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艺术史 舞蹈卷【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艺术史 舞蹈卷
  • 史仲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2502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050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1096页
  • 主题词:艺术史-中国;舞蹈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艺术史 舞蹈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远古三代舞蹈史3

第一章 概述3

第二章 远古的舞蹈艺术10

第一节 舞蹈起源的社会背景10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舞蹈的形式与内容19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至夏代舞蹈艺术的考古发现23

一、空心陶球23

二、骨笛24

三、陶鼓25

四、陶埙26

五、石磬27

六、岩画表现的舞蹈艺术28

第四节 远古舞蹈的文化内涵30

一、舞蹈艺术与物质文化30

二、舞蹈艺术与原始宗教31

三、舞蹈艺术与审美观念35

第三章 夏商时期的舞蹈艺术40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40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王室乐舞43

一、黄帝的《云门》乐舞47

二、唐尧时期的《大章》乐舞48

三、虞舜时期的纪功舞蹈《大韶》49

四、夏禹时期的王室乐舞《大夏》57

五、夏代的四夷舞60

六、夏代舞蹈印象61

第三节 商代舞蹈艺术的发展62

一、商代的代表性祭祖舞——《大濩》、《桑林》62

二、商代名目众多的求雨舞67

三、商代的巫师与巫舞72

四、商代的军旅舞蹈——振旅82

第四节 民间舞蹈的发展及演变84

先秦舞蹈史91

第一章 概述91

第二章 西周时期统治者的“制礼作乐”及主流舞蹈文化——雅乐舞蹈96

第一节 封建礼乐制度背景96

第二节 上古乐舞的集大成——《六代舞》105

第三节 雅乐舞教育体制和舞蹈教材《六小舞》115

第三章 周代民间舞蹈的多样化与流变120

第一节 关于“万舞”123

第二节 《诗经》中反映的周代民间舞125

一、周代的采诗制度与《诗经》中的舞蹈125

二、民间节日中的舞蹈场面和民俗生活中的舞蹈126

三、贵族生活中的舞蹈现象127

四、女巫艺人的舞蹈活动128

第三节 周代的代表性祭祀舞蹈和南方荆楚一带的巫舞129

一、腊祭中的舞蹈129

二、雩祭中的舞蹈131

三、傩祭中的舞蹈132

四、《九歌》中反映的南方巫舞135

五、荆楚地区的文化渊源和《九歌》的艺术特色138

第四章 周代乐舞的考古发现142

第一节 西周乐器的考古发现142

一、编钟142

二、编磬144

第二节 东周乐舞的考古发现145

第五章 “礼崩乐坏”时的东周舞蹈147

第一节 动荡的东周社会与雅乐体系的萎缩溃败147

第二节 女乐歌舞的职业化滥觞149

第三节 女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150

第六章 诸子百家的主要乐舞思想154

第一节 以孔子、公孙尼子为代表的儒家乐舞观点154

第二节 墨子的“非乐”理论157

第三节 道家对乐舞的彻底否定160

第七章 舞蹈在交流变动中逐渐形成新格局162

第一节 社会生活动荡与舞蹈交流162

第二节 先秦舞蹈的终结——雅乐古舞与女乐俗舞并存的新格局164

秦汉舞蹈史167

第一章 概述167

第二章 秦、汉时代的民间乐舞169

第一节 以手、袖为容的舞蹈169

第二节 手执武器的舞蹈173

第三节 手执乐器的舞蹈176

第三章 歌、舞、乐间奏的相和大曲181

第一节 相和歌的七种曲式182

第二节 相和歌(大曲)的演奏方式及其乐器183

第三节 汉代的相和大曲186

第四章 角抵百戏与舞蹈193

第一节 角抵的起源与角抵戏193

第二节 汉画像中的角抵百戏199

第三节 角抵百戏对舞蹈的影响201

第五章 中、外各族的乐舞交流203

第一节 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203

第二节 中原与东夷地域的乐舞交流207

第三节 中原与西南夷地域的乐舞交流208

第六章 宫廷女乐及其表演艺术216

第一节 秦、汉宫廷的倡优女乐216

第二节 秦、汉时代的著名舞人217

第三节 《盘鼓舞》舞人的表演技巧221

第七章 宴饮生活中的舞蹈230

第一节 宴饮中的即兴歌舞230

第二节 宴饮中的交谊舞“以舞相属”233

第八章 秦、汉宫廷的典礼乐舞235

第一节 制礼作乐与雅乐舞的形成235

第二节 秦、汉的郊祀乐舞236

第三节 《五行舞》与五行学说244

第四节 板盾蛮与《巴渝舞》247

第九章 民俗祭祀舞蹈251

第一节 逐疫仪《大傩舞》251

第二节 求雨仪《舞雩》与《龙舞》261

第三节 祭稷神仪《灵星舞》266

第十章 国家的乐舞机构269

第一节 分掌雅、俗乐舞的太乐署与乐府269

第二节 乐府促进了秦、汉俗乐舞的兴盛271

魏晋南北朝舞蹈史277

第一章 概述277

第二章 清商乐舞279

第一节 清商乐的来源及其发展279

第二节 曹魏三祖与清商乐282

第三节 吴声歌曲与西曲舞歌288

第四节 杂舞与歌舞308

第三章 宫廷女乐337

第一节 曹魏时代的“铜雀伎”337

第二节 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女乐339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女乐340

第四章 歌舞戏、百戏与俳优345

第一节 角抵百戏与俳优345

第二节 歌舞戏349

第五章 中、外各族乐舞文化的交流357

第一节 特善诸国的《龟兹乐》357

第二节 称为“国伎”的《西凉乐》366

第六章 石窟艺术中的舞蹈形象376

第一节 敦煌莫高窟中的舞蹈形象377

第二节 云冈石窟中的舞蹈形象385

第三节 龙门、麦积山等石窟中的舞蹈形象390

第七章 宗教活动中的乐舞391

第一节 佛教和道教活动中的乐舞391

第二节 巫舞395

第三节 傩仪398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雅乐舞404

第一节 文舞与武舞的沿用和改变404

第二节 郊祀乐舞与郊庙乐舞406

隋唐五代舞蹈史411

第一章 概述411

第二章 隋唐宫廷舞蹈414

第一节 成套系列乐舞414

一、部伎诸乐414

二、“龟兹”、“西凉”424

三、《破阵》、《龙池》427

四、《上元》、《圣寿》429

第二节 刚柔类属之舞432

一、《剑器》、《胡旋》、《柘枝》433

二、《屈柘》、《绿腰》、《春莺》438

第三节 歌舞戏弄440

一、“全能”伎艺440

二、“假面”、“胡戏”442

第四节 《霓裳》大曲445

第三章 社会生活舞蹈449

第一节 饮宴舞蹈449

一、尽意之舞449

二、后妃之舞451

三、行令之舞452

四、侍宴之舞454

第二节 民俗舞蹈461

一、节庆百戏461

二、振袖踏歌464

第四章 宗教舞蹈467

第一节 寺院佛事舞蹈468

一、信徒供佛之舞468

二、“天国”事佛乐舞471

第二节 崇道尚仙之舞472

一、“紫极”、“八卦”472

二、《凌波》、《云韶》474

第三节 国家郊庙之舞475

一、《凯安》仿《武》475

二、《七德》颂功477

第四节 民间祭祀舞蹈480

一、群灵鼓舞480

二、索室逐疫482

第五章 皇家乐舞机制484

第一节 机构制度484

一、太常寺484

二、梨园486

三、教坊487

第二节 乐伎舞人488

一、乐舞朝官488

二、宫廷舞女490

第六章 舞谱舞论494

第一节 舞论494

一、舞者乐之容494

二、舞以象功德497

三、舞以成教化498

四、舞以摅情志499

五、悲悦在人心500

六、知乐为君子502

七、礼乐宁邦国503

第二节 舞谱505

一、敦煌舞谱残卷505

二、“宗教活动所用舞谱”之说507

三、“酒令舞谱”之说508

第七章 五代十国舞蹈512

第一节 基本状貌512

一、宴乐必舞512

二、伎人歌舞515

三、太常雅乐516

第二节 承唐启宋516

一、从“舞头”到“花心”516

二、从“舞队”到“队舞”517

宋辽金夏舞蹈史521

第一章 概述521

一、宋辽金夏舞蹈概况522

二、宋辽金夏舞蹈的主要成就及发展趋势524

第二章 勾栏瓦舍:京瓦伎艺之舞527

第一节 宋代民俗舞蹈的生存土壤527

一、宋代民俗舞蹈生存的社会条件527

二、社会分工的确立与宋代民俗舞蹈的发展529

三、宋代民俗舞蹈的表演环境530

第二节 京瓦伎艺中的民俗舞蹈533

一、城市文娱与京瓦伎艺533

二、京瓦伎艺中的民俗舞蹈535

三、京瓦伎艺中民俗舞蹈之历史地位544

第三节 年关时节的城乡舞队545

一、宋代舞队之名称545

二、宋代舞队之艺术547

第三章 广袤天地:民间习俗之舞553

第一节 汉族民间乐舞553

一、祭祀类乐舞553

二、节庆、娱乐之舞555

第二节 南方边疆民俗舞蹈的发展562

一、宋代瑶、苗等族民俗歌舞563

二、宋代壮、黎等族民俗舞蹈568

第四章 宋代宫廷乐舞572

第一节 宋代宫廷乐舞概况572

一、宋代宫廷乐舞的基本内容与形式572

二、宋代宫廷乐舞的机构和表演机制576

三、宫廷乐舞和雇制度与路歧人581

第二节 宫廷宴乐583

一、宋代宫廷宴乐之举583

二、宫廷宴乐队舞583

三、宋代宫廷大曲和杂剧中的大曲601

第三节 宋代雅乐及其他615

一、宋代雅乐615

二、宋人乐舞观念618

三、舞谱623

四、宋代士大夫与宋代舞人的歌舞生活624

第五章 辽、金、西夏舞蹈628

第一节 辽代舞蹈628

第二节 金代舞蹈634

第三节 西夏舞蹈638

元代舞蹈史643

第一章 概述643

第二章 元朝宫廷乐舞652

第一节 元朝朝仪乐舞与祭礼雅乐652

一、元朝朝仪乐舞652

二、元朝祭祀雅乐655

第二节 宫廷队舞与宴乐659

一、队舞659

二、宴乐663

第三节 征战乐舞671

第四节 乐舞机构与乐人673

第三章 元代民间舞675

第一节 蒙古族民间舞675

一、自娱性歌舞676

二、祭神性乐舞678

三、表演性舞蹈683

第二节 各族民间舞685

第三节 青楼歌舞691

第四章 元杂剧中的舞蹈694

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起694

第二节 元杂剧中的舞蹈696

第五章 中外乐舞文化交流702

第一节 国内各族文化交流702

第二节 中外乐舞交流706

明代舞蹈史711

第一章 概述711

第三章 明代民间舞蹈715

第一节 繁茂兴盛的汉族民间舞蹈715

一、节日综合性表演716

二、丰富多彩的舞蹈品类720

三、宗教祭祀性舞蹈746

四、明代文物中的舞蹈形象753

第二节 渊远流长的少数民族舞蹈754

一、维吾尔族舞蹈755

二、傣族舞蹈757

三、壮族舞蹈760

四、苗族舞蹈763

五、彝族舞蹈765

六、瑶族舞蹈766

七、土家族舞蹈767

八、藏族舞蹈768

九、蒙族舞蹈769

十、白族舞蹈771

十一、侗族舞蹈772

十二、仫佬族舞蹈773

十三、畬族舞蹈774

十四、纳西族舞蹈774

十五、傈僳族、阿昌族舞蹈775

第三章 朱载堉的舞论和拟古舞谱777

第一节 朱载堉对乐舞理论的继承与创新777

第二节 朱载堉拟古舞谱的创制及深远影响782

一、朱载堉拟古舞谱的历史价值782

二、朱载堉编制舞谱的主导思想783

三、朱载堉拟古舞谱的内容784

第四章 具有显著汉文化特色的明代宫廷舞蹈789

第一节 宫廷宴乐舞蹈的编创及雅乐舞蹈的设置789

第二节 家伎舞蹈的余波792

第五章 明代戏曲舞蹈的发展795

第一节 明传奇中的插入性舞段798

第二节 明代戏曲中舞蹈化的舞台动作804

清代舞蹈史819

第一章 概述819

第二章 汉族民间舞蹈的兴盛821

第一节 汉族民间传统节令舞蹈的发展825

第二节 汉族民间祭礼舞蹈的嬗变831

第三节 神情万种的汉族民间鼓舞837

第四节 色彩斑斓的汉族民间灯彩舞蹈847

第五节 千姿百态的其他汉族民间舞蹈855

第三章 少数民族舞蹈的传衍871

第一节 东北少数民族舞蹈的迁播872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882

第三节 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流变889

第四节 东南、中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赓续903

第四章 清宫乐舞的流变915

第一节 走向式微的宫廷“雅乐”915

第二节 特色浓郁的清宫“宴乐”916

第三节 风情各异的宫中“四夷乐”920

第四节 清代著名舞人923

第五章 戏曲舞蹈的辉煌成就929

第一节 民间歌舞向戏曲的发展931

第二节 融入戏曲中舞蹈的继承与发展940

第三节 戏曲舞蹈的美学创造946

民国舞蹈史959

第一章 概述959

第二章 辛亥革命后戏曲舞蹈的变革与发展961

第一节 为戏曲舞蹈作出卓越贡献的梅兰芳、周信芳、杨小楼963

一、梅兰芳963

二、周信芳964

三、杨小楼965

第二节 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对戏曲舞蹈的创造965

第三节 勇于戏曲革新的欧阳予倩966

第三章 民间地方小戏的发展及其舞蹈特点968

第四章 “五四”运动后的新型校园歌舞与黎锦晖的儿童歌舞973

第一节 新型校园歌舞973

第二节 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黎锦晖975

第五章 专业歌舞学校和歌舞团的建立978

第一节 我国最早的歌舞学校——中华歌舞专门学校978

第二节 中华歌舞团979

第三节 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和明月歌舞剧社980

第四节 梅花歌舞团981

第五节 其他歌舞团、社982

第六章 苏区红色歌舞概述及其革命作用983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初期的歌舞的萌生983

第二节 根据地的群众性舞蹈蓬勃发展985

第三节 难忘的文艺盛会987

第四节 又一次难忘的盛会988

第五节 苏区文艺社团和艺术学校的建立989

第六节 红军中的女舞蹈家990

一、李伯钊991

二、危拱之991

三、石联星992

第七节 战斗在长征途中的歌舞活动993

第七章 东北抗日联军中的舞蹈活动996

第一节 “篝火秧歌”997

第二节 “集体舞”998

第三节 反映抗联战士现实生活的舞蹈998

第四节 战略转移,迎接胜利999

第八章 抗日根据地的舞蹈活动1000

第一节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1002

第二节 新秧歌运动的历史作用和艺术特色1005

第三节 新型秧歌剧及其特征1006

第九章 战斗在民族统一战线上的文艺轻骑队1008

第一节 抗敌演剧队1008

第二节 中国少年的一面旗帜——新安旅行团1011

第三节 抗战中的一支小小生力军——孩子剧团1013

第十章 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的国统区的群众舞蹈活动1015

第一节 新秧歌在山城重庆1015

第二节 春城昆明的新舞蹈活动1017

第三节 新舞蹈和秧歌剧传到上海1019

第四节 北平的进步舞蹈活动1020

第五节 内蒙古文工团的建立1021

第六节 新疆青年歌舞团的活动1021

第十一章 向海外侨胞传播新歌舞艺术的中国歌舞剧艺社1023

第十二章 民国时期外国舞蹈的传入1026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几位有影响的专业舞蹈家1029

第一节 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1029

第二节 打开民族舞蹈宝库的戴爱莲1034

第三节 新舞蹈拓荒者之一梁伦1038

第四节 少数民族舞蹈家康巴尔汗1040

第五节 为创建中国舞剧呕心沥血的外国人——阿甫夏洛穆夫1042

一、到中国去从事音乐和舞剧创作1043

二、中国交响乐《北平胡同》1043

三、到上海去开创中国舞剧1044

四、舞剧《古刹惊梦》1046

五、音乐剧《孟姜女》10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