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
  • 梁家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02551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629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65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3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3

一、原始农业的产生3

二、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6

第二节 各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9

一、黄河流域9

二、长江流域11

三、南方地区12

四、北部和西部地区13

一、粟和黍15

第三节 原始种植业15

二、水稻17

三、其他农作物20

四、农具的种类26

五、土地利用方式31

第四节 原始畜养业32

一、家畜的驯化及种类32

二、家畜构成和饲养方式36

三、蚕业39

第五节 对中国原始农业的总体考察42

一、中国原始农业的特点42

二、中国原始农业文化是各族先民共同创造的42

三、原始农业的历史地位43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46

第一节 农具46

一、青铜农具的出现46

二、农具种类的发展49

第二节 农田沟洫与灌溉51

一、农田沟洫及其作用51

二、农田沟洫系统形成的原因53

三、灌溉的萌芽54

第三节 大田作物与耕作栽培技术55

一、大田作物种类及其构成55

二、休闲耕作制59

三、垄作和条播的出现60

四、耦耕62

五、耘籽63

六、治虫技术的萌芽64

七、选种的开始与品种概念的形成65

第四节 物候、历法和农业气象学的萌芽67

一、物候知识在农事活动中的运用67

二、天文历的创始69

三、农时记载的出现70

四、农业气象学的萌芽72

第五节 园圃和林业73

一、早期的园圃73

二、林业的萌芽76

第六节 畜养业77

一、畜牧业的发展77

二、畜牧技术80

三、家养水禽的出现82

四、兽医的出现与阉割术的产生83

五、蚕业的初步发展85

六、水产捕捞与人工养鱼的萌芽86

第七节 储藏与加工89

一、粮食的窖藏和仓储89

二、果蔬鱼肉的保藏技术91

三、早期的酿造技术9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97

第一节 农具与动力97

一、冶铁业的出现和铁农具的广泛使用97

二、农具种类及其形制的发展98

三、畜力耕作的出现103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的兴起104

一、陂塘蓄水工程——芍陂105

二、灌溉分洪工程——都江堰107

三、大型渠系灌溉工程——郑国渠111

四、多首制引水工程——漳水渠112

五、利用地下水灌溉113

六、稻田灌溉管理和淤灌治碱的出现115

一、“五谷”概念的形成和大田作物构成的变化117

第三节 大田作物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出现117

二、从休闲制向连种制过渡120

三、土壤耕作技术的发展122

四、畎亩技术的总结和低畦农田的出现125

五、播种技术的改进126

六、多粪肥田与土化之法127

七、重视良种和良种标准129

八、害虫的农业防治131

九、对“农时”的重视131

十、对“地宜”的重视133

一、历法的进步和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形成135

第四节 传统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和土壤学的发生135

二、传统土壤科学的发生139

第五节 园圃与林业142

一、园圃分工与园艺技术142

二、植树护林的提倡145

第六节 蚕业147

一、桑树栽植的多种剪定型式147

二、对蚕的生理的初步观察148

三、养蚕技术149

第七节 畜牧业和渔业149

一、畜牧业的发展和畜牧技术的进步149

二、兽医的初步发展154

三、渔业的初步发展155

第八节 农学文献与农学思想158

一、先秦农学文献158

二、传统农业科学理论的奠基161

第四章 秦汉时期166

第一节 农具与动力166

一、冶铁技术的提高和铁农具的普及166

二、犁的结构与牛耕技术的进步167

三、其它农具174

第二节 农田水利179

一、北方地区灌溉渠系的兴建180

二、南方的陂塘水利184

三、井灌的发展189

第三节 耕作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189

一、大田作物种类及其构成189

二、北方轮作复种和间套作的萌芽192

三、北方防旱保墒耕作技术的发展193

四、南方的“火耕水耨”和再熟稻的出现196

第四节 施肥改土197

一、对土壤肥力认识的深化197

二、施肥技术的进步198

一、播种的理论和技术201

第五节 栽培管理201

二、中耕与植物保护技术202

三、及时收获与选种技术203

四、水稻栽培技术204

第六节 代田法与区田法206

一、代田法206

二、区田法209

第七节 园圃与林业212

一、园圃业的发展212

二、蔬菜栽培技术215

三、果树栽培技术217

四、林业的发展218

第八节 蚕业219

一、地桑的培育219

二、人工加温饲蚕220

三、沸水煮茧缫丝220

四、蚕丝和帛书221

五、丝绸之路221

第九节 畜牧兽医221

一、相畜术的发展和铜马法222

二、选育畜、禽良种和家畜远缘杂交223

三、饲养管理技术的提高225

四、兽医技术成就226

一、捕鱼工具和方法的进步228

第十节 渔业228

二、陂池养鱼的发展229

三、《陶朱公养鱼经》中的养鱼技术231

四、稻田养鱼231

第十一节 贮藏与加工232

一、种子贮藏与药物防虫232

二、谷物加工的进步和主食的精细化232

三、豆类加工食品的出现和一些果品加工方法的增加233

四、酿酒技术的发展234

六、乳制品的出现236

五、制糖技术236

第十二节 农学文献与农学思想237

一、汉代农学文献概况237

二、氾胜之与《氾胜之书》238

三、崔寔与《四民月令》239

四、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的思想240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244

第一节 农具与动力244

一、冶铁业的发展及其对农具的影响244

二、北方旱作农具的改进和系列化245

三、水田农具的发展249

四、谷物加工工具的创新251

一、江南农田水利的开发252

第二节 农田水利252

二、北方农田水利的修建253

三、淮河流域的屯田及其得失255

第三节 大田作物构成及耕作制257

一、大田作物的种类及其构成257

二、耕作制的进步262

第四节 土壤耕作技术265

一、耕-耙-耢旱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意义265

二、土壤耕作的具体要求267

第五节 栽培管理技术270

一、播种技术的提高270

二、几项突出的栽培管理技术274

三、水田栽培管理技术278

第六节 良种繁育280

一、品种的增多和良种繁育技术280

二、对植物遗传性与变异性的认识283

第七节 园艺284

一、蔬菜栽培284

二、果树栽培技术288

第八节 植树技术与造林292

一、造林地的选择292

二、苗木的培育和管理292

三、林木立地的整理294

四、栽植技术与林业经营294

一、养蚕295

第九节 蚕业和养蜂295

二、养蜂298

第十节 畜牧兽医299

一、畜牧技术299

二、兽医成就305

第十一节 储藏与加工308

一、酿造技术的发展308

二、粮食果蔬的各种加工储藏方法309

第十二节 农学文献与农学思想311

一、《齐民要术》作者及其写作方法311

二、《齐民要术》的内容及其在农学史上的地位312

三、“顺天时、量地利”及其它314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317

第一节 农具与动力317

一《耒?经》所载江东犁及其它农具317

二、水碾和耕地机321

三、灌概工具的发展323

第二节 农田水利及土地利用325

一、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灌溉渠系的恢复与扩展326

二、中唐以后南方农田水利的迅速发展327

三、太湖地区水利系统的逐步形成及塘浦圩田的发展329

四、梯田的出现与南诏国水利335

一、作物构成的变化及耕作制度336

第三节 大田作物及其耕作栽培技术336

二、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342

第四节 园艺与茶作346

一、蔬菜栽培346

二、果树栽培348

三、牡丹栽培和盆景352

四、茶树栽培353

第五节 蚕桑358

一、蚕桑生产的发展358

二、蚕桑生产技术359

三、丝织工艺的发展及外传360

一、家畜饲养与繁育技术的新发展361

第六节 畜牧与兽医361

二、兽医技术的重大进步367

第七节 渔业373

一、鱼卵采集方法的改进373

二、养鱼开荒种稻方法的创造374

三、驯养水獭捕鱼的发明374

四、盆养观赏鱼的出现374

第八节 储藏与加工375

一、储藏技术375

二、加工技术375

第九节 农书377

一、《兆人本业》、《保生月录》和《四时纂要》377

二、几本较重要的专业性农书378

第一节 农具与动力381

一、冶铁业的发展和钢刃熟铁农具的推广381

第七章 宋元时期381

二、农具的创断和改良382

三、水力和风力的利用387

第二节 农田水利与土地利用388

一、农田水利法的制订与颁行388

二、北方农田水利的恢复和发展389

三、南方的农田水利与围湖392

四、梯田及其他土地利用方式398

一、麦类向南方的扩展和长江流域稻麦两熟制的形成401

第三节 作物结构的变化和多熟种植的发展401

二、水稻品种故增多和双季稻的发展403

三、棉花传入中原406

四、油菜种植的勃兴407

五、作物结构的重大变化408

第四节 肥料种类的增加与使用409

一、肥料种类的增加409

二、肥料的积制与保存410

三、合理施肥思想的形成411

第五节 耕作栽培技术412

一、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412

二、北方旱地耕作技术的继续发展415

三、几种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417

第六节 园艺与植茶419

一、蔬菜种类与栽培技术419

二、花卉栽培424

三、果树栽培技术427

四、植茶技术430

第七节 竹木栽植技术430

一、竹类种植技术的发展431

二、防止竹林局部开花蔓延的措施432

三、松树山地直播法432

一、桑树嫁接技术的发展和湖桑的形成433

第八节 蚕业与经济昆虫433

四、植桐技术433

二、压条技术在桑树繁殖上的利用435

三、种茧选择和浴卵技术435

四、添食方法的运用436

五、蚕病预防和桑树虫害的防治436

六、养蚕十字经验的形成437

七、养蚕工具的完备439

八、经济昆虫的饲养440

第九节 畜牧与兽医443

一、家畜、家禽饲养管理技术的进展443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牲畜良种447

三、兽医科学的发展448

一、鱼苗的饲养和运输449

第十节 水产养殖449

二、鲜鱼长途运输450

三、人工育珠451

四、贝类人工养殖451

五、金鱼的饲养451

第十一节 食品加工与储藏452

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452

二、保藏技术的发展455

一、宋元农书概况456

二、劝农文和耕织图456

第十二节 农学文献与农学思想456

三、宋代的陈旉《农书》458

四、元代的三部综合性农书459

五、土壤肥力学说——地力常新壮论460

六、关于坏境条件与作物关系的认识——风土观461

第八章 明清时期464

第一节 农具与动力464

一、“生铁淋口”技术的发明464

二、代耕架和深耕犁465

三、拔车和风力水车467

四、小型农具的发展468

一、农田水利470

第二节 农田水利与土地利用470

二、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477

第三节 作物结构的变化和多熟种植的发展484

一、新作物的引进和传播484

二、作物结构的变化489

三、多熟制的发展492

第四节 土壤耕作498

一、土壤耕作理论的发展498

二、对土壤耕作原理进一步认识499

三、北方旱地耕作技术的完善499

四、南方水田耕作技术的发展501

第五节 肥料503

一、肥料种类和积制方法的发展504

二、施肥方法的改进509

三、亲田法511

第六节 良种选育和无性繁殖技术512

一、良种选育512

二、无性繁殖技术513

第七节 栽培管理技术516

一、水稻栽培管理技术516

二、棉花栽培管理技术520

三、油菜的栽培管理技术522

四、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523

五、几种特殊栽培技术526

六、收获技术528

第八节 园艺530

一、蔬菜530

二、果树535

三、盆景制作技术的发展537

第九节 植树造林与种茶539

一、林业生产的精细化539

二、林业生产的集约化540

三、植茶技术的进步542

一、桑树品种的发展和栽培技术的进步543

第十节 蚕业543

二、养蚕技术的发展及其成就546

三、柞蚕放养549

第十一节 畜牧兽医552

一、猪和家禽的良种552

二、畜禽繁育技术的进步555

三、相畜术的进展559

四、饲养管理技术进一步精细化560

五、经验兽医学的新高峰563

第十二节 渔业567

一、捕捞技术的发展567

三、贝类养殖的扩大568

二、家鱼池塘混养技术的发展568

四、人工养珠技术的进步569

五、海涂养鱼的出现569

六、金鱼饲养的发展570

七、养鱼与养猪羊相结合570

第十三节 农产品储藏与加工571

一、板栗的储藏571

二、腐乳和腐竹的制造571

三、蜜饯及其保脆技术571

四、松花蛋加工技术的出现572

五、茶叶加工技术的大发展572

一、农书概况573

第十四节 农学文献与农学思想573

二、几种重要农书574

三、农学思想579

结束语582

一、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发展阶段的划分582

二、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584

三、发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服务589

附录592

一、中国农业科技史年表592

二、生物学名表610

三、引用文献一览表616

编后记629

热门推荐