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陈贵海,蒋筱主编 著
- 出版社: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4950586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5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6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4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7
一、整体观念7
二、辨证论治12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14
一、哲学基础15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15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防治的认识15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8
第一节 精气学说18
一、精气的概念18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9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1
第二节 阴阳学说22
一、阴阳的概念22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2
第三节 五行学说37
一、五行的概念3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0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4
第二章 藏象50
第一节 概述50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50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51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52
四、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53
第二节 五脏54
一、心54
附:心包络58
二、肺58
三、脾63
四、肝69
五、肾75
附:命门81
第三节 六腑83
一、胆83
二、胃84
三、小肠85
四、大肠86
五、膀胱87
六、三焦87
第四节 奇恒之腑90
一、脑90
二、髓91
三、骨92
四、脉92
五、女子胞93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94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94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101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101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105
第一节 精105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106
二、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106
三、人体之精的生理功能107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108
第二节 气108
一、一身之气的基本概念109
二、一身之气的生成109
三、一身之气的运动111
四、一身之气的功能112
五、一身之气的分类114
第三节 血118
一、血的基本概念118
二、血的生成119
三、血的循行120
四、血的功能121
第四节 津液122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122
二、津液的代谢122
三、津液的功能124
第五节 神125
一、神的基本概念125
二、神的生成126
三、神的作用127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的关系128
一、气与血的关系128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29
三、气与精的关系130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130
五、血与精的关系131
六、精与津液的关系131
七、精、气、神的关系132
第四章 经络133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133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133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134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137
第二节 十二经脉139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139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140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41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142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43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144
第三节 奇经八脉153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154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154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161
一、经别161
二、别络162
三、经筋163
四、皮部164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164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64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167
第五章 病因172
第一节 外感病因172
一、六淫172
二、疠气178
第二节 内伤病因180
一、七情内伤180
二、饮食失宜183
三、劳逸失度185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187
一、痰饮187
二、淤血190
三、结石192
第四节 其他病因194
一、外伤194
二、诸虫195
三、先天因素196
四、药邪197
五、医过198
第六章 发病200
第一节 发病原理200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200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202
第二节 发病类型205
一、感邪即发205
二、伏而后发205
三、徐发206
四、继发206
五、合病与并病206
六、复发206
第七章 病机210
第一节 基本病机210
一、邪正盛衰210
二、阴阳失调213
三、精气血的失常218
四、津液代谢失常225
五、内生“五邪”228
第二节 疾病传变232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232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238
第八章 防治原则241
第一节 预防241
一、未病先防241
二、既病防变244
第二节 治则245
一、正治与反治246
二、治标与治本248
三、扶正与祛邪249
四、调整阴阳251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252
六、三因制宜254
热门推荐
- 3668613.html
- 1793146.html
- 1612814.html
- 2846768.html
- 646138.html
- 1218443.html
- 1606168.html
- 763600.html
- 1563091.html
- 858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215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8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68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12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51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73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59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63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15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3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