌中Ⅲ、Ⅳ类感觉神经的功能69

第六章 穴位的本态71

第一节 关于穴位的起源与演化71

第二节 穴位与皮肤的结构与功能73

一、皮肤的一般结构与功能73

二、皮肤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77

三、皮肤是重要的神经-免疫器官79

四、“皮-脑轴”与穴位的广谱效应82

第三节 经穴的组织学特征及神经的分布83

一、经穴部位周围神经的分布83

二、涉及产生针感的感受器86

三、针灸信号的传入途径87

四、针刺与热灸激活感受器的种类特点及传导通路差异90

五、穴位的某些形态学特征93

六、穴位形态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疑义94

第四节 经穴与体表反应点96

一、经穴与运动点、触发点的关系96

二、经穴与皮肤活动点的关系97

三、经穴与Voll电针的关系98

四、经穴与良导络的关系99

第五节 微针系统99

第六节 穴位在医疗实践中的位置103

第七节 穴位的敏化现象:“静息态”和“激活态”106

一、疾病状态下相应穴区和感觉敏感区分布范围的关系107

二、穴位敏化现象的外周机制111

三、敏感穴区肥大细胞功能的变化115

四、穴位敏化现象的外周与中枢机制117

第八节 电针与热灸的有效刺激强度123

第九节 古代针灸器械已经决定了穴位刺激的性质125

第十节 穴位应该是什么129

第四篇 针灸触发的广谱反应系统136

第七章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136

第一节 针灸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137

第二节 针灸对迷走-胰岛系统功能的调节139

第三节 针灸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影响142

第四节 针灸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调节149

第五节 针刺抗衰老的效应153

第八章 针灸触发的神经-免疫系统功能反应160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160

一、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160

二、免疫组织与器官161

三、免疫细胞和分子161

四、免疫应答与免疫病理162

第二节 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162

一、针灸调节免疫细胞163

二、针刺调节免疫分子169

三、针刺激活神经-免疫相互作用170

四、针刺激活迷走神经调控炎症反应170

第九章 针灸效应与应激反应178

第一节 应激效应和应激刺激179

第二节 应激激素180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180

二、脑肽类物质和神经调节物质的变化183

第三节 应激状态下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反应184

一、心因性应激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变化反应184

二、冷加压应激实验187

第四节 应激状态下的消化系统功能反应187

第五节 应激状态下的生殖系统功能反应189

第六节 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活动的变化189

第七节 应激引起的镇痛效应191

一、剧烈运动应激引起的镇痛192

二、冷加压应激引起的镇痛192

三、心理紧张性应激引起的镇痛效应192

四、阴道刺激产生的镇痛效应192

五、应激产生镇痛效应的机制193

六、应激引起的致痛效应194

第八节 针灸作用涉及应激效应195

第十章 系统生物学与针灸研究200

第一节 系统生物学概述200

第二节 系统生物学与针灸研究的关系202

一、系统生物学为当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02

二、系统生物学与针灸研究的相似之处与不同点205

三、系统生物学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206

第三节 系统生物学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208

一、系统生物学与针灸效应的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研究208

二、系统生物学与穴位效应特性及量-效关系研究212

三、系统生物学与针灸效应的个体化差异研究213

四、讨论与前景展望214

第五篇 针灸镇痛的神经科学基础220

第十一章 疼痛生理学220

第一节 疼痛概念的起源和发展221

第二节 痛觉学说的创立222

一、特异学说222

二、强度学说223

三、型式学说224

四、闸门控制学说225

第三节 伤害感受器228

一、机械伤害感受器229

二、C-多型伤害感受器230

三、冷伤害感受器230

四、肌肉和关节伤害感受器231

五、内脏伤害感受器231

六、伤害感受器激活的分子机制231

七、伤害感受器的动力学改变——外周敏化234

第四节 痛觉传入脊髓的通路及位置237

一、痛觉纤维进入脊髓的路径237

二、痛觉初级传入的神经递质237

三、背角神经元特性238

第五节 伤害性信息传递的上行通路240

一、脊丘束241

二、脊网束241

三、脊-颈-丘脑束241

四、突触后背柱纤维242

五、各传导系统的功能意义242

第六节 痛中枢242

第七节 延髓背侧网状亚核243

一、延髓背侧网状亚核及其周围核团神经元的一般特性244

二、异位伤害性信息在延髓背侧网状亚核神经元上的会聚244

三、延髓背侧网状亚核神经元对分级伤害性刺激发生的激活反应247

四、针刺可以激活延髓背侧网状亚核神经元248

五、吗啡对延髓背侧网状亚核神经元Aδ和C类纤维活动的影响249

六、激活延髓背侧网状亚核神经元的上行通路249

七、涉及延髓背侧网状亚核的脊髓下行通路250

八、伤害性信号在延髓背侧网状亚核神经元上的相互作用250

九、延髓背侧网状亚核在痛觉调制过程中的功能意义251

第十二章 疼痛的生理学控制256

第一节 疼痛的生理学控制疗法史256

一、按摩、推拿、拔火罐256

二、热疗法257

三、对抗刺激疗法257

第二节 伤害性信息的节段性控制257

一、经皮神经电刺激法258

二、振动镇痛法259

三、背柱刺激镇痛法259

第三节 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259

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核心261

二、延髓头端腹内侧核群: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重要驿站262

第四节 脑干下行性正反馈和易化控制系统266

第五节 强刺激引起的身体广泛区域的镇痛效应267

一、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267

二、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仅能被伤害性强度的刺激触发268

三、对伤害性范围内的刺激发生分级的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效应269

四、在实验性慢性痛的动物模型触发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效应的阈值降低270

五、针刺镇痛与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270

六、鞘内注射吗啡对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效应的阻断作用271

七、触发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效应的上行通路位于脊髓腹外侧索271

八、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效应涉及5-羟色胺能下行环路272

九、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涉及阿片能下行通路272

十、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引起会聚神经元超极化272

十一、触发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效应的下行通路位于脊髓背外侧束273

十二、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与吗啡镇痛273

十三、人类的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效应和对痛觉的感觉分辨影响274

十四、涉及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效应的中枢结构275

十五、人类不同群体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系统的差异276

十六、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的临床意义276

十七、弥漫性伤害抑制性控制的功能意义277

第六节 慢性疼痛与中枢敏化277

第十三章 针刺镇痛的机制283

第一节 针刺激活的外周传入神经纤维284

第二节 电针镇痛效应与电脉冲频率的关系287

第三节 针刺镇痛的脊髓机制288

一、来自穴位的传入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激活作用288

二、来自穴位的传入向脊髓上中枢的传递289

三、触发针刺镇痛效应的脊髓上中枢下行通路289

四、针刺对伤害性信息初级传入的抑制作用290

第四节 脊髓上中枢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290

一、针刺对内源性镇痛系统的激活作用290

二、中脑边缘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291

第五节 伤害性信号和针刺信号在丘脑水平的相互作用292

第六节 大脑皮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机制293

第七节 针灸镇痛效应与穴位及神经节段的关系294

第八节 针刺镇痛效应的局部机制297

第九节 针灸引起全身性镇痛效应的机制299

第十节 针刺镇痛的脑影像学研究304

第十一节 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307

一、神经递质参与介导针刺镇痛307

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311

三、可能的分子机制314

四、针刺麻醉临床研究315

第十二节 慢性疼痛与针刺镇痛效应316

第六篇 经脉-脏腑相关论324

第十四章 经脉与脏腑的关系324

第一节 一脏(腑)多经司控325

第二节 多脏腑病症——经(穴)司控327

第三节 一脏(腑)受多条经脉穴位调控359

第四节 穴位效应的特异性和广谱性359

第十五章 躯体的分节361

第一节 胚胎发育过程中内脏与体节的位置关系363

第二节 皮肤的神经节段性分布364

第三节 肌肉的神经节段性分布368

第四节 内脏器官的神经节段性分布371

第五节 动物的皮节374

第十六章 躯体-交感神经-内脏联系382

第一节 躯体-内脏反射的概述382

第二节 躯体内脏冲动向脊神经节的传递和整合作用387

一、内脏神经传入纤维的数量及空间分布387

二、脊髓初级传入神经元的分支现象387

三、躯体-内脏传入在脊神经节的会聚作用389

四、轴突反射392

五、背根反射393

六、脊神经节细胞向脊髓的投射395

第三节 躯体-内脏冲动向脊髓的传递395

一、上胸节段的交感传入纤维396

二、下胸节段的交感传入纤维396

三、腰骶段交感传入纤维397

四、躯体传入397

第四节 内脏-躯体传入在脊髓的整合作用397

一、内脏痛和牵涉痛397

二、内脏-躯体传入在脊髓的整合型式399

三、内脏-躯体传入的节段性会聚399

四、躯体-内脏节段性传入在脊髓的相互影响402

五、传递内脏感觉信息的上行束406

六、内脏-躯体神经元脊髓上中枢的调控作用407

七、脊髓孤束核系统414

第五节 体表传入引起的交感反射414

一、引起躯体交感反射的传入系统415

二、脊髓间及脊髓上中枢介导的躯体交感反射416

三、躯体交感反射的特点417

第六节 体表传入引发的内脏功能调节419

一、躯体-心血管系统反射419

二、躯体-消化系统反射424

三、躯体-泌尿生殖系统反射428

第七节 针灸对内脏功能活动的调节431

一、内脏疾病在体表的反应和相关机制431

二、针灸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435

三、针灸对胃肠运动的调节440

四、针灸对泌尿系统的调节450

五、针灸对内脏功能调节的功能意义451

第十七章 耳-迷走神经联系460

第一节 耳廓发生与神经支配的关系461

第二节 耳针疗法的发展463

第三节 耳-迷走神经联系理论466

一、耳-迷走反射或现象466

二、耳-迷走反射或现象的联系路径472

三、耳-迷走神经联系理论的提出475

第四节 耳-迷走神经联系:基础与临床475

一、迷走神经耳支存在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476

二、耳-迷走神经联系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477

三、耳-迷走神经联系与糖尿病480

四、耳-迷走联系与癫痫治疗483

五、耳-迷走联系与抑郁症治疗485

第五节 经耳迷走神经刺激487

第七篇 针灸疗法的病理生理学494

第十八章 内关穴与冠心病494

第一节 历代医书对内关穴主治的描述494

第二节 内关穴与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关的形态学基础495

第三节 冠心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495

第四节 内关穴效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497

第十九章 脑卒中后的针灸康复治疗505

第一节 脑卒中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理505

第二节 沿躯体同侧走行的传导束在脑卒中康复中的意义506

第三节 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的应用508

一、针灸疗法对脑卒中的治疗效应508

二、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的机制510

三、脑卒中的特殊针法512

第八篇 经脉学说的研究516

第二十章 经络学说的创立516

第一节 其他文明古国医学中的类经脉系统516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诞生及发展522

第三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完善523

一、《黄帝内经》对经络的阐述有解剖学基础523

二、循经出现的一些生物学现象与经脉学说起源的关系524

三、病候与经络学说形成的关系524

四、“内景返观”与经脉525

第四节 经脉图、经穴图、循经感传轨迹525

第二十一章 关于经脉现象537

第一节 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537

一、循经感传的感觉性质538

二、循经感传的路线538

三、循经感传的方向及速度539

四、隐性感传现象539

五、循经感传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540

第二节 沿经脉出现的一些生物学反应540

一、经脉循行路线的电学特性540

二、可见的经脉现象:循经皮肤病542

三、经脉磁特性的实验研究543

四、经脉循行声信息特性544

五、经脉循行线能量代谢545

六、热影像显示与经脉循行研究546

七、同位素示踪与经脉循行研究547

八、筋膜结缔组织与经脉循行的关系548

九、“低流阻(组织液)通道”与经脉549

十、沿经脉腧穴离子富集现象550

第三节 经脉现象抑或普通的生物学现象551

一、循经低电阻现象、皮肤电阻与自主神经的关系551

二、经脉的红外热像特征与交感神经关系552

三、“循经皮肤病”与经脉循行的关系555

四、胚胎发育、Blaschko线与经脉循行线555

五、针灸“气至病所”与肌筋膜触发点557

第二十二章“金凤汉”经络系统561

第一节 金凤汉的“发现”563

一、凤汉系统组成563

二、凤汉管的组织结构563

三、凤汉小体的组织结构563

四、凤汉活颗粒学说564

五、凤汉液及凤汉循环系统564

六、凤汉系统的生理学特征565

七、经脉系统与凤汉系统的关系565

第二节 中国学者对“金凤汉经络系统”的验证性实验565

第三节“金凤汉经络系统”实验的重新发现567

一、新线形结构的再发现569

二、新小体样结构的再发现574

三、新线形-小体样结构与经脉的关系576

第四节 原始管道系统与经脉关系的再研究579

第五节 原始管道系统与针灸经脉关系的评价与思考582

第二十三章 经脉沟通体表-体表的联络功能——“面口合谷收”的神经科学原理585

第一节 经脉沟通体表-体表联系的临床观察585

第二节 合谷穴区与面口部两点间联系的脑机制587

第三节 合谷穴区与面口部两点间联系的脑可塑性变化590

第四节“面口合谷收”的神经科学机制597

第五节 经脉沟通体表-体表的联系是普通的生物学现象602

第二十四章 骨骼肌链-运动神经元柱与循经感传607

第一节 骨骼肌的电生理特性607

第二节 循经感传与骨骼肌的关系608

第三节 经脉穴位的电现象与神经和骨骼肌的关系609

第四节“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现象的跨神经节段传递610

一、经脉循行与骨骼肌-肌筋膜链排列的关系611

二、骨骼肌-肌筋膜的链式结构612

三、骨骼肌兴奋时形成的继发性兴奋效应614

四、骨骼肌兴奋对在体神经-肌肉的继发性刺激效应615

五、继发性兴奋的时间总和616

六、骨骼肌-肌筋膜间的兴奋传递617

七、刺激离体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引起的背根和腹根反应618

八、针刺引起循经肌电活动的时空特性618

九、影响针刺激发膀胱经肌电的因素620

十、免疫损伤运动神经元后针刺对循经肌电反应传递的影响621

第五节 循经感传与循经肌电发放622

一、正常受试者对刺激的反应622

二、无肌电信号的循经感传敏感者对刺激的反应622

三、伴随有肌电发放的循经感传敏感者对刺激的反应622

四、循经感传速度与循经肌电发放的步进速度623

五、停止刺激后循经肌电的消退623

六、循经肌电分布范围的分析624

七、膀胱经背段感传线和肌电与骨骼肌排列位置的分析624

八、循经感传与循经肌电轨迹分析625

九、循经肌电信号的分析625

第六节 循经肌电产生的机制分析625

一、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有赖于反射弧的完整性625

二、循经感传阳性者与骨骼肌活动的关系研究626

三、机械压迫能否阻断循经感传现象627

四、循经感传机制的理论思考628

第七节 运动神经元柱与循经感传机制629

第二十五章 循经感传机制与经络研究的争议634

第一节 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634

第二节 轴突反射接力联动636

第三节 循经感传现象与淋巴管系统的关系638

第四节 幻肢感传现象638

第五节 椎管内麻醉和神经根阻滞对循经感传的影响641

第六节 循经感传路线与大脑皮质感觉位域关系642

第七节 经络研究展望645

第九篇 体表医学的复兴650

第二十六章 生命的稳态系统与体表医学系统650

第一节 生命的稳态系统650

第二节 体表医学位域图653

一、疼痛治疗的位域选择653

二、内脏疾病引起疼痛症状治疗的位域选择655

三、心脏疾病治疗的位域选择655

四、消化道疾病治疗的位域选择656

五、尿潴留和尿失禁治疗的位域选择658

六、耳廓疗法的妙用659

第三节 结束语660

后记6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