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
  • 钟增球,索书田,张利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52216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00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208页
  • 主题词:高压低温变质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岩石塑性流变学: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大陆壳岩石塑性流变学8

2.1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8

2.1.1 岩石塑性流变学8

2.1.2 大陆流变学与造山作用11

2.1.3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分层性及流变学边界13

2.1.4 变形分解和应变局部化19

2.1.5 大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力学效应21

2.2 超高压变质带地壳岩石流变学21

2.2.1 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21

2.2.2 超高压变质条件下地壳岩石的流变行为24

2.2.3 超高压榴辉岩相剪切带28

2.2.4 超高压变质带现今构造图像30

2.2.5 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折返32

2.3 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学研究36

2.3.1 解析构造学与岩石圈流变学36

2.3.2 现象流变学与岩石变形实验流变学37

2.3.3 构造地质学与变质岩石学38

第三章 大陆碰撞带内的超高压变质作用39

3.1 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范畴39

3.2 超高压变质的矿物学标志40

3.2.1 矿物的多形转变40

3.2.2 超高压矿物的出溶页片41

3.2.3 其他超高压矿物44

3.3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在全球的分布46

3.3.1 北欧加里东山链——挪威(WGR)和格陵兰46

3.3.2 欧洲华力西超高压带47

3.3.3 阿尔卑斯带(Alps)48

3.3.4 中亚复合山链49

3.3.5 喜马拉雅山链52

3.3.6 印尼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52

3.4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时代53

3.5 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变质P-T轨迹55

3.6 超高压变质研究中的问题和前景56

第四章 大陆壳部分熔融作用59

4.1 大陆壳部分熔融与造山作用59

4.1.1 大陆壳部分熔融及其与造山作用的关系59

4.1.2 熔体在造山带演化中的作用61

4.1.3 造山作用部分熔融的证据61

4.2 造山带热演化及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效应62

4.2.1 造山带热演化62

4.2.2 混合岩及混合岩地体中的花岗岩63

4.2.3 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效应64

4.3 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研究实例67

4.4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部分熔融作用68

4.4.1 Kokchetav地体69

4.4.2 挪威西部片麻岩区(WGR)超高压变质省70

4.5 部分熔融作用研究小结和对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启示71

第五章 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基本组成73

5.1 主要构造边界73

5.2 基本组成75

5.2.1 北秦岭与南秦岭75

5.2.2 北淮阳带76

5.2.3 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77

5.2.4 扬子陆块北缘78

5.3 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基本组成78

5.3.1 核部杂岩单元79

5.3.2 超高压单元80

5.3.3 高压单元82

5.3.4 绿帘蓝片岩单元84

5.3.5 沉积盖层85

5.3.6 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岩石85

第六章 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流变学87

6.1 超高压单元典型地区构造分析87

6.1.1 山东荣成-威海地区87

6.1.2 安徽潜山碧溪岭地区93

6.1.3 湖北麻城地区97

6.1.4 苏北东海碱场地区98

6.2 深俯冲及同碰撞构造102

6.2.1 块状榴辉岩的产状102

6.2.2 块状榴辉岩与面理化榴辉岩的关系104

6.2.3 超高压剪切带106

6.2.4 同碰撞A-型褶皱108

6.3 高压单元构造分析109

6.3.1 熊店-苏河地区109

6.3.2 桐柏山地区112

第七章 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模型115

7.1 基本构造格架115

7.1.1 大别地区116

7.1.2 苏鲁地区118

7.1.3 桐柏地区121

7.1.4 Pb同位素填图122

7.2 构造演化模式128

7.2.1 构造变质事件129

7.2.2 构造演化模式132

第八章 面理化花岗岩及其动力学解析137

8.1 面理化花岗岩的野外及岩石学特征137

8.1.1 关于面理化花岗岩成因的争论137

8.1.2 部分熔融作用发生的证据138

8.1.3 面理化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140

8.2 面理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141

8.2.1 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141

8.2.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143

8.3 面理化花岗岩的成因及动力学解析147

8.3.1 面理化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分析147

8.3.2 面理化花岗岩的形成时代150

8.3.3 面理化花岗岩的成因及动力学解析151

第九章 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154

9.1 北秦岭看丰沟超高压变质岩片155

9.2 南秦岭香坊沟高压变质岩片157

9.3 同位素组成的对比158

9.4 两条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160

9.4.1 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的东延160

9.4.2 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西延160

9.4.3 两个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161

参考文献162

ABSTRACT187

图版1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