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与发展【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 刘建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719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25页
  • 文件大小:204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与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轨迹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艰辛探索并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孕育的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创立的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实践中与时俱进的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向前发展的8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始探索与历史准备11

一、中共八大前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主要成果13

(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以及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并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6

(二)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和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19

(三)提出了对国家的经济体制及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任务和设想22

(四)提出或实行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设想和政策25

(五)提出了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和任务31

二、“大跃进”前后的曲折探索与理论思考36

(一)“大跃进”前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重大失误36

(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已觉察到的“左”倾错误的纠正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思考53

三、“调整时期”的调查研究与认识成果62

(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62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必须从国情出发,按照国民经济内在的比例关系搞好综合平衡65

(三)在中国,至少需要用一百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70

(四)要注意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72

(五)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没有民主集中制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75

四、“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与深刻教训81

(一)建设社会主义绝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2

(二)建设社会主义绝不能搞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而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84

(三)建设社会主义绝不能提倡“造反有理”、“无法无天”的政治运动,而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86

(四)建设社会主义绝不能通过“突出政治”的“抓革命”和批“唯生产力论”的“促生产”来进行,而必须从具体的国情和国力出发,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88

(五)建设社会主义绝不能把知识分子视为异己力量,而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92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酝酿与初步形成95

一、十年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萌芽的孕育95

(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96

(二)20世纪60年代初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继续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100

二、全面整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前奏109

(一)进行全面整顿和四化建设,必须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110

(二)要从反对派性入手,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11

(三)要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端正党的思想路线111

(四)全党工作必须服从四化建设这个大局,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112

(五)要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办法来加强企业管理113

(六)要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以加速我国现代化的进程113

(七)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114

(八)要办好教育这个关系我国整个现代化水平的大事114

(九)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115

(十)要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切实关心群众生活115

三、拨乱反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提出117

(一)恢复并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18

(二)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119

(三)实行改革开放,并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121

(四)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并强调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123

(五)对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进行了总结,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24

(六)提出了“小康”概念,对现代化建设目标开始重新认识126

(七)强调必须以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实现127

(八)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129

(九)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和“两手抓”的思想130

(十)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并初步概括出了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体系132

四、全面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轮廓的形成136

(一)提出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37

(二)提出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138

(三)完整地提出了“三步走”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139

(四)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41

(五)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142

(六)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原则目标和具体内容144

(七)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46

(八)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判断,并据此进行了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实现了国防战略思想的转变147

(九)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论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49

(十)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52

(十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十二条理论观点,初步明确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轮廓155

五、南方谈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156

(一)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概括156

(二)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158

(三)明确提出了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经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发展战略160

(四)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162

(五)提出“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姓“社”姓“资”及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标准164

(六)制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167

(七)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169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与不断发展17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理论的新发展179

(一)坚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理论180

(二)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的理论182

(三)坚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注重公平与注重效率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理论186

(四)坚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189

(五)坚持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丰富和完善了关于农村改革的理论191

(六)坚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195

(七)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197

(八)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持续与协调发展的理论199

(九)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理论202

(十)坚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小康社会”和“三步走”的理论20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政治理论的新发展207

(一)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208

(二)坚持把发展民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起来,提出和实施了依法治国方略209

(三)坚持和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做到“五个有利于”的总要求212

(四)坚持正确把握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提出了新形势下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和新手段215

(五)坚持尊重和保护人权,提出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观220

(六)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提出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切积极因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起来222

(七)坚持把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上的两个“三句话”226

(八)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提出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八项主张”231

(九)坚持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238

(十)坚持把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提出了新的国际战略观24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文化理论的新发展251

(一)坚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52

(二)坚持把中华民族精神与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254

(三)坚持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257

(四)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提出越是改革越要重视宣传思想工作259

(五)坚持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提出要在全社会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宣传育260

(六)坚持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提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有机地统一起来263

(七)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原则265

(八)坚持把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摆在突出的位置,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268

(九)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提出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一个推动文化创新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71

(十)坚持把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推进入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73

四、中国共产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276

(一)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提出必须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276

(二)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不动摇,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当成为“两个先锋队”279

(三)坚持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提出共产党人既要树立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281

(四)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提出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283

(五)坚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讲政治、懂全局、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285

(六)坚持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统一,提出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288

(七)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不断完善党的决策机制和领导方式290

(八)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294

(九)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要标本兼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296

(十)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我们党绝不允许搞剥削阶级政党及其统治集团所追求的那种既得利益,也绝不能成为那样的既得利益集团299

五、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与党的指导思想的新发展30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30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312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启示323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续发展与最新成果332

一、经济建设的新实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332

(一)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333

(二)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不断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335

(三)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337

(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339

(五)建设两型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342

二、政治建设的新实践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新发展344

(一)坚持和完善民主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344

(二)坚持和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了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347

(三)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得到落实349

(四)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扎实推进353

三、文化建设的新实践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356

(一)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356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59

(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找到新的切入点360

(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62

(五)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364

(六)着眼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366

四、社会建设的新实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新发展369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369

(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372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顺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发展的新境界376

(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380

五、党的建设的新实践与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384

(一)坚持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推进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384

(二)创造性地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探索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方面取得新进步387

(三)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在发展和扩大党内民主方面迈出重要步伐390

(四)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394

(五)高度重视党风党纪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取得新成就396

(六)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本系398

六、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401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401

(二)科学发展观全面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408

(三)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421

后记4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